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龄
中国笛子演奏家
陆春龄(1921年9月14日—2018年5月22日),男,汉族,上海人,中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和作曲家,被誉为“中国魔笛”。陆春龄是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他的演奏作品音色淳厚圆润,表演细腻,气息控制功力尤深,能自如地运用颤音、震音、历音、打音等润饰曲调。陆春龄在笛子演奏的领域或是在整个中国乐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过半世纪的笛子教授生涯及艺术实践形成其独特的流派典范。2018年5月22日上午8时30分,陆春龄在中山医院去世,享年97岁。
人物生平
陆春龄,1921年9月14日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汽车司机家庭。他7岁即向一位皮匠师傅学笛,对笛艺怀有浓烈的兴趣。少年时因家境贫寒,以踏三轮车和当汽车司机谋生。即使这样,他也没放弃过学习笛子和各种音乐活动。十几岁就参加了民间丝竹团体“紫韵国乐社”。
1940年与友人组织“中国国乐团”。青年时期的陆春龄,为生活所迫,曾开过汽车,踏过三轮车;生活的辛劳并没有压倒他。他除了借笛子来排遣胸中的积郁外,还借开车、踏车之便,寻师访友,磨砺自己。新中国成立后使他成为一名专业的音乐家。
1953年,陆春龄参加了上海民族乐团的筹建工作,此后便成了上海民族乐团的独奏演员。
1976年调上海音乐学院任教。
陆春龄是笛子演奏家,又是音乐教育家。他所教过的学生遍及海内外,不少中青年笛子演奏家都受过他的指导,其中有些人在海内外乐坛,教坛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如俞逊发等在笛坛界有一定威望的演奏家。
陆春龄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笛子曲目,如:《今昔》《喜报》《江南春》《工地一课》《练兵场上》等。他做为一位笛子演奏员,曾先后去过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并将一些外国民俗音乐改编为笛子曲演奏,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是中外颇有影响的笛子演奏家。经他整理的笛子曲有《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中花六板》和他创作的《今昔》《喜报》等乐曲,都已成为笛子的保留曲目,并已出版发行。陆春龄是我国南派笛艺的杰出代表之一,被国内外听众誉之为“魔笛”。
2017年5月29日,在“陆春龄笛艺90春音乐会”上,陆春龄的弟子们纷纷登台,演奏起他最富盛名的作品。
舞台上,97岁的陆春龄依然音色通透甜亮,指法灵巧,留下“中国笛王”的不老风采。
贡献
1954年起,陆春龄曾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先后出访过欧洲亚洲、非洲共30个国家和地区。在出访期间,陆春龄从未放过向外国同行讨教,学习各国民族,民俗音乐的机会,并将它们改编成笛曲。这些外国民间音乐,经过他的表演,也都注入了新的血液,具有新的风貌,成为陆春龄笛子艺术的一部分。
创作特点
陆春龄演奏的作品音色淳厚圆润、纯净甜美,表演细腻,气息控制功力尤深。并能自如地运用颤音、震音、历音、打音等润饰曲调。他的笛子艺术受昆曲的影响很大,讲求“气沉丹田”。这种运气的方法是,呼吸借助腹肌和腰肌强劲的支持力,使吹奏时气息大小缓急得以控制自如。除了运气之外,他还特别注重用上手拇指向内顶,下手拇指向外推,以保持笛身的平衡,并藉以协调风门的远近、口风的松紧和力度大小的对比。正因为这样,他吹出的音色优美而醇厚,坚实而饱满,强而不躁,弱而不虚。陆春龄在他改编和创作的乐曲中,经常使用别人不大用的第二泛音(即十二度超吹)。因为在笛子上吹奏第二泛音,笛膜几乎是不振动的。此时笛子的音色不仅纯净,而且音量小,极容易表现静谧的气氛。此外,在装饰旋律的指法技巧方面,陆春龄除多用江南丝竹常用的赠音和打音;以增强乐的韵味外,十分注重小颤音和指震音的运用。小颤音的运用,可以使乐曲更加华丽、活泼,使旋律更加流畅。但是小颤音所占的时值很短要求手指颤动得细密而又均匀,难度比较大。美化、润饰音色的一个重要手法,便是使用震音。震音有两种,一种是气震音,一种是指震音。笛子弱奏时,为保证音色的纯净,是不宜用气震音的。为了避免单调,陆春龄常常借用指震音来美化音色。此外指震音既可以用单指,也可以用两三个,甚至五六个手指,加上手指扇动方法不同,以及手指距音孔远近的不等,都会造成不同的效果,从而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在欣赏陆春龄的演奏,或者学习他创作与改编的乐曲时,这一点是应该细加体味的。
获得荣誉
人物作品
演唱单曲
外部链接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贡献
创作特点
获得荣誉
人物作品
演唱单曲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