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马尔萨斯主义以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学派。产生于18世纪,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则》和《
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
人口原理”,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他还提出了让渡利润论和第三者理论。即由于存在着由地主、官僚和牧师等组成的“第三者”,他们只买不卖,才支付了资本家的利润,才避免了社会消费不足而导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基本介绍
托马斯·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生活资料按算术
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
英国经济学家、牧师和教授。
托马斯·马尔萨斯主义(Malthusianism)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
人口原理》一书中所创立的人口理论体系。
背景
人类的性本能决定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若不加以控制,每25年可增加一倍;因土地有限而导致的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只能以算术
级数增长;人口受生活资料的制约,在缺乏有效控制的条件下,便随生活资料的增加而增加。因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速度,随时间推移,人口将超过食物的供给量。而食物不足会引起贫困、恶习等出现。故人口与食物间的不平衡总是通过抑制人口增长而加以改善。他提出两类抑制人口增长的方法为:道德抑制与积极抑制。前者指人们通过晚婚、独身、节育来控制出生率;但若人们未能通过道德抑制控制住人口的增长,则恶习、贫困、战争、疾病、
瘟疫、供水等各种形式的积极抑制将会使人口减少,以达到人口增长与食物供应间的平衡。他认为,积极抑制是残酷的,鼓励人们采用道德抑制,以避免恶习或贫困发生。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该理论存在的问题很多,特别是作为精确的人口增长与食物增长的比例关系缺乏充足的事实根据,也没有认识到社会与科技进步给人们的生育观及食物供应水平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人口原理
托马斯·马尔萨斯在《
人口原理》从两个前提出发: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但几乎保持现状;在这两者中,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巨大。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即以1、2、4、8、16、32、64、128、256、512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将以1、2、3、4、5、6、7、8、9、10的算术
级数增加率增加。在两个世纪以内,人口对生活资料的比例将会是256:9,在三个世纪以内,将会是4096:13。人口繁殖力与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显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必须使其结果趋于平衡。当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加,自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来限制人口增加。
托马斯·马尔萨斯在《
人口原理》第一版中把自己的理论归结为三点:“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在《人口原理》第二版中,马尔萨斯提出了所谓道德抑制,即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并且在婚前要保持贞操。如果不实行道德抑制,那么由人口增殖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产生的贫困和罪恶就无法避免。他把原先提出三点结论改为“1、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这就是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和自然的人口规律。
主要内容
两个公理
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两个级数
人在无妨碍时以几何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
两个抑制
积极抑制,利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和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道德抑制,让人们通过各种主观努力在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降低出生率,提出让人们禁欲、不婚、不育。
一条规律
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由于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递加投资不能相应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而是到一定限度之后收益递减。
一个适度
人口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
三个命题
第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阻止;第三,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和资料保持一致。
四点结论
第一,工人贫困、失业是人口法则作用的结果;第二,建立在财产公有制基础上的平等社会制度,不过是幻想,相反,财产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出自人口的自然法则产生的;第三,工人的工资同样受人口法则的支配,工资水平是受人口的增减而变动的;第四,反对救济穷人,救济穷人即帮助穷人制造穷人。
社会改革
托马斯·马尔萨斯反对葛德文等人的社会改革论,指出: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婚姻自由,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势必刺激人口增加,最终使建立起来的平等社会制度趋于瓦解。只有保持财产私有制以及各人担负起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才能使人们自制,不至于生殖过多的子女。所以,财产私有制是出自人性的人口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产生,它是永恒存在而不能被推翻的;其次,竭力反对当时
英国实行的
伊丽莎白济贫法,济贫法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将结婚,生育子女,这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他宣扬贫民产生的原因是他自身贫困,救济的手段,在他自己身上,而不在于别人,政府和社会对此是完全无力的;再次,工人工资水平取决于工人人口的多寡。一国的生活资料是一定的,如果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长、工人人数超过劳动市场需求的比例,就会使工资下降和工人生活恶化,从而使工人繁殖减少,人口增加减少。工资低廉,工人人数众多,工人为维持自己的收入,就必须加倍地努力工作,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直到后来,生活资料和人口保持同一比例,于是工人生活获得改善,工资又提高,对人口限制又会放松,工人的生活会再度恶化。工资水平就是这样随人口的增减而上下波动。
评价争议
空想社会主义者指出:社会制度是人类贫困的根源,他们指出制度改造和科学发展是避免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食物增长速度的有效途径。
1.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指出:不是人口的增长导致了人类的贫困和苦难,相反,人口的缩减将会产生停滞的经济后果。
2.
卡尔·马克思指出:
托马斯·马尔萨斯谈论的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世界,现实社会根本不存在这种抽象的规律,而只有工人人口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
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
3.新马尔萨斯主义主张用避孕的方法来控制人口的增长,而马尔萨斯本人则以道德为依据不赞成使用避孕方法。
4.坎南提出适度人口论,适度人口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与社会生产力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相适应的人口数量。
5.
