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二级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动力工程系建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的动力工程学科之一。学院现有2个系:能源与环境工程系、飞行器推进及流体动力系;3个本科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
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时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下设6个二级学科: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以上6个二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介绍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4年,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动力工程系。学院设置了能源与动力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3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6个二级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在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第四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五位,评估结果为A-。学院还设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基地,包括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1个国家教学基地。
根据学校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总体定位,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将学院建设为具有能源环保、航天动力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
历史沿革
院系调整
1954年(这个时间有争议,校史馆资料为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动力机械系(2系,现称热能动力工程系),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工大动力机械系创立了3个专业和5个教研室:热工教研室和流体力学教研室是技术基础课教研室,分别成立于1954年和1955年;锅炉专业和教研室成立于1954年;热力涡轮机专业和教研室成立于1955年;水力机械专业和教研室成立于1955年,以上3个专业在我国都是第一个成立的。1960年,工程物理系被撤销,李昌校长为了保存实力,将工程物理系并入动力机械系(故又称:动力机械系中的工程物理部分)。当时的动力机械系包括动力机械系和工程物理系两个部分。其中,动力机械系包括锅炉专业(23专业)、热力涡轮机专业(24专业)、水力机械专业(25专业);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包括核物理专业(21专业)、核反应堆专业(22专业)、电物理专业(26专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南迁工作自1970年4月开始,动力机械系部分实验设备也随之迁往重庆市。1973年7月3日,上级决定撤销重工大,恢复原哈工大,一部分教工回到哈尔滨,一部分教工调往第二汽车厂等单位。之后,在1976年专业调整时,核物理专业和电物理专业并入中科院高能所,核反应堆专业并入清华大学200号,调增后的动力机械系更名为动力工程系。1978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各专业发展的需要,哈工大动力工程系锅炉专业改名为热能工程专业,热力涡轮机专业改名为热力发动机专业,水力机械专业改名为液压技术专业。下设锅炉教研室、热力涡轮机教研室、液压教研室、热工教研室等四个基本教学科研单位,还有系办公室等服务机构。
198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正式挂牌。同年,哈工大与中国一汽联合办学,成立了汽车工程学院。1994年6月,哈工大将动力工程系和汽车工程学院合并,成立了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能源学院)。当时的汽车工程学院设有两个专业:内燃机专业和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1997年7月,汽车工程学院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1998年,学校进行学科整合时,液压技术教研室的液压部分合并到机电工程学院。2003年,为了适应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撤销了教研室,成立了能源与环境工程系、飞行器推进及流体动力系、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和8个科学研究所或中心(推进理论与技术研究所、燃烧工程研究所、航空航天热物理研究所、低温与超导技术研究所、先进动力控制及可靠性研究所、工业电子技术研究所、流体机械及工程中心、能源与环境工程中心)。2006年,哈工大能源学院低温与超导技术研究所归口科学技术研究院管理,2008年,能源学院成立了核能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成立了动力机械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研究所。2013年,“能源与环境工程中心”更名为”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流体机械及工程中心”更名为“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所”。
专业调整
能源学院的课程体系近年来随着专业的发展而进行了较大的改革。1998年我院将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流体动力机械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一个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原有的专业设为专业方向,同时开辟了空调与制冷、大气污染控制两个新的专业方向。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构成了一个大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做了相应的较大改革。无论是专业调整还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正是基于这个目的出发,在新的专业下又开辟了大气污染与控制方向(2010年取消),在新的专业中将原有的专业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工程和空调与制冷调整为专业方向,专业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但各专业方向的课程仍自成一体,带有明显的原专业的痕迹。2002年成立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并于2003年9月招生。2008年成立核反应堆工程专业,2006级的4位学生和2007级的7位学生调至核反应堆工程专业学习,2008年核反应堆工程专业开始列入学校招生计划,首批招收22名学生。
2012年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热能与动力工程”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反应堆工程”专业更名为“核工程与核技术”。2013-2014学年度学院按照学校的统一规定,正式实施“二长一短”三学期制,同时完成了2012版本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并从2012年新生中开始实行。2016年学院按照能源动力类大类专业招生,2016级学生开始实行2016版培养方案。
专业介绍
能源动力类专业开设三个专业分流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两年后,学院将综合考虑其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等,进行专业方向分流。
专业特色: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防科工委重点专业、工信部重点专业、国防特色专业、国防紧缺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方向:本专业下设4个专业方向: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热能工程专业方向:主要研究热能的释放、转换、传递以及高效清洁利用,为能源、动力、航空、航天、航海、化工、冶金、建筑、环境保护等部门培养从事研究、设计、运行管理、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方向的就业领域宽广、就业层次高,专业方向对应二级学科为热能工程,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热力发动机专业方向:主要研究火力发电、燃气轮机发电、风力发电、核电等电力系统和舰船及潜艇用动力装置,包括蒸汽轮机、燃气轮机、压缩机和风机等的设计、研发、运行、故障诊断及自动控制。本专业方向对应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方向:本专业方向包括流体机械及各类流体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及其自动化管理、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等,培养从事流体机械原理及设计、流体传动及控制、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湍流控制、微尺度通道流动、非牛顿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及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对应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一强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可再生与新型能源的高效低成本存储、转换、传递和梯级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及交叉学科的科学前沿、发展状况与趋势,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本专业领域相关装备与系统的创新设计能力。本专业方向对应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以上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发电设备研制、设计及生产部门,大型电站,航空、航天发动机研究、生产部门,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研制、设计及生产部门,船舶发动机研究、生产部门,以及石化系统动力设备研制、生产、运行部门等。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方向: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航空、宇航推进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实验、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对应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航空发动机研制、设计、生产部门,航天发动机研制、设计、生产部门,舰用燃气轮机研制、设计、生产部门及民用燃气轮机研制、生产部门等。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以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热物理为主的基本知识结构,能在相关领域从事核工程与核技术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应用和管理工作,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科技人才。本专业所在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工作流动站,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军事部门、核电工业和核技术应用相关的企业、科研设计单位、核电站、高等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运行、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工作。
培养目标
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效驱动”的教育理念,强化学校“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通过构建核心价值塑造、综合能力养成和多维知识探究“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具备能源动力领域相关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具有执着信念、优良品德、丰富知识、过硬本领、国际视野、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科研实践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0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授42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指导教师53人。
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教学基地1个、国家教学示范中心1个等多个国家级基础教学平台。学院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4门省级精品课程(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燃烧学、工程热力学),另有校级精品课程3门,1门校级双语教学课程。学院还为本科生开设了20门创新研修课和7门创新实验课。
近三年承担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专项课题和863课题,项目合同经费过亿元,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对高新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及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课外活动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除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9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创新作品在国内外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包括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空间太阳能学生竞赛、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学院还实施优秀人才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部分优秀学生大二起即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学习。学院每年组织学生中国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毕业去向
近五年来的平均就业率接近100%,每年读研深造和出国留学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的50%以上。毕业生可在发电装备制造、电站建设、电力设计、航空航天发动机研制以及核电、环保、家电、汽车、机械、化工、船舶等行业的研究院所、企业、高校或政府部门等从事研发、设计、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学院介绍
历史沿革
院系调整
专业调整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科研实践
课外活动
毕业去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