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集乡位于
河南省鹤壁市西北部,与
安阳市毗邻。全乡总面积73平方公里,下辖北街村、
南街村等44个村委会,人口5.3万人,耕地2.9万亩。历史悠久,古迹荟萃,矿产资源丰富,已形成了煤炭、建材、制冷剂、药用玻璃、碳棒、畜牧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七大支柱产业。
行政辖区
代码:410602200。2006年,辖北街村、南街村、西街村、东街村、北杨邑村、教场村、龙卧村、西杨邑村、东杨邑村、东头村、郭家岗村、南杨邑村、毕吕寨村、大吕寨村、贾吕寨村、窦马庄村、王吕寨村、杨吕寨村、郭吕寨村、焦家沟村、
前蜀村、后蜀村、龙宫村、王马庄村、古楼河村、良峪村、杨庄村、石碑头村、梨林头村、寺湾村、王荒村、郝荒村、张荒村、中马驹河村、井坡村、
西马驹河村、
东马驹河村、韩林涧村、赵荒村、李家荒村、孙圣沟村、中杨邑村、曹家村、贾家村44个行政村,人口5.3万人,耕地2.9万亩。
地理环境
鹤壁集乡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西依巍巍
太行山,东接广袤平原,毗邻
京珠北高速、
北京—香港公路,
铁路专用线连接
京广铁路。大白、鹤林、汤鹤、安鹤线穿境而过。汤河、
羑河、
金线河蜿蜒东去,山峰奇秀,丘陵连绵。
历史沿革
鹤壁市地名最早见于唐开元年间,当时称鹤壁村。
金朝鹤壁为相州
彰德府“五镇”之一。
清代属
汤阴县,设鹤壁社。民国设区,先后隶属
河南省河北道和河南省第三督察专员公署汤阴县。
1945年属中共领导的安汤县。1946年安汤分治后属汤阴县。
中国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时期,曾为中共汤阴县党政领导机关驻地。1947年2月改称汤阴县第一区。1950年又改为第二区。1953年改为鹤壁集乡。
1956年从汤阴县划出,鹤壁矿区办事处鹤壁镇,隶属安阳专员公署。自1957年建市至1958年,为市领导机关驻地。1958年建陈家庄人民公社。
1960年陈家庄人民公社与吕寨人民公社合并为鹤山煤矿人民公社。其下属行政村称生产大队。1961年政社分治,鹤山人民公社划出城市辖区成立
鹤山区,农村部分组成陈家庄人民公社。
1966年易名红卫人民公社,1982年更名为鹤壁集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鹤壁集乡,其下属行政村由大队改名为村委会。1998年5月1日,由市郊区划入鹤山区管辖。
人口状况
鹤壁集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小学校
鹤壁市鹤壁集乡龙宫中心小学
鹤壁集乡东头中心小学
鹤壁集乡大吕寨中心校
鹤壁集乡李荒中心小学
鹤壁集乡杨邑中心校
鹤壁集乡梨林头村中心小学
鹤壁集乡窦马庄中心校
鹤壁集乡邓家中心校
鹤壁集乡韩林涧中心小学
名胜古迹
乡政府所在地鹤壁集为千年古镇,历史悠久,古迹荟萃,相传“古有双鹤栖于南山之峭壁”,古
瓷窑遗址为国内考古迄今发现开采最早的古代采煤遗址;唐代建筑竹林寺,明代建筑东大庙、西大庙、柏林桥,元代建筑
九孔桥等古迹文化底蕴浓厚。
自然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有
刘禅刘禅晚年隐居地
阿斗寨;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基地
访子山;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风景胜地
深圳凤凰山森林公园等。
鹤壁集乡电力供应充足,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在原有50KV变电站的基础上,又投资1.3亿元建设了贾家220KV的变电站。境内有煤炭、铁矿石、镁矿石、
铝矾土、
硅土、
陶土、石灰窑、
白云岩、铁等十多种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富庶,盛产小麦、谷子、玉米、棉花等。
乡镇经济
截止2007年年底,全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4亿元,同比增长2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亿元,同比增长50%;财政收入已完成区下达目标;招商引资认定资金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012元,同比增长13%。全乡人口出生率控制在4.85‰以内。
工业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服务大局、优化发展环境”要求,坚持“好字优先、科学发展、节约资源”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面取缔原粘土砖厂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建材行业的转产、改造、升级。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砖厂业主因地制宜,利用辖区
煤矸石资源丰富的优势,迅速向煤矸石烧结砖转产。
为推进企业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建设进程,成立了由“志富建材有限公司”等六家砖厂组成的“蜀龙新型建材集团”。该集团建设起点高、规模大,一期工程已投入资金1.8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6亿块环保型烧结砖,可实现年产值7200万元,利税2000余万元,将成为全市重要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试生产的企业运行良好,产品供不应求。
(二)巩固支柱产业,加快煤矿技改扩建。在巩固发展煤炭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技改投入、整合矿产资源,实施科学化、合理化开采,确保了在煤矿数量减少的状况下,仍保持了原煤产量稳中有升。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通过招商合作,启动了鹤北煤矿技改工程。2007年,全乡各煤矿累计投入技改资金近1亿元,完成原煤产量近50万吨,上缴利税近4000余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原煤加工产业。先后投资500余万元,扩建改造了顺发、新世纪、鸿祥三个
洗煤厂,形成了年可洗精煤50万吨的能力,实现了原材料的就地转化,降低了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四)拓宽招商领域,提升引资水平。采取引资与合作的方式,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
