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创办于1912年。
学院历经畜牧
兽医学组、兽医系、畜牧兽医系和
动物科技学院等不同发展阶段,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演变,2007年7月在原动物科技学院的兽医学科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动物医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现有基础医学系、预防医学系、临床医学系、药学系和
生物工程学系5个教学机构、1个预防兽医研究所、2个中心(动物生物技术中心和动物微生态中心)、1个教学医院;办学层次齐全,具有培养博士、硕士、本科、成教网络教育与自考等不同办学层次的能力;现有
兽医学(本硕连读)、动物医学、药学、生物工程、
动植物检疫(动物检验检疫方向)、药物制剂、动物医学(小动物医学方向)、动植物检疫(水生动物疫病与检疫方向)、生物工程(动物生物技术方向)、药学(中兽药学方向)等10个本科专业及其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具有一定规模,现有在校学生有本科生2271人,研究生420人(含博士51人),学生总数为2691人。毕业学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毕业学生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队伍结构合理、科研成果显著:现有在职教职工74人,教授21人、副教授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8人;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拥有1个
兽医学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即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实验动物兽医学、兽医
生物工程学、兽医病理学和兽医公共卫生);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预防兽医学),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动物生物技术中心和环境公害与
动物疾病实验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动物疫病监测与控制”为我校“211工程”“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共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
四川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三等奖3项;获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1个。2006年学院被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评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院所”。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学院教学基础设施完善,科学研究条件先进。学院现拥有专业教学实验室面积8000余m2、先进的教学科研基地3000余m2,现代化教学医院1000 m2,学院先后购置教学科研先进仪器400余件,总价值达3500多万元,为
兽医学及相关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
特色和优势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在学科建设、学术队伍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学科建设
动物医学院的预防兽医学(2001年)和兽医学一级学科(含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2005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预防兽医学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1996年)、省重中之重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
四川农业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动物生物技术中心”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
四川省教育厅,1995年)和“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省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2004年)。学院2001-2006年共承担科研项目7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21项,科研总经费达2056万元;发表研究论文350余篇,SCI/EI//ISPT收录14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三等奖2项;获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1个。
师资力量
现有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66人,其中专职教师5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4人。教师队伍结构较为合理,呈现老中青结合、中青年担纲的较好格局,教师中老、中、青的比例大体为1:5:4。教师学历结构合理,现有教师90.4%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博士21人、硕士26人),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和即将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36人,占78.9%,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和即将具有硕士学位人员达95%,其中预防
兽医学45岁以下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我院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学术水平和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现有教师中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有博士生导师10人,其中50岁以下6人,硕士生导师26人;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
科研条件
动物医学院经过“211工程”和省级重点学科持续多年建设,现研究条件先进,拥有实验室面积2000余m2、先进的实验动物房800余m2, 购置先进仪器200余件,价值达2000多万元,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条件。
社会服务
兽医学院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与生产实际的需要,积极开展动物医学技术咨询与服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为
四川省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术带头人
文心田教授
博导,校长,首批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四川农学院兽医专业1977级学士,预防兽医学专业1981级硕士。1987年10月至1990年3月公派
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留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
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物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全国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副主编,省
农业生物技术分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畜禽传染病及
生物技术等领域研究工作。现主持省“十一五”攻关和“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等多项研究。编写专著和教材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
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1项,
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2003年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6年被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评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全国10名)。培养和指导博(硕)士研究生58名,已毕业42人。
郭万柱教授
博导,首批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59年
四川大学毕业,现任“四川省动物医学
生物技术中心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荣誉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分会理事、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专委会、病毒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
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1984-1986年留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后多次访美进行合作研究。1986年回国后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伪
狂犬病毒分子生物学和
基因工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成果“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活疫苗(SA215株)”成为我国第一个动物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并成功研究了“猪瘟伪狂犬病重组病毒活疫苗”。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研究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
