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弹
日本在1944年研发的自杀性空地导弹
樱花弹(日语:花)是以“樱花”命名的自杀性人操炸弹,即“以人为传感器”的空对地导弹,由日本海军航空技术厂于1944年8月研发。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制造樱花弹852架,包括11型、22型、K-1型和43K-1KAL等多种型号,其中樱花弹11型生产数量最多,从1944年9月至1945年3月共制造了755架。
樱花弹的外形似一架小飞机,机体采用飞机用铝合金制成,机翼及尾翼为木质材料和胶合板。头部挂载炸弹,中部是驾驶员座舱,尾部安装动力装置。驾驶员座舱内装有火箭点火开关罗盘仪、倾斜度表、高度表速度表引信启动手柄等,方便运载员操纵控制。战斗部(弹头)通常配备碰击式和风车式两种引信,生产数量最多的樱花弹11型装载1.2吨的炸弹。
根据日方的资料显示,樱花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参与实战10次,日本海军总计损失樱花弹58架,但战果是仅击沉美国军队大型军舰1艘、重创5艘。樱花弹因二战结束而在1945年退役,大多数未使用的樱花弹在二战后被销毁,少数几架被运到美国做研究之用。
历史发展
研制背景
樱花弹是一种人操炸弹,即“人体炸弹”,日语汉字为“人间炸弹”。樱花弹的倡导者是日本海军航空队的大田正一少尉,他曾造访三菱重工东京大学航空部,就人操炸弹的推进方法以及滑翔方式等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后大田正一与日本海军航空技术厂厂长和田操中将及技术少校三木忠直进行恳谈,明确提出“用人间爆弹攻击敌舰,和敌舰同归于尽”的作战法。然而对于这种“必死必杀兵器”,和田操中将的回答是“要慎重考虑”。
研制历程
随着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局急剧恶化,日本军界高层对研发人间特攻战法开始重视起来。1944年8月5日,在日本“最高战争指导者会议”上,军令部和川及川古志郎大将批准研制特攻兵器,命令日本海军航空技术厂负责研制“人间炸弹”,总负责人为三木忠直。军令部还给“人间炸弹”起了个秘密的名字“マル大”,意思是“加一个圆圈的‘大’字”,取大田正一名字的头一个字“大”字,再加上个圆圈来强调。
1944年8月,日本海军航空技术厂开始生产以“樱花”命名的人操炸弹,型号为MXY7型。第一批樱花弹制成后,先后进行了无动力和有动力飞行10架次。在同年11月的飞行试验中,先后有两名驾驶员丧命。一架是因为樱花弹离开母机后处于失速状态,另一架是因为樱花弹着地时起火而机毁人亡。
生产历程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日本军方因战局急转直下,在没有充分试验的情况上便开始将樱花弹投入生产。樱花弹有11型、22型、K-1型和43K-1KAL型等多种型号,其中11型是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从1944年9月至1945年3月,日本军方总共制造了755架樱花弹11型,155架由横须贺海军航空技术厂制造,600架由霞浦第一海军航空厂制造。其他型号的樱花弹生产数量分别是樱花弹22型50架,樱花弹K-1型45架,樱花弹43K-1KAL型2架。
基本设计
整体构造
樱花弹的外形似一架小飞机,机体采用飞机用铝合金制成,机翼及尾翼为木质材料和胶合板。头部挂载炸弹,中部是驾驶员座舱,尾部安装动力装置。驾驶员座舱内装有火箭点火开关罗盘仪、倾斜度表、高度表速度表引信启动手柄等,方便运载员操纵控制。部分樱花弹上还配有搭载员弹射逃生装置,但这是个摆设,当樱花弹高速俯冲撞向目标时,运载员几乎没有逃生的可能性。
战斗部
樱花弹的战斗部(弹头)通常配备两种引信,分别是碰击式和风车式。樱花弹11型和樱花弹22型都是装载1.2吨的炸弹。
载机
樱花弹是一种机载武器。产量最多的樱花弹11型的载机为一式轰炸机,型号为三菱G4M2e型。为方便吊装或投放樱花弹,日本军方对一式陆上攻击机的炸弹舱门进行了改装,不过该机的燃油箱在改装时未能加装装甲防护,因此遭到攻击时很容易起火,同时该机在搭载樱花弹后因重量增加,导致操纵性能有所下降,最大航速仅为240千米/小时。
