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君复(1897~1977),出生于绍兴城区小坊口,中国第一批体育专家,中国近代著名体育教育家。
宋君复八岁丧父,家境贫寒,幼年入
私塾后转入教会小学,中学就读于杭州蕙兰中学,并入选校篮球队,1916年中学毕业,校长慕尔选送四名学生赴美留学,宋君复是其中之一。到
美国后,进入可培大学物理系,1921年获得理学
学士,次年回国并致力于体育事业。1922年,他学成归国,回到
蕙兰中学担任体育系主任。1932年,宋君复担任
山东大学体育系主任,同年,他参加在美国
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
奥运会,1938年,受聘任国立
四川大学体育学系教授兼主任。1946年,宋君复复任体育教授兼训导处体育卫生组主任,后任训导长。1950年8月,宋君复担任世界学生第二届代表大会体育比赛教练员,1957年1月,宋君复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级篮球裁判员。1959年,宋君复担任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篮球比赛裁判长,1964年,宋君复当选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77年,宋君复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宋君复曾发表《体育与培养运动员之特性》《球队训练之生理学及心理学》等文章和体育研究成果,并作为“特别致敬人物”入选2022年
中国篮球名人堂。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君复1897年出生在绍兴城区小坊口的一个小手工业家庭,八岁丧父,家境贫寒,幼年入
私塾后转入教会小学,中学就读于杭州蕙兰中学,并入选校篮球队。1915年,学校篮球队来到
上海市,在
远东运动会上与青年会篮球队比赛,以19比12获胜。次年,学校篮球队再次赴沪与青年会篮球队比赛,以3分之差告负;之后又与沪江大学进行了一场比赛,以大比分战胜对手,创造了球队出征比赛的记录。1916年中学毕业,校长慕尔(美国人)选送四名学生赴美留学,宋君复是其中之一。到
美国后,他先在可培中学补习英语,一年后进入可培大学物理系,1921年获得理学
学士。由于爱好体育,大学毕业后,宋君复又到
斯普林菲尔德学院学习一年体育,在春田学院留学期间,他曾师从篮球运动创始人
詹姆斯·奈史密斯先生。在美留学期间,他以勤工俭学维持生活。1922年,宋君复学成归国,回到母校
蕙兰中学担任体育系主任。1927年宋君复离任,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沈阳
东北大学、
山东大学、
四川大学任体育系主任和教授。
职业经历
1932,宋君复担任山东大学体育系主任,1933年,当需要在
青岛市召开第17届华北运动会时,宋君复意欲建造一座“
奥运会样式的体育场”的设想实现,6月末,由宋君复提供图纸,耗资19万元费时4个月的青岛第一体育场在
汇泉湾建成了。
宋君复第一次参加的是1932年在美国
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夏季奥运会。这是中国首次组团参加奥运会,代表团正式成员只有3人,宋君复为教练,
沈嗣良为领队,
刘长春为运动员,1933年12月,他依托青岛市体育协进会创办《体育周刊》,并在该刊发表《体育与培养运动员之特性》《球队训练之生理学及心理学》《欧洲体育考察报告(德国、丹麦、匈牙利)》等文章和体育研究成果,他第二次奥运会经历是1936年在
德国首都
柏林举行的第11届
奥运会。他作为教练,率领69名运动员参赛,1938年春,国立
山东大学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暂行停办,宋君复受聘任国立
四川大学体育学系教授兼主任。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复校后,他复任体育教授兼训导处体育卫生组主任,后任训导长。他第三次参加的奥运会是1948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14届夏季奥运会,他作为篮球队主教练,随“中国奥运之父”
王正廷率中华奥运代表团出征。
新中国成立后,宋君复前往北京,出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后成为
北京体育大学系主任、副院长。
1950年8月,世界学生第二届代表大会体育比赛在
捷克斯洛伐克(今捷克共和国)首都
布拉格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派出“国字号”的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队参赛,宋君复担任教练员,中国队在6支参赛球队中获得第4名。1956年,宋君复当选
中国篮球协会委员,并担任第一届和第二届裁判委员会主任。在任期间,中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裁判
等级制度和管理办法。1957年1月,宋君复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级篮球裁判员。1959年,宋君复担任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篮球比赛裁判长,并在赛事期间举行的全国篮球裁判员学习班上主讲篮球规则。1964年,宋君复当选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逝世
1977年,宋君复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个人作品
著作
参考资料:
文章
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宋君复与刘长春
1932年7月8日,教练兼翻译宋君复与刘长春代表中国从
上海市乘船赴美参加奥运会。中华体育协进会董事
王正廷亲自赶来送行,并举行授旗仪式。在刘长春离开上海赴美国当日,上海一家报纸刊出了一幅漫画,以《
三国演义》中
关羽单刀赴会为题为刘长春壮行。宋君复曾留学美国,是刘长春
东北大学的老师。
宋君复与青岛体育场
1933年“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在青岛举行。为办好赛事,青岛市市长
沈鸿烈于1932年秋冬时节召集教育、工务部门及体育专家商议筹建青岛体育场,宋君复在受邀之列。适值他参加
洛杉矶奥运会归来,并带回洛杉矶体育场
工程图、资料和照片,会议研究决定采用洛杉矶体育场的图样,规模比其缩小一些。“
青岛市第一体育场”于1933年3月正式动工修建,6月底建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流体育场,当年7月,“第十七届
华北地区运动会”也在此举行。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少年运动会和第一届
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均在这里举行。
宋君复认为“普及全校体育,须有良好之设备”,在校园里建设一座设备齐全、功能多样的体育馆是他的强烈愿望。幸运的是,建设体育馆的倡议得到
赵太侔校长支持。1934年第二十六次校务会议,审核通过由工程师王枚生设计的体育馆建筑图样,第二十八次校务会议决议同年11月动工开建(后因天气寒冷原因延至1935年3月动工)。体育馆建筑地址位于第八校舍(今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闻一多故居”)以西,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办公室及看台,下层为篮球场、排球场及男女更衣室、浴室,并有
肋木、吊环等设备。
1935年6月,这座体育馆落成,大大提高了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青岛市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学校学生也在晚间到体育馆活动,体育馆自早至晚川流不息。特别是1935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因青岛气候适宜、学校体育场馆设备齐全的优越条件,把这里作为中国参加第十一届
奥运会运动员的训练营。
青岛体育场一建成,就成了中国首屈一指的体育场,此后,国内许多重大赛事都在此举办。1933年7月在青岛举行的
华北运动会上,
刘长春以
辽宁省选手的身份,在
青岛市第一体育场参赛,夺得100米、200米两项冠军,证明他的确达到了国内短跑“顶尖”水平。
刘长春在
东北地区时就是宋君复得意的学生,他几次到
青岛市参加比赛和训练,也显示了宋君复对他的器重。
这座体育馆于1947年前后被毁,在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大学路操场入口处,矗立着一块崂山石,上面刻着“一九三六年第十一届
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训练场地旧址”。
获得荣誉
宋君复曾作为“特别致敬人物”入选2022年
中国篮球名人堂。
人物评价
他和众多名师如
老舍、梁秋实、
童第周、
王普、
傅鹰等共同托起山大的辉煌。(田广渠评)
他一生为中国体育事业而奋斗,见证了中国体育的发展,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绍兴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