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首先是学校的编年史,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其次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校园文化精髓充分展示的场所。校史馆的设计通常考虑到校史馆的整体空间的局限性,内容展示的传统性和现代科技性。
设计方法
校史馆的设计通常考虑到校史馆的整体空间的局限性,内容展示的传统性和现代科技性。设计团队不应只是通俗的死板式陈列,需要将学校的发展史通过互动体验传播式展现出来,陈列展示将校史陈列变成一个讲故事的展示。它不是简单的展示,它是有感情的展示。
建筑案例
同济大学
1)同济大学校史馆景观规划简介
(1)同济大学历史
同济大学由1907年
德国海军随舰医生
埃里希·宝隆创办;1996年与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合并;2000年4月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目前是一所拥有理、工、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全国
综合性大学。
(2)校史馆选址
同济大学校史馆坐落于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同济大学本部校区东北部,是校区建筑沿四平路城市界面的节点之一。其与百米高层综合楼、设计院办公楼、教学北楼、行政楼共同围合近4000平方米的绿化景观广场。广场下地下车库与综合楼地下室连为一体,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同济大学校史馆
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地上3层,建筑高度13.76米,于2007年5月——同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近千张历史照片、150多件实物、模型,系统展现了同济大学自建校以来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其建造旨在向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提供一个展示同济风雨同舟百年历史及严谨求实办学传统的平台,展现其厚重辉煌的过去,桃李芬芳的今天和光明灿烂的未来。
2)设计构思
传统与现代建筑语汇对立统一,和谐共处,体现稳健而不失灵动、庄重而不乏个性的建筑性格。
建筑材质、赋矛建筑深厚的内涵。
(1)空间设计上
同济大学校史馆设计秉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原则,充分融合区位环境、建筑功能、交通流线等要素。根据建设规模和广场视线分析,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层顶为黑色
陶瓦庑殿顶,
坡度30°。外墙实体墙面以青砖包裹,以传统的建筑语汇营造庄重、朴实的历史氛围;从校园总体流线分析,为迎合来自西南向(东大道)的校史馆主要参观人流,在主体中部嵌入呈60°夹角斜交
玻璃体和横贯中部的带状采光廊,界定主入口方向和内部交通节点。简单的形体处理使晶莹通透的玻璃体成为视觉焦点,强调主入口的识别性,增添建筑主体的飘逸感与时代感。传统与现代建筑语汇对立统一,和谐共处,体现稳健而不失灵动、庄重而不乏个性的建筑性格。
绿地设计建筑材质、色彩和立面细部刻画延续同一理念。竖向凸体和条窗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屋顶1.5米挑檐端庄典雅;竖明横隐的玻璃体竖向构件错落有致,与之呼应。12mm和18mm两种厚度的定制毛面砖勾勒墙体横向线条,光影交错,时隐时现。竖向条窗窗槛墙石材拼贴,以校史馆屋顶平面投影为原型,简化为主题装饰图案,赋矛建筑深厚的内涵(如图2-1)。
(3)绿地设计上
校史馆位于广场北侧,作为校区北大道视觉对景,与由北大道串联起的三好坞(校内公园)、文远楼及其南草坪、教学北楼及其北侧绿带等,构成空间有序、生机盎然的
生态型校园环境。
4)内部空间
馆内主要内容包括入口门厅、位于各层的8个层厅及辅助设施,三层设部分管理办公室。以小型规模的展馆承载百年
同济大学的历史,同济大学校史馆展示流线的组织力求简明、紧凑。以设置于带状采光廊的通透观光电梯为枢纽,两端的步行楼梯为辅助,从首层门厅起呈逆时针方格形成串联8个展厅的常规参观流线。
玻璃体、采光廊、空中连廊等活跃元素构成趣味空间,提供观众间歇休憩场所和至各展厅和门厅的便捷交通。室内地坪选用仿石
标志砖和仿古木地板相间,墙体延续室外毛面砖贴面做法,天花采用便于布展的规则透空钢构格栅,营造平和、恬静、舒适的展示空间。
北京大学
1)北京大学历史文化
北京大学,又称北大,创办于1898年,最初的名字叫做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与
清华大学一起被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在亚洲大学中也是独树一帜。是
中原地区“
新文化运动”等运动的发起的地方,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2)北京大学校史馆景观规划简介
北京大学校史馆位于“
燕京大学旧址文物保护区”的范围内,北邻
