鹿木乡位于
瑞安市市西部山区,
飞云江支流金潮港上游,东与
陶山镇为界,南连
梅屿乡,西接
湖岭镇,北临
潮基乡,距瑞安市区28.2公里,距
温州市市区50余公里。岩头至湖岭公路穿境而过,与瑞枫线相连接。该乡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山区乡(工业欠发达),鹿木乡区域面积18.8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3063户人家,总人口13025人。
历史沿革
基本概况
鹿木乡位于瑞安市西部山区,属全市18个经济欠发达乡镇之一,辖12个行政村,2008年,该乡共有居民3066户,总人口13508人,耕地面积6037亩,人均耕地面积0.45亩,林地面积18354亩,是个典型山多地少的山区乡。
人口民族
经济
鹿木乡位于
瑞安市西部山区,属瑞安市18个经济欠发达乡镇之一,辖12个行政村,3066户,13508人口,耕地面积5989亩,人均耕地面积0.45亩,林地面积18354亩。鹿木乡大力实施“重镇强乡”战略。经过全乡上下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在市委、市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鹿木乡积极开展致富奔小康活动,在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社会各项事业明显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2004年度实现国民生产总值905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达2850万元,工业生产总值达175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达44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15元。2007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达12110万元,同比增长11.85%;其中农业产值达3275万元,同比增长3.66%,工业生产总值达2780万元,同比增长20.86%,第三产业产值达6055万元,同比增长12.85%,农民人均收入5650元,同比增长9.21%。同时,全乡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险各项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鹿木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农业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态势。继续大力发展
马蹄笋、早芋、山药三大主导产业,培育马蹄笋良种工程,研究解决马蹄笋保鲜问题,鹿木乡共种植马蹄笋6300多亩,全年马蹄笋产量可达2000吨,总产值突破600万元;全年种植山药2000多亩,早芋800余亩,大棚番茄210亩,
清明节早茶300多亩,而且早茶被评为有机富食品。鹿木乡根据丘陵地带气候条件,形成了山顶山腰种植早茶、山脚山园种植马蹄笋、旱地干田种山药、水田良田种水稻的立体形框架。鹿木乡认真落实、积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深化信用社、供销社和农村科技推广体制改革,提升服务“三农”水平,认真落实粮农补贴政策。同时,开发和改造土地资源,完成宅基地建设复垦工作。林业方面,圆满完成山林延包工作,强化森林消防工作,完成森林防火带建设3.5公里。鹿木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重点扶持工艺品、服装加工、制药机械等几家骨干企业,放手搞活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鼓励村民外出务工致富。
鹿木乡发挥环境资源优势,农业产业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合理适度开发,形成农业观光、
农家乐休闲业。充分发挥鹿木乡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尝试并扩大
杨梅、清明早茶的种植面积。鼓励合作社带动农民向产、购、销一条龙产业发展,重点解决
鲜竹笋加工问题,增加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三位一体”整体功效。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工艺品、制药机械等行业,使富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产业发展
鹿木乡产业调整力度加大,特色产业初显繁荣。该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
马蹄笋、山芍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依靠发展效益农业实现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马蹄笋产业已初显繁荣,2007年,全乡共有马蹄笋种植面积6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底、呈山坪、缸窑、前小、中心等5个村,已投产的有4000余亩,实现马蹄笋产量达2000吨,产值突破400多万元,是
瑞安市名副其实的“马蹄笋之乡”。马蹄笋产业不仅种植面积初具规模,而且园区建设初具雏形,“林连片、路相通、渠相连”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经营机制日趋健全,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分户经营”的办法,加快荒地、荒园、荒山田资源的改造和利用,初步形成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的格局;市场流通初显繁荣,据统计,06年,仅
岙底村马蹄笋通过中介销售共1077吨,实现营业额280万元,一天最高收购量达到35000斤,笋农平均收入在8000元左右,笋农收入最高户达到20000元,因此,马蹄笋合作社在产后服务,解决笋农卖笋难的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
瑞安市政府积极引导下,鹿木乡农民发展种殖业,开发了清明早茶、板兰根种植基地,大力扶持家庭副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2007年全年共种植山芍1000多亩,