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三等奖2项。主编专著(教材)5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数篇被SCI检索),已招收和培养硕(博)士63人。
汪开毓教授
博士,博导,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1982年毕业于四川农学院,1990年获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动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鱼病研究会委员、农业部新兽药评审委员会委员、省鱼病研究会主任。2002年遴选为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水生动物疾病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首次报道了“
斑点叉尾鮰传染性肠套叠症”,发现其病原为嗜麦芽寡氧单胞菌,并对其致病机制和免疫防治进行了研究,主持的水生动物疾病研究中心被
农业部渔业局指定为斑点叉尾急性暴发流行性病病原的主要检测单位。先后承担部(省)级科研项目1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主(副)编专著(教材)7部。已招生、培养硕(博)士37名,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
王红宁教授
博士,博导,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四川农学院
兽医学专业1977级学士,预防兽医学专业1981级硕士。现任中国农业部饲料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副秘书长、动物传染病分会理事,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职。1992年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院校优秀
青年教师奖、1999年获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标兵、2000年获四川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200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代表、2003年获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获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主持国家863、国家攻关课题、部省级科研项目16项。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二项、
二等奖二项、
三等奖二项。主编专著、副主编和参编专著3部、协编全国高校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82篇。已招收硕士研究生38人,博士生5人。
程安春教授
博士,博导,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一、二层次(1999)和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
1985年本科毕业到基层兽医站工作,1990年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硕士毕业,1999年获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
1999年任教授,2000年任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04年任“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为四川省重中之重建设的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动物疫病监测与控制”的负责人。
1996年获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1997年入选为四川省"跨世纪杰出青年科技学科带头人";1999-2000年美国IOWA
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现兼任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常务理事等,为《
病毒学报》等刊物编委。
20年来一直从事水禽(鸭、鹅)传染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重大项目30余项,其中近5年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鸭瘟病毒通用载体系统构建及对人工合成禽流感H5N1亚型HA基因表达》、国家“十五”攻关《畜禽疫病防控体系无公害系列药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2004BA901A0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鸭瘟病毒基因组学及其编码结构蛋白组功能》(NCET-04-0906)、2006年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鸭瘟病毒重要基因的发现及其功能解析和应用研究》(706050)、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活疫苗中试和产业化示范》(2006GB2F000249 )等7项。
主持(研)水禽方面的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3项、
三等奖2项。主持项目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批件》2个【《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活疫苗》(农医药便函[2004]186号)和《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批件号:200712)】,系列成果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使用,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在长期从事水禽传染病的研究中发现了两种新病(雏鹅新型
病毒性肠炎,1994年;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2003年)和4个新血清型(22、23、24、25)鸭疫里默氏杆菌,在《Avian Diseases》、《World Journal of Gastrogenterology》、《
病毒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等重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39篇,被SCI/EI收录10篇;主编(副主编)国家教材(专著)6部。在学术界有良好影响。
崔恒敏教授
1982年本科毕业,1985年获兽医病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兽医病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兽医病理学会常务理事兼西南区兽医病理学分会副理事长。1987年在美国访问学习。长期从事动物营养代谢疾病与中毒病发病机制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省重大科技项目13项,先后获省(部)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
三等奖2项,主(副)编专著(教材)4部,在《Avian Pathology》、《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畜牧
兽医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被SCI收录。培养与指导博(硕)士研究生20余人。
汪铭书教授
博士,博导,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5年本科毕业,1990年考入
四川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并于1993年获动物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硕士学位, 2002年获动物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任教授,2003年任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998年遴选为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带头人,1999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02年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004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省重大科技项目1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
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三等奖1项。主(副)编专著(教材)5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收录,培养和指导博(硕)士研究生27名。
人才简介
杨光友教授
1985年本科毕业,1990年获
四川农业大学兽医学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硕士,2003年获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2002-2003年到
赫尔辛基大学和荷兰万豪学院从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科研合作研究。现为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病学分会理事,四川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在大熊猫、
林麝等珍稀野生动物寄生虫病学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先后承担省部级省重大科技项目11项,获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1项、
三等奖1项。主(副)编专著(教材)10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发表论文70余篇,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2名。
曹三杰教授
1995年
山西农业大学兽医学本科毕业,1998年获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硕士,2004年获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2004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主要从事预防兽医学专业动物传染病学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主讲《动物传染病学》、《禽病学》和《猪病学》等课程。先后承担和主研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动物疫病的快速诊断和检测等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4篇,参编专著有《动物防疫检疫手册》、《动物微生态学》、《犬的饲养调教与疾病防治》和《养鹅与鹅病防治》等4部,其中《动物防疫检疫手册》一书任副主编。已经协助培养硕士生20余名。