2007年,全乡共引进合同资金2.7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45亿元,其中已认定资金1.2亿元,占区下任务100%。认定项目4个,其中总投资1亿元的
诺华集团美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到位资金6500万元,已于2007年5月正式投产;总投资1.2亿元生产环保型制冷剂产品与制冷剂压力容器项目到位资金3000万元;新疆客商投资2500万元与赵荒煤矿进行资源整合项目到位资金1500万元;
济南市客商与后蜀村候和平联合投资7000万元新建的志富建材有限公司到位资金1000万元。
农业
(一)畜牧业成为全乡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通过政策激励、政府指导、技术帮扶等多种措施,促进了全乡畜牧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新型生产销售模式。2007年,全乡完成肉类产量7008吨,蛋类产量2.1万吨,生猪出栏3.1万头,家禽出栏200.7万只,
山绵羊出栏1.15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45亿元。
一是加快生猪养殖基地规模化建设进程。先后新建、扩建了杨庄、东马河、东头三大生猪喂养示范区。其中:东方牧业总场是豫北地区规模较大的生猪出口企业,昌明猪场为京津唐地区生猪供给的重要基地之一。投资20余万元完成了东头养殖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现已规划土地100亩,发展养殖户8户,年存栏生猪6000余头。同时,积极落实生猪补贴政策,共补贴资金11.5万元。
二是稳步提高蛋鸡科学化、规范化饲养水平。按照“村民逐渐远离散养、远离家庭养殖、控制疾病传染”的原则,逐步实现畜牧养殖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规模场、进小区、进市场的健康养殖模式。现已科学规划了孙圣沟、大吕寨、杨庄、李荒、寺湾、韩林涧六大蛋鸡养殖基地。全乡蛋鸡养殖户达160户、肉鸡养殖户9户,其中万只鸡场29家,种蛋鸡存栏19万只,拥有孵化箱176台,年孵化海兰、罗曼、三黄等优良品种鸡2000万只。其中,
鹤山区聚隆养鸡场实行封闭式管理,采取人工授精技术,全部使用国家认证的绿色品牌饲料,是全市重要的绿色家禽饲养基地之一。
三是强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化市场运行模式。为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根据形势需要,在孙圣沟、寺湾、韩林涧等村组织成立了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部分有实力的养殖业主组建了“博海禽业有限公司”、“寺湾肉鸡养殖公司”“兴牧有限公司”等公司。其中,寺湾养殖小区是率先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先进管理模式的综合性肉鸡养殖小区,由合作社牵头与强势大公司签定购销合同,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鸡苗、饲料、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户负责饲养,走出了一条新型发展之路。
(二)林果业成为全乡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稳步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积极推进林木基地建设。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扶持大户、建立精品”的原则,建成了“
香椿、小杂果、柿树、
杨属”四大林木基地。其中:以郭家岗村为主的香椿基地总面积达到500余亩,栽植香椿10万余株;以石碑头、梨林头村为主的小杂果基地总面积达到1000亩,完成
酸枣嫁接大枣、马角刺嫁接
皂角树近万株;以龙卧、龙宫为主的柿树总面积发展到2000亩,栽植柿树4万多棵;建成了西马河、郝荒、大吕寨、东头四大速生用材精品林基地,面积达5000余亩,栽植杨树30余万株。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园区。积极引导好、扶持好
蜀龙属花卉园区上规模、成气候,打造“花卉之乡”品牌。现花卉园区面积已发展到3000多亩,花卉品种达三千余种,从事生产经营花农达350户,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科学发展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利用煤矿废弃场地,在大吕寨村建成了集“养、种”于一体的“昌盛生态牧业公司”,总投资达300多万元,占地2000余亩。园区现种植林木5万余棵,养殖
波尔山羊300只,蛋鸡8000余只,成为全乡发展生态农业的典范。顺利完成了韩林涧综合示范园区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现园区面积发展到100余亩,日光温室达到40余栋,新建食用菌种植大棚10座,每年可向市场供应果蔬产品200余吨。
(三)农产品
加工业成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的主要途径
积极协调贷款资金30余万元,补助资金6万余元,进一步扩大了郭家岗、李荒、北街、韩林涧的
金针菇规模种植,发展食用菌种植户30余户,面积达50亩;依托山区环境无污染的优势,巩固和发展了郭家岗石碾小米,投资10万余元新建了孙圣沟腐竹