保罗·萨缪尔森提出人口零增长论,指出:应当限制多余的生育,必须在相当的时期内,使人口增长达到一个零度增长的全球性均衡。
6.人口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辩证统一的,
托马斯·马尔萨斯在调查人口的社会属性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人口的自然属性,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7.马尔萨斯第三个命题没有考虑“人口移动”这种方式也可以缓解人口压力,使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的增长两相平衡,也没有考虑到“罪恶”与“贫困”还与社会制度有关。
人口论的争议
粮价问题还在全球蔓延,拉美各地发生粮食骚乱,非洲出现饥荒迹象,
亚洲各国开始控制粮食出口,连欧美民众都开始感到粮价的负担……随着这些消息在媒体中频频出现,一个幽灵一样的名字重新浮现:
托马斯·马尔萨斯。
历史上大约没有多少人的声誉像马尔萨斯这样一波三折,在中国更是如此:人们先说他是对的,然后又说他是错的,然后又说他是对的,然后又说他是错的。现在,人们已经彻底糊涂了,这个300年前的老头到底是对是错呢?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众所周知,他认为由于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呈
代数基数增长,为了避免饥荒、战争、
瘟疫成为解决人口和粮食矛盾的方式,人类必须积极节育。
马寅初因为重复了一遍这个观点在特殊年代被打成了
右派,于是
托马斯·马尔萨斯成了“政治错误”的代名词。后来马寅初老师平反了,中国实行
计划生育,于是马尔萨斯成了“
政治正确”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的一些弊端开始浮现,钟摆再次开始往回摆,很多人重新论证:马尔萨斯就是错了嘛。
据说马尔萨斯最大的“失算”在于没能预见到技术革命对粮食增产的作用。经典例子就是二战之后的“
绿色革命”。1961年
印度已经滑到了饥荒边缘,但是绿色革命中研发的一种大米品种让大米产量提高了10倍,印度不但从饥荒边缘转了回来,而且一口气又生了7亿人。
托马斯·马尔萨斯也没有预见到贸易全球化对于抑制粮价的作用:具有自然和经济优势的国家低成本产粮,然后运到种粮成本高的地方,从而缓解供求矛盾。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1846年
英国废除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后果就是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英国粮价一跌再跌。
还有一个马尔萨斯没有预见到的趋势,是人类自发的避孕意愿——福利制度发展使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淡化,女性解放让很多女性选择晚婚晚育……总之社会越发展,人们越不愿生孩子了。对此最好的说明就是发达国家生育率都很低,比如英国,现在一家平均只生1.6个孩子,而且还在下降之中。
于是
托马斯·马尔萨斯又一次成了众矢之的,很多人认为
计划生育基本上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既然经济发展、福利制度等可以自然而然地降低生育率,何必那么大动干戈地搞政治命令?
我倒觉得对马尔萨斯的“纠错”没有必要矫枉过正。拆房子揭瓦式的计划生育当然要不得,但是积极控制生育的理念却未必错误。据说到本世纪中世界人口会突破90亿,谁能保证不需要新的
绿色革命就可以养活这么多人口?就算可以实现技术突破,谁又能保证它会及时到来?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最近指出,到2030年世界粮食产量必须增长50%才能避免饥荒。很多人已经论证,新的绿色革命会比上一次要难得多:石油紧缺使化肥成本急剧上升,水资源短缺使灌溉革新更加困难……就算“第二次绿色革命”及时出现,粮食供给总量够了,在全球贫富不均的情况下,谁又能保证这些供给会转化为穷国可以消费的“有效供给”?
再拿“神奇”的贸易来说,贸易可以让福利全球化,但也可以让危机全球化。正是贸易分工使一些国家形成粮食进口依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粮食进口国),一旦粮价上涨,这种依赖就可以变成饥荒——粮食的生产周期和土地的营养积累导致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以随着瞬息万变的价格信号而迅速调整。
再拿生育率的自然下降来说,不错,发达国家生育率较低,但问题是,“只要经济发展了”这个前提在很多国家并不存在,事实上这里有一个死循环:越是穷国越难降低生育率,于是越陷于贫穷。一个经济学家曾经得出过一个触目惊心的结论:1950年跟
西汉比,中国人均GDP几乎没有变化,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没有技术革命的情形下,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都被人口增长抵消了。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没有大面积饥荒,两千年来人们在饥荒边缘原地踏步,也够悲惨世界了。
总之,过去300年来证明
托马斯·马尔萨斯错误的那些机制,今后并非一定会继续发挥作用。正如马尔萨斯没能预计到
绿色革命、福利制度、全球贸易等因素,嘲讽马尔萨斯的人又有几个当初预见到生物能源、人口大国崛起、金融机构炒作粮价这样的因素呢?所以马尔萨斯到底是对是错,要回答这个问题,三百年可能还是太短。不过说到底,马尔萨斯到底是对是错,还是取决于我们的政治体系,鼓励技术创新,保护自然环境,缩小贫富差距,调控金融风险,都是政治能够积极推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比粮食短缺更紧要的问题,是政治智慧的短缺。
小说形象
在
阿道司·赫胥黎1932年小说《勇敢的新世界》他集成了
托马斯·马尔萨斯主义为中心主题,充满了无数的提到的“马尔萨斯腰带”。在他的未来世界,休闲性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世界状态,性爱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繁殖(从儿童早期性是鼓励)。很少有女性能够重现习惯于使用避孕,甚至戴着“马尔萨斯带”(类似于子弹带并持有”的监管供应避孕药”)作为一个受欢迎的时尚配件。的格言“每个人都属于每个人”经常重复,和“家庭”的概念被认为是色情,性竞争和情感,浪漫关系呈现过时了,因为他们不再需要。婚姻,自然分娩、生育和怀孕也被认为是淫秽的随意的谈话中提到。因此,社会发展一个新想法的生殖的理解力。
在电视节目上聪明(1987)梅尔和苏珊Profitt自称是匠心独运。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一个主要的主题在1973年的科幻电影《
超世纪谍杀案》,2009年的电影《
深空失忆》的2013年,丹·布朗的小说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