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成立于2003年8月,其前身是1979年设立的原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分院教育教研室。学院现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设有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4个本科专业,拥有课程与教学论(基本理论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应用心理学4个硕士学位点和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1个。山东省教育厅聊城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九五”、“十五”、“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挂靠学院。学院现有教师46人,本科生943人,硕士研究生36人。学院现有教学仪器设备116.7万元,图书资料2.1万册。
办学理念
自建院以来,学院始终秉承“为教育改革奠基,为教育发展导航”的办学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向善、尽美”的办学理念,努力构建“科学有容,和谐有序”的学院文化氛围,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服务社会,陶铸群英,溥益群伦,为区域教育发展培育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学校专业
学院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科学规划专业发展,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新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力改善专业建设条件,专业建设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专业特色进一步彰显。
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积极寻求人才培养新模式。2005年,学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院专业实际,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指导思想,修订了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3个本科专业的教学方案。同时,以学分制和“课程群”为平台,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程比重,人才培养更趋模式健全新颖。
制定人才兴院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生力军,是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事业吸引人、情感留住人、政策稳定人、机制激励人”的原则,外引内培,专兼结合、重点培养,积极构建学科人才梯队,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兴院政策,使他们工作安心、生活顺心、进取有心。目前,学院98%的专任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教授7人,博士11人,有4人曾在国内外大学做访问学者。校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1人,科研先进工作者1人,“面向21世纪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三层次培养对象3人。学院的师资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强化。
改善新上专业办学条件。在教育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学院对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每年都有大幅度增加。近三年,增设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二个专业实验室,新增教学仪器设备65万元;不断加大图书资料的投入,新增图书资料1.5万册;建成固定教学实训、实习基地5处。
1993年以来,学院6项教学改革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励。2006年,该院教育学专业被评为聊城大学特色品牌专业。
课程教学
课程建设是学院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近年来,学院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方案过程中注重课程间的联系,删减陈旧、重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的课程,通过课程的整合,适当压缩了课时总数,减轻了学生负担,通过课程分化,优化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之间的结构,增强了课程模块间的衔接性。
2005年,学院全面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修订以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基本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学时分配和进度安排,明确了培养能力要求和培养措施,阐明了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学院提倡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育、教育部推荐教材和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进一步规范教材的选用程序,完善教材选用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教材的管理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规划教材、协编教材和新设专业新开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
学院非常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设立教学改革基金、增加立项和资助,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发展前沿和教育教学实际,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研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学院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目标,定期举行教研活动,研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鼓励教师提炼教学实践经验,形成教学研究成果,申报教学科研立项,推进教学经验共享,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2005年,该院《心理学》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2006年,李剑萍教授主编的《教育学导论》、《中国现代教育史》被列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建设服务
学院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强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强化优势学科,突出特色学科,扎扎实实推进学科建设工作。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制定了“深入一线,错位发展”的战略,采取重点遴选、重点培养和重点投入的办法,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在学科建设中的师范性和带动性功能,立足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凝炼教育智慧,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课题立项。2005年,山东省聊城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挂靠该院,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被列为聊城大学A类学科。2005年、2006年,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十五”、“十一五”重中之重强化建设学科。
学院还紧跟学术研究前沿,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近三年来,学院先后邀请叶澜陆有铨孙培青、吴康宁、顾泠沅张楚廷扈中平丁钢石鸥方展画等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国外先后有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大学的胡晓璐教授、美国宾州西彻斯特大学的蔡维薇教授、斯德哥尔摩学院的Tore Persson教授、Per-olof.Wickman教授、德国不来梅大学的迈考·盖斯勒博士、教授等来院讲学。学院还承担了瑞典亚洲合作研究项目中的心理健康、科学教育两个合作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先后派出5位博士、教授到国外讲学和学术交流。
教育科学学院的教学工作还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了与基础教育实践一线的交流与合作,在省内建立了一批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切实提高了教育服务能力,使教学、科研与服务相得益彰。2004年,举办聊城市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为地方培训校长近200名;2006年,举办聊城市中小学名师培训班,为地方培训名师近300名,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发展。2006年,聊城市教育局在学院设立了聊城市名师名校长培训基地。
教学管理
学院坚守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构建了由院长直接负责、分管副院长主管,督导组专职督导、院领导分工巡视,学生信息员及时反馈,通过听课、访谈、教学检查、评教收集教学信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还聘请退休教授组成专职督导组,每学期进行重点检查督导。学院制定了院领导巡视值日制度,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定期巡视、听课,每位院领导每学期至少听课1-2次,并有专门的巡视、听课记录。期末考试,实行院领导考试巡视、检查责任制。
学院重视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工作。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学院先后制订了《教育科学学院常规教学检查制度》、《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津贴实施方案》、《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事故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使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教学的规范化。
聊城大学2005年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该院教师获一等奖1名。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次通过率连续多年保持在全校前三名。
教学成绩
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强化“三字一话”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和微格教学训练,实施校内模拟达标制度。2005年以来,学院又根据该院专业特点和就业需要,加强与基础教育一线教学的联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广泛建立教育实习基地,聘请地方中小学的一些特级教师和教学名师为校外指导教师,实践教学工作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先后组织学生开展农村义务支教、教育调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文体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2005年,该院报送的“草原牧歌”被评为山东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奖,杨洪明同学被评为山东省书画师。2006年,该院有3名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王秋风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近三学年,先后有51位毕业生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称号,有150人考取211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办学理念
学校专业
课程教学
建设服务
教学管理
教学成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