化学南楼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建筑,西向自然天成的荷花池,东靠立有“
三一八烈士墓”的土丘,南有一条小河沟将地段和立有
塞万提斯像的广场相分隔,地形为三角形,用地面积3400平方米。新建筑、古建筑及周围的墓碑、
塑像等人文景观和谐地共处,周围的荷花池塘、树林
松柏等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1)在整体设计上
北京大学有其非常严整的
肌理,空中俯瞰北大校园主要以建筑群构成了东西南北
正交格网。在这一整齐的格网中,穿插着形状自由的
未名湖。因此每一个新建筑欲完美地融入校园环境中必须遵循这一正交格网。因此校史馆采用和古建筑相同尺度的矩形,和老
化学南楼成90度摆放,从而使得老燕大“外文楼”、“办公楼”、“化学南北楼”、“档案馆”的尺度得到延续,同时也将“
三合院”外部空间围合方式得到延续。新建筑在尺度和体量上非常尊重老建筑,因此新建筑在这一特定的场所中出现并不突然。
在
北京大学的荷花池边,目光穿过碧绿的荷叶,远望绿树掩映中的那幢新建筑。经过抽象、简单处理的灰色屋顶与紧邻的古建筑和谐统一,校史馆的两面主墙体全部由净面
玻璃组成,远看屋顶好似飘浮在空中,以此大大弱化了这幢新房。建筑轻巧通透,周围的景观反映在玻璃墙上,使本来局促的空间舒展敞亮。通透的玻璃墙体使户外的山水、树木,古建筑及周围的纪念雕塑在视觉上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站在校史馆的玻璃墙内向外眺望,不远处
荷塘中的荷叶荷花顾盼生辉,近处古老的建筑一览无余,室外优美的环境毫无阻碍地映入观者眼中,如同浑然天成的展品。
(3)生态景观设计上
充分利用自然给你的东西——这种思路设计中贯穿始终。校史馆因为主体展馆都在地下,为了解决采光、通风,建筑的东侧设计了一个下沉的庭院,地下一层变为了半地下,室内可完全采用自然光,如同在地上一样,既节省了能源,又使工作在室内的人员没有与自然疏离的感觉。在地下二层,更是从地面直接引入一束自然光,使展室没有了地下深处的沉闷、压抑感,射入的阳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下转换着位置,让人感到大自然的存在。
台湾大学
1)台湾大学历史文化
台湾大学(英语: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NTU),简称台大,前身为日据时期之
台北帝国大学,是一所创立于台湾地区的全科性公立
综合性大学,亦为全台湾规模最大的
研究型大学。
2)台湾大学校史馆历史
台湾大学校史馆位于校园东门入口,南面椰树大道,北靠傅钟广场,东临农业陈列馆,西毗文学院,校史馆(旧总图书馆)起造于1929年台北帝国大学(1928.3-1945.8),历经五次扩建终至今日规模。1998年夏,总图书馆迁至椰林大道终点的新馆,该建筑转交文学院使用,同时也被
台北市政府指定为市定古迹保护。
3)台湾大学校史馆景观
(1)空间行为层面
校史馆吧北面为为傅钟广场,广场采相同铺面砖材,力求体现整体感,人行部分都采
渗水砖铺面,广场上可允许车行之路段则打硬底,防止车辆辗压沉陷。广场上人行空间和车行空间以缘石收边方式处理,藉以区别。广场人行空间禁止一般车辆通行。同时为了体贴老人与骑自行车的学生行走舒适,各广场皆设有平缓的斜坡以供利用,空间设计考虑到了人群的行为。
(2)环境特色层面
每年二三月椰林大道,校史馆门前的樟木,招展清新耀眼的新绿,春意盎然;而散落在校史馆门口的几株苏也争着繁花胜雪,一阵东风,却飘零满地,彷佛神女织络的冰丝。如果碰上明月高挂椰林梢头,那校史馆门前绿地准是最美好的月下花前。同时,停车也全部隐藏在灌丛间,将使椰林大道整体景观变得更整齐,体现了良好的环境
意象。
(3)生态特色层面
校史馆门前小道尝试以生态的手法铺设一条符合黑森林的自然、野趣特色的步道。将旧步道原有的水泥块及
柏油材料破碎运弃后,以校园内淘汰的树木固定用
杉木支架为路缘、校园内修剪下来的树枝经过粉碎后的木屑为填充材料,铺设约5公分厚,作为步道铺面,营造出生态的步行空间。
南京大学
1)
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及数字化校史博物馆,1999年5月开始筹建,位于南京大学老图书馆(原
金陵大学图书馆)内,使用面积1400平方米,展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原
中央大学校长、百岁老人
顾毓琇为校史博物馆题写了馆名。校史博物馆分“百年校史”、“今日南大”、“百年英才”、“
多媒体演示”及“礼品厅”等五个展区。
2)发展历史
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及数字化校史博物馆,自1999年5月开始筹建,在校领导及全校广大师生、海内外校友、
中国工商银行江苏分行营业部、
中国对外建设有限公司、北海银河高科技
Inc.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在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开馆了。三年来,校档案馆及各有关单位的同志,先后分赴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向海内外校友征集了近5000件史料、实物及照片。并到
中国中央电视台、
江苏电视台及校内教育技术中心,
转录了200多项重大活动和知名校友业绩介绍的录象,大大丰富了档案馆馆藏。
主要意义