加工厂;韩林涧油脂加工厂、杨吕寨棉纺厂等一批现代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促进鹤壁集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基础设施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成效显著。一是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2007年,共投资480余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资金200余万元,乡政府匹配60余万元,村自筹220万元,完成了东头、西马河、赵荒等12个村共计22公里道路水泥硬化;配合有关部门完成了东头、东马河危桥改造工程;争取了龙宫、韩林涧两个村“户户通”整村推进项目和杨吕寨村科技扶贫项目,争取资金80余万元;二是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万余元,完成了韩林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清理了南街、三岔河、孙圣沟等河道,确保了汛期安全和河道畅通;新打机井3眼,新建、改造提水站7处,管网配套15万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解决了王马庄、梨林头等5个村5750人安全吃水问题,全乡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9%以上;三是采取资金补助与提供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2007年,乡政府共补贴农户沼气池建设专项资金10万元,对10户以建沼气池的村统一免费挖池,新增沼气用户1400户,建成沼气专业村2个,并在石碑头成立了全乡第一个沼气服务中心。四是强力推进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争取资金100余万元,完成了西街、大吕寨、孙圣沟等5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投资40余万元,完成了大吕寨砖瓦厂复垦及王马庄、郝荒土地开发项目,新增有效耕地面积200余亩。全面启动了一矿、四矿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申报工作,该项目已开工实施。
(二)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程加快,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一是投资20万元在工农兵电影院西新建了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停车场,解决了市1路公交车长期无场所停车的状况;二是投资近50万元新建鹤壁集综合性农贸市场,总面积达2600平方米。已完成地面硬化,正在对市场内建筑进行规划设计。三是投资20万元建成了鹤壁集地区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了信息平台。
(三)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四城联创”成效显著。一是按照“高标准、远打算、贴实际”的指导原则,专门聘请规划学院专家,对全乡44个村未来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产业结构、村庄布局等进行了科学论证和规划,为今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二是加大村容村貌治理,积极推进“四城联创”工作。按照活动要求,在辖区主要地段制作大型户外宣传版面3块,对孙圣沟、教场、杨庄等20余个近郊村环境卫生进行了重点整治。在此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在全乡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治理活动。先后对杨邑路、大白线、军鹤线、蜀大线龙宫蜀村段进行了突击整治。共投入资金25万元,清理生活垃圾1000余方,清理建筑材料50余方,整理围墙20米,铲除路边、岸边杂草2000余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10间。杨邑路两侧2米范围内的各类杂物得到了全部清理,蜀大线龙宫蜀村段1000余平方米沿道路两侧墙体进行了水泥硬化,沿公路两侧全部进行了绿化,栽种各类苗木10000余棵,硬化道路600余米。
社会事业
全面进步
(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投入资金30.8万元,为六所中小学新配备了教学设施,争取和自筹资金120万元,在乡中心小学新建了明德教学楼,硬化区二中校园,维修和整理了区四中教学楼,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顺利通过了市、区“两基”工作验收,中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巩固率达到100%,中学巩固率达到98%以上。全年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书费共计37万元,对贫困住校生补助生活费6.5万元。新建了寺湾、张荒、毕吕寨等10个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并全部投入使用,全面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农民参合率达到92%以上。二是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镇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进一步加强,先后组织795人参加了政府免费职业培训,安排城镇就业人员81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400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发放优抚金20.2万元,优待金10.3万元,城市低保金129.6万元,农村低保金42.27万元,救灾款19.5万元。三是人口和
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把提高单月康检上站率作为工作重点来抓,通过推行重心下移,实行“村民自治”等方式,实现了计生工作根本性转变。突出以人为本,强化优质服务观念,投资20余万元对乡人口和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大厅进行了改造,深入开展了“六卡”便民服务活动,全面培育新型生育文化。全乡政策内生育率100%,自然增长率0.6‰,综合节育率96.49%。计划生育工作步入全市先进行列,2007年,被国家计生协会授予“先进乡镇计生协会”,被省政府表彰为五年一度的“全省
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扎实开展
