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绘枯木及九只麻雀飞动或栖止其间的情景,九只小雀依飞鸣动静之态散落树间,自然形成三组。该图构图巧妙,布局得当,在动与静之间既有分割又有联系。作者以干湿兼用的墨色、松动灵活的笔法绘麻雀及树干。麻雀用笔干细,敷色清淡。树木枝干多用干墨擦晕染而成,无刻划痕迹,明显区别于黄画派花鸟画的创作技法。
本幅款识:“
崔白”。有清乾隆御题诗,鉴藏印有:“长生”朱文、“琴书堂”白文、“皇姊图书”朱文、“绍勋”朱文、“封”朱文、“北燕张氏收藏”朱文、“耿会侯鉴定书画之章”朱文、“真赏”朱文、“三希堂精鉴玺”朱文、“宜子孙”、白文、“乐寿堂鉴藏宝”白文、“石渠宝”朱文、“石渠定鉴”朱文、“宝笈重编”白文、“
宁寿宫续入宝笈”朱文、“耿嘉会侯又号漱六主人书画之赏章”白文、“天恩八旬”
朱文以及清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
宣统藏印四十六方。
引首有清乾隆御书“意关飞动”。尾纸有明
文彭题记,“文彭之印”朱文、“文寿承氏”朱文、“长生”朱文等印。钤“真赏”朱文、“宜尔子孙”白文、“汉水耿会侯书画之章”白文等印八方。
《寒雀图》选取平常生活中比较平凡可见的题材,鸟类中和人接触最早最多的,麻雀当是其中之一。根据文献记载,从花鸟画发展之初的
刘宋之
顾景秀,便是以画蝉雀扇开端的。
辽墓出土的花鸟画轴也有麻雀。到了北宋中期的
崔白,尤以画雀著名。文献所载及今存崔白以麻雀为题的作品有《水墨雀竹图》、《蝉雀图》、《喧晴图》、《寒雀图》。《寒雀图》是他今存画雀的代表作。
作者并没有侧重去刻画麻雀飞鸣、腾跃、抓痒、憩息、俯仰、窥视等各种不同的姿态和神情,而是把
鸟纲“地偏无人之态”的天然情趣,描绘得活灵活现。在那寒凝大地的自然界里,万物都处在宁静寂灭之中,而作者却别出心裁,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几只活跃跳动的小小麻雀,给荒寒的自然景色增添了生机,赞美了生命力的顽强不息。
画家对这九只小麻雀的描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精心设计在波浪式的起伏中,展开画卷,观者会看到右上角第一只麻雀从画面外展翅正向枝头飞来,它目视枝头,看着枝上停着许多同伴,意欲停之。从它飞行的方向角度,自然就把观者的视线吸引到第二只麻雀上,右面枝上的那只麻雀似刚落在枝头,可能是速度快了还未站稳。身子失去平衡而倒转了下去,它双爪紧紧抓住树枝,扇动翅膀,费力地想要站上枝头,画中它的灵动和神态在画家的笔下显得惟妙惟肖。再往左来第三只麻雀正俯身下顾,应是被刚才那只同伴的响动吸引住了,正欲抖动翅膀飞来凑凑热闹。紧挨着它的麻雀显然对前面同伴的游戏漠不关心,而是扭头向上望去,似乎是从上面传来了什么动静,吸引了它的好奇心,果然,在它头顶斜上方的那只麻雀,正面站在高枝上,嘴里衔着绒毛之类的东西,在俯身瞰视,惊动了下方麻雀,看到了它嘴里之物,抬头对着它鸣叫了一声,三只麻雀正好成三角形互视。这一啼叫不当紧,却惊醒了旁边背对着睡着了的麻雀,它张开睡眼朦胧的眼睛,耸肩窥视一下它的伙伴,看它眼神似在责怪同伴打扰了它的美梦。紧挨着的第八只麻雀只露出一个小头,静卧枝头,紧闭双眸。不知道是做了什么美梦,眼睑含带笑意。最左边那只也是低着小脑袋,立在枝上睡着了,在梦境中似乎还在梳理着羽毛,打扮着自己。九只麻雀各具姿态,动静和谐,一根无形的线把它们贯穿在一起,大有一触皆飞的势头。
此图除了雀的嘴和尾瓴等是用淡淡粗细不同的线勾出轮廓外,其他部位的描绘是根据对象的形体结构和毛羽的纹理组织来用笔,如雀的头部和背部羽毛,是用稍重的墨笔拂扫而出,硬羽片复用浓墨勾点,雀的腹部则是用疏松清淡的笔调画出,再用淡墨轻色略加晕染,鸟雀背羽坚密光滑、腹毛稀松柔软的不同质感显得格外栩栩如生。图中枯树用浓墨枯笔,连勾带皴地画出老干的苍硬盘曲的姿态,然后晕染淡墨水,枯中含润,无刻划痕迹,明显区别于黄荃画派花鸟画的创作技法。
此图曾经
南宋权相
贾似道收藏。图前后有“致密”和“封”字印记,前隔水骑缝钤有“
福州市房屋抵当库印”官章,为贾氏家产籍没入官后所钤。入元,为皇长公主所有,在此之前,可能经元代名鉴赏家张晏收藏。入明有
文彭一跋,知此图原名《九雀图》,
清代入清内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002年11月30日—2003年1月6日,北京故宫博物院、
辽宁省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联袂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展出地为上海博物馆,《寒雀图》在其中展出。
崔白(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1世纪),字
子西,梁(今
凤阳县)人。
北宋赵顼熙宁(1068—1077年)初为画院艺学,
元丰(1078—1085年)时为画院待诏。擅长花鸟,工于写生。他突破宋初以
黄筌父子笔法程式为标准的局面,所绘
鸟纲工整活泼,敷色轻淡,将写意和工笔和谐结合,创立新的画风。
郭若虚《国画见闻考》评其花鸟“体制清澹,作用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