校史馆从性质上看,属于收藏、研究、陈列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具有博物馆的部分属性,也有研究院的部分属性,从本质上看,应是博物馆的一种。它在收藏、研究、陈列、展览的同时,更大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研究和产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积淀和创造文化的摇篮,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对师生开展德育教育、
博雅教育的重要场所。
校史馆的意义:是学校发展历史的陈列室。她是学校办学思想不断发展的源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
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史馆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和形成办学特色
1、校史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建校史馆,最难的还是校史的编写。在编写校史的过程中,要组建校史内容创作组,设计好写作的主线,规划写作的框架,突出重点和亮点,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把学校有特色的地方加以宣传。主线确定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不分重点什么都包括进去。对于合并的院校,原来学校的历史和现在学校的发展这两块写作比例如何分配要充分论证。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审稿的机制,请学校退休的老领导来做顾问团,同时征求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最后请学校现任的一二把手终审,这样几上几下,保证展出校史的满意度。
在创作校史文案内容阶段可以征询专业展示策划团队,参与项目前期策划,正确运用先进科技形式和项目预算。目前国内有知名的展示策划团队如上海易道展示工程公司。
2、校史馆选址、展版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校史馆的建设是学校的文化工程之一,学校在选择校史馆地址时,要有前瞻性的考虑。要显得大气、庄重,便于参观,要彰显学校的文化氛围,不要临时安排一个地方建设校史馆,过几年又换位置,这样装修的开销非常大,同时也浪费人的精力;同时在安排校史馆房间的时候,要有预留的空间,为以后续写校史留下空间。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示校史馆的内容
现代技术的运用,给校史馆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它的图像、声音等的加入,使得展出更加生动、有趣,不枯燥。在校史馆的展出中,有条件的学校,充分运用
多媒体的手段,穿插于展览中,以此达到提高办馆质量的目的。
我们在写校史内容时,要全部做成电子版,对于征集到的照片、文字等史料性的资料全部扫描数字化,为以后校史馆后期的制作打下基础。
部门历史故事可以通过场景化去表现,如学校历史上的发生的大事件等。也可以运用虚拟校园演变系统,让参与者体验校园的历史变迁演绎。上海九杨科技公司的虚拟校园演绎系统在策划和系统的创新性上比较突出,可以借鉴。
4、校史馆建设要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建设中,加强管理,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校史馆的工作不是一时一事的,学校在校史馆建成后,就要考虑校史馆建成后的管理,要建章立制,规范校史馆的管理,不要认为校史馆工程完成后,就放松管理,应该把它看成一个工作的开始,要规划好,不要虎头蛇尾。
校史馆是学校精神的再现,要维护就需要学校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机构、人员、经费上要落实,为下一步校史馆的完善打下基础。
5、做好校史馆史料的征集工作
要使校史馆更吸引人,除了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外,史料及实物档案的征集尤为重要,它能补充文字本身的不足,鲜活再现当年的事情。很多时候一个实物,就牵涉一些校友的故事,这些故事很能打动观众的心,借助于这些生动的史料及实物,宣传了学校,很有说服力。
6、编研校史,走一条集校史研究、教育、宣传之路
不要停留在校史馆完成以后就了事的观点,档案馆要走出一条学习型的路子来。高校的
档案管理者,不仅要做好平时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更重要的是利用馆藏档案丰富的内容搞一些编研,走一条研究校史的学习型的路子,拓宽工作的途径,使得档案工作的路子走得更广阔些。
7、重视校史展的讲解工作
在校史馆建设完成后,要准备几套解说方案,针对上级领导、专家来校检查的侧重点,有针对性的解说,这样效果更理想。同时档案馆要培养负责解说和接待的人员,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逐步加以完善。
8、关注临时办展问题
在校史馆的建设中,有条件的学校要预留空置的位置,为临时办展用。要使校史馆办得丰富多彩,有人气,最好不定期地举办临时专题展览,这是对校史馆工作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