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板湾遗址位于
湖北省应城市西南约3公里处,是一个以城址为中心,城外分布有数个半从属
聚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在田野发掘期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列入“20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
简介
门板湾遗址位于应城市区西南2公里城北街道办事处星光村。方位:东经113°32′23″,北纬30°54′48″;海拔高26—37米。门板湾遗址突出表现了长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鼎盛时期,文化发展和
社会分化等方面的特征,在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演进、文明的起源以及文化交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该遗址为国家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板湾遗址位于湖北省应城市西南约3km处,是一个以城址为中心,城外分布有数个半从属
聚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遗址的中部,有
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址一座,呈方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西垣保存完好,高出地面3~4m,城内东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个面积较大的高
台地,城垣外有
壕沟。城址内发现大型房屋建筑,面积为115.5平方米。房屋内分4室,外有走廊,门窗等。
房子周围有由围墙构成的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门板湾遗址是中国南方水稻农业聚落的典型遗存,也是
江汉平原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
文化遗产,突出表现了长江中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文化鼎盛时期文化发展和社会分化等方面的特征。
在遗址的中部,有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址一座,平面略呈方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西垣保存最好,至今高出地面3~4米,城内东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个面积较大的高
台地,城垣外有沟。城址内发现大型房屋建筑,面积为115.5平方米。房屋内分四室,外有走廊,门窗等皆保存较好。房子周围有由围墙构成的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
著名景点
门板湾城墙
门板湾遗址 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用于防洪的城池。门板湾古城残存城墙高出地面4至5米、顶宽20多米、底宽30至40米。主持发掘的省考古所副研究馆员李桃元介绍:根据发掘资料判断,门板湾先民早在5500年前就在富水河边台地上建房,到距今约5000年时形成了超过1平方公里的特大中心
聚落群并建筑城池。古城依丘傍河而筑,城南、东、北三面环水,城墙底部有洪水浸泡痕迹。被城墙叠压的房屋,紧靠河道,地势低洼,室内器物被搬空且地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房屋保存完好,不是通常在考古发掘中看到的废弃房屋状态,当为遇到突然事件而有组织的搬迁。
应城汤池温泉
汤池温泉位于
应城市市22公里的汤池镇,由湖北汤池温泉旅游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成的,整体占地560亩,按国家AAAA景区标准建造,集温泉沐浴、休闲保健、生态、
红色旅游以及完善的住、餐、娱、购配套于一体的旅游度假休闲景区。汤池温泉储量丰富,水温高达72℃—79℃,日产量10400吨,属国内已发现的产量最大的温泉资源(目前国内经营的温泉项目中,产量最大的为4000吨)。其水中含有益人体矿物质48种,平均每吨水矿物质含量35
千克之多,尤以对人体最有益的和氢含量之多而受青睐。不仅对心血管和消化道疾病具有良好的辅助疗效,而且对镇惊安神、清热怯痰、祛明目、解毒生肌、通脉活血等也具有一定医疗保健作用。丰富的矿物质含量,温和的水质和充沛的储量,是国内罕见的保健型温泉。
玉女泉
玉女泉在 应城市区西20公里。相传昔为王女炼丹之处,故名。泉有三眼,分上、中、下三池,水由眼中喷出,汹涌翻滚,雾笼云蒸,气象十分壮观。水温高达70设施度,内含
硫等矿物质,以此沐浴,对风湿病、
皮肤病等有较好的疗效。周围树木葱宠,花草繁茂,
丘陵起伏,流水潺潺,景色秀丽。唐代诗人李白寄居
安陆市时曾专程来此游览,留下了“池底烁朱火,沙旁敲素烟。沸珠耀日月,皎镜明中天”的诗句。1937年中共中央委派陶铸在此主办“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培训抗日干部,当年的办公室、教室,保存完好。
新中国成立后除建有浴池、疗养院外,并建了旅社、餐馆接待游人。
考古成果
这里,5000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带走廊的“四室一厅”
在110多万平方米的远古人类特大
聚落群中央,雄踞着一座占地22万多平方米的古城。城内一处建有围墙的400多平方米院落中,带走廊的“四室一厅”宽敞明亮,高出地面2米多的墙壁上门窗布局合理。各室内火塘中柴薪灰烬尚存,插在墙上火种“插座”中的火种,似乎仍然燃烧着猎猎火焰……
距今5000多年前江汉先民活动的这一壮阔遗迹,展现在位于应城市西南约3公里处星光村境内的门板湾。
省考古所负责人介绍:2月新发现8米多宽的古城西门后,历时3年半的门板湾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告一段落。这是配合长(江埠)—荆(门)铁路建设工程而发掘的。