动力装置
樱花弹11型和樱花弹43K-1KAL型的动力装置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樱花弹22型的动力装置是涡喷发动机
作战方式
作战时,樱花弹11型由一式轰炸机运载到目标附近(大约36公里处)空中投掷,运载员随后驾驶樱花弹向目标滑翔接近,当足够接近后依次或同时启动机身后方的3枚四式一号十二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单台推力为800千克),加速向目标俯冲并带着重达1.2吨的战斗部与目标同归于尽。樱花弹11型的最大平飞速度约为650公里/小时,但在作战中需要依靠高速飞行来逃避敌舰高射炮火的打击,因此俯冲速度超过1000公里/小时。
性能数据
服役情况
实战
根据日方的资料显示,樱花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参与实战10次,日本海军总计损失樱花弹58架,但战果是仅击沉美国军队大型军舰1艘、重创5艘。
樱花弹11型在二战中首次参与实战是在1945年3月21日,神雷部队奉命攻击在九州西南320海里处行动的美国海军第581机动部队的舰队。18架一式陆上攻击机吊装16架樱花弹在神雷部队母机群的掩护下,向这支由航母、轻型航空母舰、战舰、巡洋舰、驱逐舰组成的大型美军舰队发起攻击,然而在距离目标70海里开外处便被美军发现。大约经过20分钟的激战后,一式轰炸机全部被美军歼灭,樱花弹11型的首战以失败告终。
樱花弹11型二度参战是在始于1945年4月1日的冲绳岛战役中。3架挂载樱花弹11型的一式陆上攻击机和3架神风特攻机夜袭准备登陆冲绳岛美国军队美舰。其中1架一式陆上攻击机投掷出的樱花弹予以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重创(命中2×406毫米巨炮炮塔),另外2架一式陆上攻击机投掷出的樱花弹11型和3架神风特攻机则攻击了美军的阿尔卑斯号运输舰和2艘货船
在4月12日的特攻战中,以8架挂载樱花弹11型的一式轰炸机为首的日军攻击机群前去攻击美国海军派出的多艘雷达监视舰,这些雷达监视舰是由2200吨的萨姆纳级轻型巡洋舰改装的。一式陆上攻击机投掷的樱花弹11型和神风特攻机再次联手,将14号雷达监视舰击沉、重创7号雷达监视舰和12号雷达监视舰。
退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樱花弹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在同年退役,大多数未使用的樱花弹在二战后被销毁,少数几架被运到美国做研究之用。
别名由来
樱花弹在运载员引爆引信后立即爆炸,但运载员既无保护措施又无法跳伞逃生,只能与炸弹同归于尽。樱花弹因残酷性被人们称为“肉弹”或“人弹”。
樱花弹虽然在二战中未能达到预期的战果,不过因此弹装药量大、最终速度高和爆炸效应强,给美国海军的官兵们带来一定的震撼作用,因此被他们称为“混蛋炸弹”或“八嘎炸弹”。
流行文化
日本漫画家松本零士以樱花弹和樱花特攻队员的故事为原型创作出漫画《音速雷击队》(《战场漫画系列》之一),该漫画于1994年被日本改编为3集动画电影《战地启示录》中的第二集《音速雷击队》。
整体评价
樱花弹采用了高速翼型,机翼的展弦比较小,同时只有襟翼而没有副翼,因为樱花弹不需要太大幅度的动作,这种小展弦比的机翼与后期的第一代超声速战斗机有几分相似之处。但由于金属材料极其短缺,樱花弹的结构当中大量使用了木材,因而其结构根本无法承受较大的气动阻力,因此实现超声速飞行是完全不可能的。(《航空知识》杂志评)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研制背景
研制历程
生产历程
基本设计
整体构造
战斗部
载机
动力装置
作战方式
性能数据
服役情况
实战
退役
别名由来
流行文化
整体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