平安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坚持把创建平安乡村、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创新思路,加大投入。以实行“三级治安联防”、健全“四级矛调网络”为重点,以《平安河南建设纲要》宣传为主线,大力开展零发案村创建活动,全面提高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能力,有着明显的社会效果。2007年,投资40万元加强了乡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硬件建设,在北街、大吕寨等村安装了技防报警系统,大大提高了处理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矛盾纠纷调解力度,建立健全群众自制工作机制,全乡治安环境明显好转,刑事、治安案件,上访事件均比上年大幅度下降。2007年,乡民调委被国家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命名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全省仅命名4家单位)。
加强工作
信访稳定工作得到加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切实做好群众信访稳定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包案制、领导接访制、定期排查调处不稳定因素等长效工作机制。对赴省、赴京非正常上访人员进行分类排队,乡党委政府领导定期深入各家查实情、解民困,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凡进入法律程序的信访案件,积极引导上访户走法律程序,同时由乡包案领导牵头,与相关司法部门搞好协调,定期向上访户反馈案件进展情况,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快信访案件进度,从而稳定了一大批信访户。二是制定了特殊、敏感时期信访工作处理预案。针对在特殊时期上访事件较为突出的现象,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会议召开期间,全力以赴,集中人力对重点信访人实行重点监控和跟踪,及时掌握和了解上访人动态,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避免了上访事件的发生。三是对重大、疑难信访案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配合区有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组入村开展工作,一包到底,及时处理,防止突发信访事件事态的扩大。四是不断转变信访问题处理机制,创新信访工作思路。对一些家庭困难的上访户,在帮其解决问题的同时,还积极为其办理低保、给予生活救济、解决实际困难等,使其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主动放弃上访,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对一些缠访、闹访、无理上访者,在多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坚决予以制止和打击,并依照有关程序送交相关部门处理,进一步维护信访秩序,保持了全乡信访稳定的良好局面。2007年,共受理群众信访案件14起,接待来访9起,收到来信4件,并全部办结,全年未发生赴京、赴省集体上访,赴市集体访批数和重访率均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以煤矿安全生产为重点,全面加强各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突出抓好村级安全建设,在全乡44个村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安全员。继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了副科级领导包矿、机关一般干部驻矿监管制度。驻矿人员从2007年4月份开始至今仍坚守在工作岗位,对所驻矿实行24小时监管。加强安全专项整治,实行季度大检查和不定期安全检查,共查出安全隐患545条,复查隐患618条,整改599条,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认真组织开展了以煤矿安全生产为重点的“安全教育集中月”活动。加大安全培训力度,对企业特殊工种实行持证上岗,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工人1700余人,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安全自卫能力。先后两次组织人员在北方量贩、鑫桂元棉纺厂举办了消防灭火现场演习,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
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一是以全市“建设先进文化双十佳”活动为载体,开展了“文明村”、“文明农户”评先创优活动。全乡已有350个农户被区、乡党委政府授予“十星级文明户”,孙圣沟、大吕寨、王荒三个村被评为全市文明村。大吕寨、寺湾被评为全市“十佳村”,李学明、李计生被评为全市“十佳农户”,李文学、徐保成被评为全市“十佳农民”。二是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开展“三理”教育和“五大文明行动”,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开展了各种健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先后利用农闲、节日等时节,举办文艺演出30余场,播放影视教育片50余部。四是开展了破除陈规陋习、破除封建迷信活动,进一步净化了农村文化市场,弘扬了新风正气,抵制了歪风邪气,建立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全乡呈现出党风正、民风淳、人心稳、事业兴的良好局面。
获得荣誉
乡各项工作得到了省市区的充分肯定,荣获了“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省文明乡镇” 、“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先进单位” 、“省先进基层党”、“省农业结构调整先进乡镇”、“全市五好乡党委”等多项荣誉,计划生育工作步入全市一类乡镇行列,信访稳定工作也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扬。
特色产品
鹤壁集乡特色农产品:小麦,谷子,玉米,棉花,梨,生猪,蛋鸡,特种养殖,石榴,
速生杨,核桃,
金针菇,食用菌,菌种,小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