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河会战是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英语:First Battle of the Marne,
法语:1re Bataille de la Marne),又名马恩河奇迹(Miracle of Marn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1914年8月,德军攻入法国,进至马恩河带。同年9月5日至9日,英法以六十五个师的兵力向德军五十一个师反攻获胜,从此德军速胜计划失败,战争转入持久的阵地战阶段。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Second Battle of the Marne)或称雷姆斯战役(Battle of Reims)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中
德军最后一次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战役。1918年7月15日,德军又以约五十个师在
马恩河地区对英法军队发动进攻,同年7月18日英法军队反攻,将德军打退到安纳河和韦勒河一线,到8月4日会战结束。
主要战役
第一次
战役背景
1914年8月法国边境之战后,法第4、第5集团军和
英国远征军于9月初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
凡尔登一线布防。
法军总参谋长J.-J.-C.
约瑟夫·霞飞将军组建第6、第9集团军,分别部署在巴黎外围以及第4和第5集团军之间,准备实施反攻。
德第1、第2集团军为追歼法第5集团军,偏离原定进攻方向前出到
巴黎以东地区,暴露了第1集团军的
右派。
德军总参谋长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即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获悉法军即将反攻后,于9月4日命令第1、第2集团军在巴黎以东转入防御,第3、第4、第5集团军南下,协同从东面进攻的第6集团军合围
凡尔登以南的法军。但德第1集团军司令A.H.R.von克卢克拒不执行命令,继续率军南下,形成有利于联军反击的态势。
同日,霞飞命令法第5、第6集团军和英
中国远征军对德第1、第2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法第9、第4集团军牵制敌第3、第4集团军,法第3集团军在凡尔登以西实施辅助突击。此时,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联军66个师108.2万人对德军51个师90万人;在主攻方向上,联军兵力是德军的两倍。
战争开始
1914年9月5日,法第6集团军先头部队与德第1集团军在乌尔克河西岸遭遇。
法军首次使用汽车(共1200辆)把第6集团军一部由
巴黎运往前线。克卢克发觉
右派和后方受到威胁后,命令所部于8日全部撤至
马恩河北岸,遂与第2集团军之间出现宽50公里的防御间隙。6日,法第5集团军和英
中国远征军从
德军防御间隙地带穿插,8日逼近马恩河,构成对德第1集团军的包围态势。
同时,德第2集团军业已暴露的右翼也面临被围的危险。9日,德第1、第2集团军被迫后撤。德军在其他地段虽略占上风,但鉴于第1、第2集团军所面临的态势,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于10日下令全线停止进攻,撤至努瓦永至
凡尔登一线。
战争后果
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英法联军在200公里的战线上推进60公里,伤亡26.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此役双方均有失误:小毛奇远离战场,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各集团军缺乏协同,导致速胜计划破产;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坐失战机,使
德军保存了实力。
会战详情
1914年7月28日,以奥匈帝国对
塞尔维亚宣战为标志,
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8月1日,
德国以
俄罗斯进行战争动员为由,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又以
法国不接受它所提出的“中立”的条件为借口,向法国宣战。
德国的战争计划是前总参谋长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在1905年制定的,其核心是:集中强大兵力于西线,通过防务空虚的
比利时、卢森堡和
荷兰,从侧翼包围
法军,速战速决打败法国。然后挥师东进,再去对付俄国。战争爆发后,
德军总参谋长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遵循其前任的计划,仅用9个师的兵力监视俄国,而在西线则集中了7个集团军,共78个师,以梅斯为轴心分为左右两翼。
左派2个集团军,共23个师,守卫梅斯以南法德边境的