反季节蔬菜200余亩,稻田养鱼30亩,推动全乡农副业的生产发展,使该乡的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一轮的发展。
特色产业
马蹄笋是瑞安市一大传统名优产品,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2001年被
浙江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林业特色基地后,瑞安市委、市府把马蹄笋作为林业的主导产业发展,并编制了《瑞安市马蹄笋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出台了各种鼓励措施,推动马蹄笋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其中作为马蹄笋中心产区的鹿木乡,现有马蹄笋基地面积近5000亩,并拥有一个省级
绿竹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一个占地37亩的绿竹资源基因库和一个面积30亩绿竹良种繁育中心及面积10亩的丰产栽培示范园。
浙江省效益林业十大精品基地认定鹿木乡
马蹄笋基地为浙江省效益林业十大精品基地之一,进一步提升了鹿木乡马蹄笋产业发展的高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引导鹿木乡马蹄笋产业向优质、精品、高效的方向发展。
鹿木乡山多地少,全乡有耕地5989亩,其中水田4442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46亩。鹿木乡的主要经济作物为马蹄笋和山药,其经济效益高于水稻。因此,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民对种植马蹄笋和山药等经济作物热情高,体现了农民群众对高附加值特色经济农业的渴求。
瑞安市是浙南
马蹄笋主要产区,鹿木乡则是瑞安马蹄笋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该乡马蹄笋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200余亩,其中投产的有4000多亩,年产量高达400多吨。其生产的“瑞绿”牌马蹄笋,除销售
温州市市场外,还远销到
上海市、
杭州市、
宁波市、
金华市等大中城市。
文化
缘起
中原地区的服装印染具有悠久历史,最早可上溯至
东汉时期。古汉语里的“”字,便是专指在丝织品等物上印染出图案花样。夹缬一直流传于浙南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夹缬被(温州的夹缬织品仅用作被面,不作衣饰)依然是温州婚嫁必备之物,民间唤作“方夹被”、“双纱被”、“敲花被”、“大花被”等,或以图案为名,称作“百子被”、“龙凤被”。旧时男女婚嫁,女方有“陪嫁”的习俗,夹被就是必备陪嫁品之一。夹被作为嫁妆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上世纪70年代,后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淡出人们的生活中,曾经繁盛的夹被工艺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工艺流程
夹缬工艺的一般原理,是将两块表面平整、并刻有能互相吻合的阴刻纹样的木板夹住织物进行染色。染色时,木板的表面夹紧织物,染液无法渗透上染;而阴刻成沟状的凹进部分则可流通染液,随刻线规定的纹样染成各种形象来。待出染欲后释开夹板的捆缚时,便呈现出灿然可观的图案。
现状
现鹿木乡只有4人能制作夹缬,并且年岁已高,制作工具大都失落,如不加以保护,该技艺很快就会失传。
社会
下辖名村
鹿木乡岙底村位于
瑞安市西部山区,岩湖公路穿境而过,交通较便捷,是“中国
马蹄笋之乡”示范园区建设村。2007年,全村21个村民小组,385户,1546人,党员37名,总耕地面积280亩,马蹄笋面积2200亩。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村利用马蹄笋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加强建设,逐步走出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格局。
社会建设
鹿木乡相当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全年,陆续改建了前坑、石门山等大桥,完成了青山村及王山后至前坑
水泥路面建设,全乡完成了“双百”目标的康庄工程、农田标准化建设,实现了全乡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岩松线的水泥路面硬化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实施了道路沿线的亮丽工程建设,同时,启动了乡政府办公楼的改建工程。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分别完成了河岙溪、花草洋水库、以及多处防洪堤、三面光渠道的建设。投资68万元启动乡中心水厂的水源工程建设,村庄整治初见成效,全乡12个村已有8个村通过了村庄整治合格验收;生态乡建设进展顺利,通过投入建设排污管网及污水处理,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两个村列入
温州市生态村;新建了2个村的办公楼等等,这些项目的建成,大大改变山区落后的面貌,切实增强山区经济发展的后劲,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缩短城乡差别及下一步的农村城镇建设打下基础。2007年该乡共投入3万元用作拆违清污经费,由乡政府牵头,联合土地、规划、公安等部门,2次共出动300人次开展拆违清污大行动,共拆除违章牛皮加工点5处,面积达2000平方米。
全乡上下致力于生态、平安、和谐鹿木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积极实施科技兴乡战略,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得到提高。积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公共卫生项目,2007年度鹿木乡参合人数达6610人。做好无偿献血工作。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文化工作,鹿木乡继续实施金海岸工程,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广播村村响工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