蒋文灿教授
1985年兽医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获
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硕士学位。主要在鸡、鸭传染病病原学及免疫学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先后承担省部级省重大科技项目5项,获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主(副)编专著(教材)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发表论文20余篇,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
殷中琼教授
博士,博导,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1992年本科毕业,2001年获四川农业大学兽医病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
四川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博士后流动站学习。现为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理事。主要从事药物化学、
制药工程、天然药物的分离和纯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和主研了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横向科技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招收和培养硕士11名。
黄勇教授
1996年7月
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从事动物传染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12月晋升讲师职称,2000年9月~2003年6月于
扬州大学农业部畜禽传染病学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 2003年12月晋升副教授,2004年6月被遴选为四川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2004年9月进入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3月被评为四川农业大学学术骨干,2006年6月被评为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教学上多年从事兽医、营养、生工、动保等本科专业的《动物传染病学》、《禽病学》和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预防兽医学实验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良。科研上主持省级项目3项,主研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二项、
三等奖一项。参编专著3部。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共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3部。现任四川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11名。
邓俊良教授
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实验室副主任。
1987年
兽医学本科毕业,1990年于中国人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现
吉林大学农学部)临床兽医学专业硕士毕业,2004年攻读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现任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
内科学分会常务理事、动物
毒理学分会理事。主讲本科《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小动物疾病学》、《兽医学》、《症状鉴别诊断与处方治疗学》;研究生《兽医诊疗新技术》、《兽医内科学专题》、《兽医临床实践》、《野生动物及小动物疾病》、《动物营养代谢病及中毒病研究进展》等课程。长期从事
兽医学临床工作(
奶牛、犬猫、家禽、猪等
动物疾病防治)10余年,为大型养殖场、站和养殖户开展对外兽医技术服务工作,先后在大型GMP兽药企业从事兽药开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代谢病及中毒病、小动物疾病、奶牛胚胎移植、新兽药研究开发。在动物营养代谢病及中毒病、奶牛胚胎移植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就。先后主持或主研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获科技进步
二等奖3项,
三等奖2项。副主编教材和参编教材8部,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已经招收和培养硕士生30余名。
李英伦教授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本科毕业,1995年获
四川农业大学基础兽医学硕士学位,2003至今攻读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兽药典(中药部)委员会成员、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与毒理学分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西南区副理事长。在中西医结合兽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方面作了较多工作,先后承担省级重大科技项目5项,主(副)编专著4部,在国内外重要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31名。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以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CSCD收录15篇。国家发明专利4项。
倪学勤教授
博士,博导。
1990年本科毕业,1993年获
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硕士,1998年获
南京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2006-2007年到
加拿大农业部食品研究所访问学习一年。现为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在猪、鸡、鱼等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组成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先后承担省部级科技项目7项。副主编专著(教材)2部,参编专著3部,在国内外重要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21名。
颜其贵教授
博士,博导。
1992年兽医专业本科毕业,1995年获
四川农业大学传染病与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至今一直在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承担
兽医学生物技术、微生物学、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为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会员。在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的诊断、病毒的
基因工程改造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大熊猫、
林麝等珍稀野生动物传染病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主持或主研国家、省部级省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参编专著(教材)5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发表论文20余篇,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32名。
徐志文教授
博士,博导。
1994、1998和2003年在
四川农业大学获预防兽医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4-2006年进
西南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主持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获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在国内高水平核心刊物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副主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适用于本科教学的《兽医病毒学》,参加了面向21世纪教材《动物微生物学》的编写工作。积极协助指导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第二导师已招收硕士4人,毕业1人,第一导师独立招收硕士4人。
王印教授
博士,硕士生导师。
1992年本科毕业,2000年获
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硕士,2006年获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微生物学、免疫学、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动物检疫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发表与猪类、兔类、水产、大熊猫等疾病控制相关论文10余篇,主研水产、猪类疾病控制项目获得
四川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获国家二等奖,参加编写教材动物微生物学及科普读物禽病防治和
奶牛疾病控制。从事动物疾病的研究及动物检疫等工作。
参考资料
陈正礼.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网.2013-10-25
李英伦.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网.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