2001年6月,该遗址在田野发掘期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我国极为罕见。此前,它还被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列入“20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
该遗址多项考古发现在我国考古史上居首位。
———首次发现
新石器时代用于防洪的城池。根据城墙与房屋的打破关系(“打破关系”是
考古学上用于判断年代先后的专用术语),城墙与房屋为同时代建筑,房屋建筑时间略早于城墙,城墙直接填压房屋。专家据此认为,门板湾古城当为有组织建设的防洪设施。
———首次发现结构完整、墙壁和门窗保存完好的
原始社会房屋。在门板湾遗址被发现之前,我国从未发现过保存如此完好的同时代房屋。考古界以前发现的我国原始社会房屋中,绝大多数仅存基础遗迹,极少数有残存墙壁,其高度不超过0.5米,考古工作者无法直接看清房屋结构,只能从残留的房基遗迹上推测房屋的上层构建概貌。而门板湾遗址出土的房屋,所保存的房屋建筑结构较为完整,以
土坯砖筑成的墙壁高出地面2米多,门、窗、走廊等建筑物保存完好。这是我国考古界迄今发现的建筑年代最早、保存空前完好的原始社会房屋,为研究我国远古建筑史首次提供了前所未见的完整实物“标本”,具有极其重大的史学和科学研究价值。
———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院落式房屋。在一处400多平方米的建有围墙的院落里,房屋为“四室一厅”带走廊结构,“四室”呈“一”字形排列,各房之间有门相通。和4个房间等长的走廊与各房有门相通,“厅”位于走廊的另一边。墙外建有形状规整的散水,用于排除渍水。这座院落的建筑技术水平之高,为同时代遗址中前所未见。
———首次发现我国迄今已知年代最早的土坯房屋建筑。厚度38厘米-55厘米的土坯砖墙体,以红黏泥为
砂浆,采用我国至今沿用的条砌与侧砌结合技术,形成错缝,牢固性好。用黄白色涂料粉刷的墙体和室内居住面平整光洁,局部可见编织物铺垫痕迹,当为远古人类“席地而坐”之“席”,展示了
江汉区先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同时代较高的生活水平。
———首次发现
新石器时代房屋落地窗。在4个房间里,共有7扇窗户,其中5扇为高1米、宽90厘米左右的落地窗。窗框底边离地面10厘米,窗框、窗楣、窗台和窗扇轴枢等保存完好。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建筑年代最早的窗户。
———首次发现室内火塘。在3个房间内靠落地窗边均有约1平方米的火塘,其周边筑有宽5厘米、高2至5厘米的围边,塘中有柴薪灰烬。
——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保存火种的“插座”。3个大房间内各有1个布满蜂窝孔状的鹅蛋形泥巴坨,贴在靠近火塘的墙壁上,形如“插座”,火燎烟熏痕迹明显。由于前所未见,不知为何物,专家们认为应是先民保存火种的工具。
同时出土的彩陶纺轮、彩陶鼎足、喇叭形厚胎陶杯、高柄杯、高领罐、鸭嘴状鼎足等大量器物及其残片,均为
屈家岭文化早期典型器物,展示了江汉先民的聪明才智。
这次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远古城池发展史,具有特别重大意义。此前,考古学界普遍认为,
原始社会人类所筑城池通常作为军事据点,其首要功能是防御外敌。因此,他们主动舍弃包括“四室一厅”院落在内的家园,在房屋密集的河边
台地上建筑大坝以抵挡洪水,围建成了一座底宽40多米、高10多米的规模宏大的城墙,所筑城池的防洪功能不言而喻。这一发现,给我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界提出了新的重大研究课题。
此外,门板湾遗址还对研究我国远古人类活动史、建筑史和文明进步史等具有重大意义。
景点评价
门板湾遗址入口处门板湾遗址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国远古城池发展史,具有特别重大意义。门板湾遗址的城墙与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筑皆保存较好,为迄今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之罕见,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是中国南方水稻农业
聚落的典型遗存,也是江汉地区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突出表现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鼎盛时期,人地关际,文化发展,社会分化等方面的特征,在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演进,文明的起源,文化交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特别是房屋建筑的发现,为迄今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之最,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门板湾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孝感地区唯一的一处“国保”级的古文化遗址。
省考古所所长王红星等专家根据门板湾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研究认为,门板湾古城的建筑似乎与洪水有直接关系。地处
江汉平原腹地的门板湾先民傍河而居,以稻作农业为主,长年累月与水打交道,屡受洪水之害。早期分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无力抗御洪水灾害,而当这里发展成为中心聚落群时,人们就有集体力量来修筑防洪设施了。
参考资料
门板湾遗址.www.hubei.gov.cn.2018-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