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阵地;
右派5个集团军,共55个师,借道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突破
法国北部边境。
自
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军为报失败之仇,从1872年起开始就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的对德作战计划,到开战前已有17个之多。最新的计划是由
法军总参谋长的
约瑟夫·霞飞将军制定的,即“第17号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认为
德军将集结在设防巩固的法德边境线上,因此法军要在这里展开积极主动的攻势,并一举收复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
1914年8月4日,右翼德军侵入
比利时,遭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在列日要塞被阻3天,到20日才占领
布鲁塞尔。此时,法军的几个主力集团军却在按照“第17号计划”发起对德军左翼的进攻。然而,初期的战斗表明,“第17号计划”糟糕得很。在洛林地区,法国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在进攻萨尔堡和莫朗日两地
德军的防线中,被打得焦头烂额。右翼德军在占领了比利时后,其5个集团军的近百万人马,像一把挥舞的镰刀,从比利时斜插入
法国。走在最右面的是克卢克指挥的第1集团军,约30万人,被视为右翼的主力和向
巴黎进军的主攻部队。该集团军于8月24日由
比利时进入法境。8月25日,德军攻占那慕尔。
约瑟夫·霞飞为阻滞这支德军右翼部队的前进,从洛林战场调集兵力,组建了法国第6集团军,由毛老里任司令。
1914年9月2日,德军克卢克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挺进到距巴黎仅有15英里的地方了,霞飞指挥的
法军主力为阻遏德军右翼所作的努力已告失败。巴黎人心惶惶,
法国政府也迁往
波尔多。
然而,克卢克并没有直接向巴黎前进,而是向东旋转,以配合比罗指挥的德第2集团军围歼法第5集团军。这样,
德军旋转战线上的侧翼就要从
巴黎的近边经过,并且还要横越法第6集团军的前方。
约瑟夫·霞飞当时还不能迅速把握这个机会,他还是命令部队继续后撤,但是巴黎卫戍司令
约瑟夫·加利埃尼(Gallieni)将军马上看清楚了这一点,他兴奋地喊道:“他们把侧翼送上门来了!德国人怎么这样蠢!我不敢相信有这样的事,这太好了。”
英法海底隧道的史料里都故意不提及的一点是:德国的作战计划是故意露出薄弱的侧翼,引
法军出击后以强大的另一翼包围歼灭法军。但是,之前英法的要求生效了:俄皇不顾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没有进攻作战的准备和部队远远没有到位和军械配齐,就 应英法要求贸然发动攻击。德军被迫将另一翼的军队调去东线,当然之后俄军是一败涂地。于是西线德军两翼都是薄弱的了。
他立即命令毛奴里(Maunoury)的法第6集团军准备攻击德军的右翼。他又打电话给
约瑟夫·霞飞,请他批准攻击行动,但霞飞没有表态。
约瑟夫·加利埃尼又驱车驶往英军司令部,希望赢得他们的支持,但英军参谋长表示对攻击德军右侧翼的计划“不感兴趣”。
1914年9月3日晚,克卢克抵达马恩河,而他所追赶的法第5集团军和其外侧的
英国远征军已在当天早些时候渡过了马恩河。这两支仓促退却、陷入疲惫和混乱之中的部队,虽曾一再接到炸毁桥梁的电令,但都未去炸毁。克卢克占领了这些桥头堡之后,不顾柏林最高统帅部要他与比罗的第2集团军保持齐头并进的命令,准备立即于次日清晨渡河,继续他追逐法第5集团军的行动。
这一天,克卢克集团军的官兵们行进了近30英里。据一位
法国目击者说,
德军士兵到达
马恩河北岸附近时,“许多人倒在地上,疲惫不堪,只是迷迷糊糊地嘀咕着:‘30英里!30英里!’别的累得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克卢克累垮了他的士兵,也远远地超越了他的给养车队和重炮队。在他看来,
法军在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决没有一声军号便可调头来攻击他的士气和能力。“他没料到法军中有一位叫
约瑟夫·加利埃尼的老家伙,正等着他的疏忽大意呢。”
1914年9月4日,克卢克一面向前挺进,一面直言不讳地告诉最高统帅部,他无法执行要他留在后面作为德军第2集团军侧卫的命令。要等比罗的德第2集团军赶上来,势必停止进军两天,他认为这将削弱
德军的整个攻势,给法军以重振旗鼓、自由行动的时间。事实上,比罗的第2集团军也同样疲惫不堪。于是,克卢克把最高统帅部的命令摆在一边,继续向东南推进,换言之对于
巴黎是越走越远了。
在柏林,从德皇到普通百姓都认为
法军即将被彻底消灭,
德国的胜利即将到来。只有总参谋长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心里充满疑窦:“胜利者必然有俘获,但追击法军以来我们的俘虏在哪儿呢?在洛林有2万,其它地方合计起来,也只不过一两万人而已,再说缴获的
火炮数量也较少。法国人是不是在有计划地撤退呢?”
