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和“部省合作共建高校”——郑州大学的直属院系。
学院前身为历史系,创建于1956年,为郑州大学七个初创系科之一。郑州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以来,人才济济,名师荟萃。
嵇文甫、
秦佩珩、
荆三林、史苏苑、
刘铭恕、张文彬、高敏、
戴可来、
李民、
杨天宇、
袁祖亮、
郑永福等国内知名学者曾在此执教,传承了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历史学院在先秦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明清经济史、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人口史、科技史、越南史、中东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古代文明的考古发掘及探索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历史沿革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前身为历史系,创建于1956年,时为郑州大学七个初创系科之一。1976年增设
考古学及
博物馆学专业;1986年增设
档案学专业;1995年增设旅游管理专业,组建为文博学院。1996年创办
人文科学概论试验班。2001年学校专业调整,档案专业并入信息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独立为
二级学院,原文博学院调整为历史与考古系。2004年历史与考古系更名为历史学院。
回顾50年的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是历史学科艰苦创业和初步发展时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历史学科全体师生凭着“团结、求实、勤奋、创新”的良好作风,在学科建设上实现了四次大的跨越:
1981年在我国第一批学位点申报当中,
古代史、专门史和
世界史率先取得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6年国家第六批学位点申报当中,获得了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3年国家第九批学位点申报当中,取得了
考古学及
博物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获得了
历史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2005年国家第十批学位点申报当中,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获得专家组通过。
学院现有历史学、考古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学方向)、世界史(2013年开始招生)四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历史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考古学专业为
河南省特色专业。历史考古学教学团队、
中原地区近
现代史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学经典研读教学团队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古代史”为省级精品课程,“田野考古学”、“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世界近代史”为校级精品课程。学科建设方面,中国古代史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史、
考古学、
世界史3个一级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科技史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郑州大学中原考古创新团队为
河南省高校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近现代河南与中国研究中心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师资队伍
郑州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以来,人才济济,名师荟萃。
嵇文甫、
秦佩珩、
荆三林、史苏苑、
刘铭恕、张文彬、高敏、
戴可来、
李民、
杨天宇、
袁祖亮、
郑永福等国内知名学者曾在此执教,传承了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0余人,其中教授26人(含校内兼职),副教授17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6人,博士生导师19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
河南省特聘教授5人,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
师资力量
历史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含校内兼职),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1人,讲师9人。在岗博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5人,硕士学位者13人。教职工的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组成合理,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基础和发展前景。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学院教学科研条件优越。拥有现代化的
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阅览室、资料室和文物陈列室。资料室现有藏书2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100余种。文物陈列室现有文物2万余件。50年来,已培养本科生200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60余名。在校本科生350余人,硕士生130人,博士生34人。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发表论文605篇,出版学术专著55部,获得省部级奖励16项,高校人文社科奖励13项,其它奖励40项。科研成果转让7项,被采用成果27项,直接经济效益75万元。共承担47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其它国务院各部委项目6项,各类科研经费总计1450多万元。历史学科与国内其他高校,以及美国、
澳大利亚、
越南、
新加坡等国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历史学院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质量为根本,以素质育人为目的,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努力造就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院训
坐风立雪,求是维新
校园环境
校园地图
知名校友
安东,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组原副书记、副主任。
申振君,曾任河南省政府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河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
刘曙光,现任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获得荣誉
近年来,该院先后有数十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佳绩。如2010年7月,在第九届
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上,作为
郑州大学主力队员的该院学生李梦竹,不仅为郑州大学代表队成功卫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其本人荣获最佳辩手奖。2012年6月,由该院学生组成的郑州大学代表队,在第四届全国青少年
文化遗产知识大赛中荣获大学组
一等奖。与此同时,历史学院学生组织工作和社团活动取得了可喜成绩,连续获得“郑州大学十佳优秀学生会”、“郑州大学十佳优秀研究生会”、“郑州大学优秀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多项荣誉。历史学院学术底蕴深厚,学习风气优良。每年本科生考研报考率一般保持在80%以上,考研录取率也达到50%左右,多年来都稳居
郑州大学文科院系前列。近年来,该院先后有70余名优秀本科生被免试推荐保送到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985”及“211”高校攻读研究生,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进入各类名牌大学继续深造。该院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日渐扩大,水平不断提升,每年都有多篇毕业论文入选省优或校优学位论文。此外,该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质量也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位授予点
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将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考古学及
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
语文学、史学史、专门史(
中原地区经济史)、
古代史、中国近
现代史、
世界史,以及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历史学及科学技术历史,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专门史(中国经济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经济史、科技史。
系所设置
还有1个国家“十五”“211”重点建设学科——中国古代文明与考古学,3个
河南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世界史,2个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五个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越南史研究所、韩国史研究所、印度史研究所,3个研究中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史研究中心。在学科建设上,历史学院走在了
郑州大学乃至河南人文学科的前列。
教学科研条件
学院教学科研条件优越。拥有现代化的
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阅览室、资料室和文物陈列室。资料室现有藏书2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100余种。文物陈列室现有文物2万余件。50年来,已培养本科生200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60余名。在校本科生350余人,硕士生130人,博士生34人。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发表论文605篇,出版学术专著55部,获得省部级奖励16项,高校人文社科奖励13项,其它奖励40项。科研成果转让7项,被采用成果27项,直接经济效益75万元。共承担47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其它国务院各部委项目6项,各类科研经费总计1450多万元。历史学科与国内其他高校,以及美国、
澳大利亚、
越南、
新加坡等国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