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桥位于
贵州省兴义市市西北部的
岔江,地处滇、黔两省交界,横跨
黄泥河,兴义籍人士
刘显潜(黔军游击军总司令、滇黔边防督办)提倡并主持修建了此桥。
修建永康桥的原因
《永康桥颂并叙》记述了修建永康桥的原因:
“江底河,红水江之上流也,界滇、黔间,两省往来必于是焉济,然水势湍急,不利舟,值江水盛涨,渡尤险。自来遭没葬身鱼腹者,不知凡几……滇北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带相望。临河返辙,天限汪洋……。”
《永康桥记》碑也载述修建永康桥的缘故:“……忆自戊午秋,由滇旋里道出江,干见江水湍激,挽渡艰险,岁遭沉没者,不知凡几……。”
两碑文中都叙述,此渡口太过凶险,葬身鱼腹者很多,为了保障人们过河的安全,因此
刘显潜提倡并主持桥建造了永康桥。
据《兴义县志》记载:刘显潜出资5万
银元,修建江底桥。1917年11月正式动工,1920年竣工。史料记载,永康桥落成典礼那天,“桥成时,滇、黔人士观者万余,露宿,山为之满”。可见人们对此桥的期盼之情。
永康桥建桥期间,刘显潜亲自参与勘测,并赴外地取图,亲定施工人员。所募建桥钱款不足工程所需半数,他又捐银元五万,确保了石桥如期建成。从当地老人对建桥期间吃掉十几马车辣椒的叙述,可见工程之艰巨。永康桥建成,当地群众欢欣鼓舞。
桥建成时的纪念摩崖,记述的是
刘显潜倡建永康桥的功德:“砺耶带耶,维黔之疆,矢耶砥耶,维道之光,懿哉刘公,弥永而芳,敢告来者,视此津梁”,为盘县
知事王治和盘县厘税委员龙为霖联名谨讼。
“
盘江铁桥”摩崖文字,是刘显潜手书,其字体苍劲,书法精美,是
兴义市近代史上少有的摩崖书法精品。
永康桥为石料砌筑的三孔
拱桥,桥身全长79.2米,宽6.74米,高42米,中间一孔跨径为21米,南北两边的两孔跨径均为8.4米。
桥名来源
永康”之名,一源自《永康桥颂并叙》碑上的楷书韵文体颂辞:“沾益之阳,盘水滥觞。下注黄泥,汇为红江。滇北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带相望。临河返辙,天限汪洋。□哉刘公,恺悌慈祥。绍承先德,饥溺如伤。凿山鞭石,稳驾梁。熙来攘往,共履康庄。峨峨亘古,砥柱澜狂。仁者用心,流泽无疆”,其中“共履康庄”四字,意即:大家共同走上这座永远通向康庄大道之桥,二是因为
刘显潜出生于兴义永康堡,故得名永康桥。
永康桥北边的贵州桥头驿道上,有三道拐,每拐处原竖立有一通碑,现只存有三道拐处的《永康桥颂并叙》碑。在山坡顶上的驿道边,保存有1920年的《永康桥记》碑。驿道边崖壁10米左右高处石壁上,镌刻有“
盘江铁桥”四个摩崖石刻楷书大字。其附近刊刻有“如渊总司令桥成纪念”
摩崖石刻一方,其文曰:“砺耶带耶,维黔之疆。矢耶砥耶,维道之光。懿哉刘公,弥永而芳。敢告来者,视此津梁。”在此摩崖石刻近旁,用石头依山靠崖修建有一圆拱形关门,关门顶部中央镌刻有“峭壁”两个隶书大字。这些摩崖石刻和石碑,是极其珍贵的石刻文物史料。
相关资料
民国六年,
贵州省兴义市刘显潜提倡修此桥。大桥于公元1918年11月正式备料动工,1920年竣工。
建桥后,
云贵高原两省兵家各自在桥头的至高点建立江防城堡。1949年3月中旬,
中国国民党驻守桥头的兴义常备大队第四中队宣布起义,编入罗盘区护乡团。1950年2月,解放军二野一个团从此进入
云南省。
这座桥为青石砌筑敞肩
三孔石拱桥,桥长34米,加上两侧河岸的引桥,全长79.2米;桥宽为敞肩,桥中心部位桥面高出两岸桥肩处不少。
桥面以青石逐级铺就,从桥中心向两边对称降低。
石桥三孔,两侧桥肩落于岸壁岩石之上,中孔及边孔靠河心的券拱砌石落于河床底部砌筑起来的两个金刚墙(
桥墩)上。金刚墙
料石厚重,设计科学。上游迎水面的分水,一尖角迎向河道来水,大大减小了桥墩迎水面积,对桥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永康桥河谷段桥面长34米,金刚墙高近10米,加上矢高部分、孔洞券拱石及桥面石高度达到20余米。
建桥选用巨石,料石经人工加工后石体规整,石面统一采用打磨工艺。横跨
黄泥河上的永康桥,其两端分别连接着
贵州省、
云南省的古驿道。驿道在岩石面开凿,结合石头铺设,顺山势蜿蜒盘旋。
北岸驿通往
兴义市,从桥头沿较为平缓的岸坡呈“之”字形向上延伸。在驿道的第二个拐弯处,竖立“建桥叙碑”一座,外加壁式立柱及碑帽,柱面镌刻楹联。通过数个弯拐,上到古道最高处,道路平直地通到新店子寨。
这段平直的古道北侧,竖一座青石建桥碑记,碑文为
刘显潜手书《永康桥记》。古道边的崖壁上,镌刻“
盘江铁桥”、“如渊总司令桥成纪念”摩崖各一方。
黄泥河边村子里的父老乡亲说,当年刘显潜修了这座桥,大家感念于他的功德,在他还未去世时,就为他修建有一个祠堂,也叫生祠,其中供有刘显潜
塑像一尊。祠堂不大,只有三间,但无论是房屋的木雕还是石雕,工艺都十分精美,堪称
云贵高原雕刻一绝,只可惜这些艺术品,在上世纪全部毁于一旦,沉于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