9月4日早上,法军
侦察机的报告使
约瑟夫·加利埃尼看到了他“必须立即行动”的时机。克卢克部队向巴黎东南方向的冒险挺进,已使他的殿后部队成了毛老里的法第6集团军和英军进攻的目标。上午9时,在还未取得
约瑟夫·霞飞同意的情况下,加利埃尼就向毛奴里发布预令,让他先作好战斗准备。然后他给总司令部打电话,请霞飞下达攻击的正式命令。但霞飞未置可否。
其实,霞飞也是有反攻计划的,而且计划里面也包括使用毛奴里的第6集团军进攻
德军右翼外侧这个打算在内。霞飞希望再有一天时间,好让增援部队赶到,让第5集团军作好部署,让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争取英军的配合。听完
约瑟夫·加利埃尼的请求后,霞飞面对作战地图,思考着。霞飞是个过于沉着的人,他可以一言不发地坐在椅子上整日地思考,而不管别人议论他什么。
下午,当加利埃尼又打电话来时,
约瑟夫·霞飞终于批准让毛老里的第6集团军从
马恩河北岸发动进攻,并且于当晚10时下令
法军其他部队停止后撤,于9月6日开始发动全面反攻。
然而,英国人却拒绝执行这项反攻计划。霞飞着急了,亲自于9月5日下午前往英军司令部说服英军司令弗伦奇爵士。最终,弗伦奇答应了霞飞的要求,并表示将“竭尽全力”参加战斗。傍晚,霞飞回到自己的司令部,向部队发布了一项简短的动员令:“我们马上就要参加一个会战,这是关系我们国家命运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撤退的阶段已经结束,现在我们应全力以赴,向敌人进攻并把他们逐回,部队倘若不能再前进,那就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阵地,宁肯战死而决不后退。在当前情况下,任何示弱的行动都是不能容忍的。”
1914年9月5日,当克卢克集团军经过
巴黎东面,可以望见
埃菲尔铁塔时,其右后方侧翼受到毛奴里的法第6集团军的袭击。克卢克立即命令第3和第9军回过头去对付毛老里,而这两个军的任务是负责掩护德第2集团军的右翼的。所以他们的撤退,使德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之间,产生了一个宽达20英里的缺口。因为面对着这个缺口的英军,已经迅速地撤退,所以克卢克才敢冒这个危险。对
德军来说,取胜的关键就在于它能否在
法军主力部队和英军利用着一缺口突破自己的蜂腰部之前,击溃法军的两翼,即毛奴里的第6集团军和
费迪南·福煦的第9集团军。
克卢克重点对付毛奴里的部队。毛奴里快要顶不住时,请加利埃尼从
巴黎城内速派兵增援。“这一要求启发加利埃尼组织了战史上第一支摩托化纵队,即马恩出租汽车队。加利埃尼令巴黎警察征集了大约600辆出租汽车,将1个师的兵力输送到战场,使毛奴里最终没被克卢克打垮。”
1914年9月6日凌晨,法军发起全线反攻。法第6集团军继续与德第1集团军在奥尔奎河上激战;法第5集团军也掉转头来,变撤退为进攻,同德第1集团军厮杀,并同德第2集团军右翼交火;法第4和第9集团军则截住德第3、第4集团军,使德第1、第2集团军陷于孤立。1914年9月8日,关键时刻,
第一代伊普尔伯爵约翰·弗伦奇率领英军的3个军悄悄地爬进了德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将德国第1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隔开了,使克卢克和比罗面临着被分割包围的危险。于是,比罗遂在1914年9月9日下令他的第2集团军撤退。当时克卢克的第1集团军虽暂时击败毛奴里,可此时他也处于孤立的境地,不得不于同一天也向后撤退。至1914年9月11日,
德军所有的军团都后撤了。
至此,马恩河会战结束。
协约国军队粉碎了德军的速战速决的计划,保住了
巴黎,遂使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场形成了胶着状态。这场会战的战略性结果十分巨大,德国人丧失了其优先击败
法国再转过身来对付俄国的唯一机会。
在这场会战中,交战双方先后投入150万的兵力,伤亡人数将近50万以上。其中,
法军损失25万人(其中阵亡81400人),英军损失1.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自大战爆发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
德军遵循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定下的基本方针,迅速穿越
比利时领土向法国本土挺进。那时整个
德国,甚至几乎全世界,都深信德军会很快胜利,
巴黎即将被占领。然而,当德国人的胜利似乎唾手可得,法国人的灾难迫在眉睫时,协约国军却在马恩河畔转败为胜,因而被人们称为“马恩河畔的奇迹”。美国著名战史专家米德尔顿在论及
协约国将领中谁对马恩河会战的贡献最大时说:“历史表明,要求得到‘马恩河战役得胜者’这一称号的颇不乏人,但
约瑟夫·加利埃尼比起大部分人更是名正言顺”。
战争影响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关键时刻。
由一战爆发起,
德军已成功地侵入
比利时和
法国东北地区。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
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占领。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在这个战役中,法国军方使用了大约600辆出租车来运送6000名
法军后备军到前线。双方共投入超过2百万名士兵参与这次战役,英法联军有大约263000名军人伤亡,而德军有250000士兵伤亡。
第二次
战役背景
1918年5~6月,德军在埃纳河地区实施进攻后,形成正面80公里、纵深60公里的马恩河突出部。随后,德军统帅部计划在
马恩河地区集中3个集团军的兵力(第7、第1、第3集团军,共48个师,6353门火炮、约400架飞机),从蒂耶里堡、
埃纳河地段突破
协约国军队防线,尔后向
巴黎发展进攻,以夺取战争的胜利。
法国第6、第5和第4集团 军(共36个师,3080门火炮)采取纵深梯次配置组织防御,并准备适时转入反攻。7月15日零时30分,
法军出其不意地对即将发起进攻的
德军实施猛烈的炮火反准备。4时50分,德军第1、第3集团军经3个多小时的炮火准备后,在兰斯以东发起进攻,突破法军第一道阵地,但在第二道阵地前被猛烈炮火所阻。德第7集团军在若尔戈讷、圣埃弗雷兹地段突破法第5、第6集团军防线,推进5~8公里,并强渡马恩河。法军
航空兵和炮兵轰炸
马恩河各渡口和桥梁,迟滞德军前进。16~17日,德军企图发展进攻,未果。
反攻结果
协约国军队在防御过程中增调部队准备反攻。联军总司令F.
费迪南·福煦决心由法第10、第6集团军(2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包括8个美
军师、4个英军师、2个意军师,共2103门火炮、1100架飞机、500辆坦克)从马恩河突出部西侧对当面
德军(18个师,918门火炮、约800架飞机)实施主攻,法第9、第5集团军从突出部东侧实施助攻,以解除德军对巴黎的威胁。1914年7月18日4时35分,法第10、第6集团军在徐进弹幕射击掩护下,未经炮火准备即在贝洛至丰特努瓦50公里正面上向德军发起反攻,当日推进3.2~8公里。19日,第9、第5集团军从东面发起反攻。德军伤亡惨重,于21日向
马恩河北岸撤退。
1914年8月2日,
协约国军队收复苏瓦松,至1914年8月4日肃清马恩河突出部的
德军。双方战线在
埃纳河和韦勒河地区趋于稳定。
此役,协约国军队损失13.9万人,歼敌16.8万人,向前推进40公里,将防线缩短45公里,达成战役目的,并由此完全掌握战略主动权。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兵力兵器不足和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
会战评价
一、
威廉二世指派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接任参谋总长,如果只是基于年青时期的朋友,而没有考量到他的才能与军事素养,那么就是过于滥情与草率。就后世史家及军事战略学者所评,小毛奇除了蒙其叔父
老毛奇的福荫外,他长年在德皇身边,倍受重视,深体德皇之意。且他与皇亲国戚的关系非常融洽,获得德皇的信任与王公大臣们的喜爱,他自知难以担任此重任,但德皇却当面应允“战时我会代而行之”的话语。在不谙军事之下,施利芬计划就是他的救急仙丹,以不变应万变。
二、大战之前情势并非有全面燎原之势,任谁都没有想到一个旧时代的民族情绪发泄,会引爆世界性的大战;奥塞两国若直接谈判,不要假以民族认同扩大情绪,不要以联盟的形式介入,或许可以用战争的另一种方式来解决这项“情绪性事件”,其中比较显著的事例与漫延,却逐步走向战争,变质为民族战争,全国民的战争。
三、
普法战争后,
老毛奇率兵入巴黎城,迫
法国割让亚洛两州,种下德法世仇;期间法主动亲近
俄罗斯,两国关系紧密,共同的敌人就是
德国,史利芬认为日耳曼必须两方面同时作战,他认为只有实施内线作战与国内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迅速的机动与战力击败法、俄。他的作战关键就是“东守西攻”,因为法国是危害最大的敌人,而俄国国力虽强,但可藉地障予以拖缓,这是处在强邻与地缘居中不利态势下的战略作为,史利芬的杰作,纯就军事言,堪称完美,但1914年的变化与1905年相较,可以说完全不一样,三国协约已经形成,法国的民心士气及英国的从中拨弄,怎可纯就军事战略来考量的,况且,
俄罗斯的“巴尔干联盟”主要的就是要排除日耳曼族的高涨,这些可能是史利芬生前无法预料,而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也未加重视的事。
四、小毛奇修改了 施利芬计划,从西线兵力部署的7:1改为3:1,就隐然有维护皇太子及王公大臣们作战胜利的考量,小毛奇是否能体会史利芬计划的精髓,后人不知道,如果以
德军的机动战力,纵然是3:1,应该可以达成从右翼攻略法国的目的,(这可以从
埃里希·冯·鲁登道夫攻略
列日要塞证明),但错在抽调兵力到东线(事实上,两个军也没有到达),及皇太子及王公大臣们完全不明瞭史利芬计划的旨趣,要他们拒守诱敌,他们却要加强兵力,主动发动攻势,抢占战功,完全破坏了作战计划的精神,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在无法了解前线及紧缰统制下,指挥官不解参谋本部,上下无法通联,战机尽失,一错再错。
会战人物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JosephJacquesCésaireJoffre,1852年1月12日—1931年1月3日),法国元帅、军事家。
霞飞生于鲁西永的里沃萨尔特一个皮匠家庭。毕业于巴黎理工大学。1870年由巴黎理工大学投笔从戎,作为一名工兵
少尉参加
普法战争。1876年任营长,相继参加侵略中南半岛、台湾和非洲
塞内加尔的战争,1901年返回
巴黎,晋升为旅长,1905年升任师长,1908年又被提为军长。1911年新上任的法国陆军部长梅西米举荐他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
法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约瑟夫·霞飞被任命为法军总司令。
德军执行“施利芬·小毛奇计划”,从法军设防薄弱的方向攻入,霞飞在边境交战中接连失利;德军总参谋长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为一时的胜利所陶醉,霞飞领导法军在马恩河战役中阻止了德军的进攻,粉碎了德军以“速战速决”为基础的施利芬-小毛奇计划,使西线战争从机动作战转入持久的阵地战阶段,保卫了巴黎,取得了巨大胜利。之后在1916年的
凡尔登战役和
索姆河战役中取得胜利,霞飞则因此名声大震。
1916年12月,他被免去实职,改任
法国政府军事顾问,同月晋升法国元帅。1917年~1918年任
法国驻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后又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1918年12月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22年任
法国国防委员会主席。1931年1月12日在巴黎病逝。霞飞性格稳重,木讷寡言,虽略显迟钝,却极其坚韧,人称“迟钝将军”。他遗有《战争准备与战役实施》和《霞飞元帅回忆录》等著作。
赫尔穆斯·约翰内斯·毛奇(1848-1916),
德国大将,
老毛奇之侄,又称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他出生于一个典型的
普鲁士王国容克贵族家庭,从小受到狂热的
军国主义思想的熏染。1880年任老毛奇副官。1891年起先后任德皇威廉二世侍从武官、王牌师师长、
德军军需总监等职。1906年任德军总参谋长。他声称自己一生的工作都是为了准备发动世界性的战争。
58岁的小毛奇一当上德军总参谋长,便加紧了战争准备。在制定德军新的作战计划时,他基本上继承了其前任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的方案,6月28日,19岁的
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将奥匈帝国皇储
斐迪南一世射杀,点燃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8月1日,德皇正式颁发总动员令,启动“施利芬·小毛奇计划”。战争初期,西线德军以右翼为主攻方向,越过德比边境,先后占领
列日要塞、
比利时首都
布鲁塞尔和
那慕尔要塞,直逼法比边境。8月21~25日,德法两军主力在
法国边境地区展开激烈战斗,结果
德军取胜,
法军主力被迫全线撤退。
有利地形,伺机反攻。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无奈之中只好下达各集团军北撤的命令。1914年9月11日,小毛奇向德皇报告:“
皇帝,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三天后,他被撤职。
1916年6月18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这位狂热的
军国主义分子便抑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