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伯民
政协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敦煌研究院院长
苏伯民,1964年12月生于甘肃省白银市。于1985、1996和2003年分别获得兰州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现任政协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敦煌研究院院长。
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研究员,国家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人物经历
曾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研究员,国家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2018年1月,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9年4月,拟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试用期一年)。
2019年5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试用期一年)。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21年7月,拟任省属正厅级事业单位正职。
2021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政协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要成就
在从事敦煌壁画保护的相关研究工作的10多年里,主持和参加了10多项壁画研究项目和壁画保护工程。如“用PS渗透加固土建筑的研究”,“莫高窟壁画保护研究”,“高速液相色谱仪在壁画颜料、粘合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保护工程等。他所参加的“古代土建筑遗址的加固研究”、“敦煌莫高窟第85窟保护修复研究”分别获得1999年度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2006年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他也是入选者中唯一的文博系统青年科技工作者。
苏伯民曾多次到美国和日本参加会议和进行文物保护方面的相关研究,熟悉国内外文物保护发展的前沿动向,在敦煌研究院长期的对外合作和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事件
代表发言
谢谢。大家好!我来自敦煌研究院,是一名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我所在的莫高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遗址,它见证了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多元文明的交流荟萃。到目前它保留735个洞窟,45000平米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它是丝绸之路上一颗最璀璨耀眼的明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苏伯民
自十六世纪中叶后的几百年间,莫高窟处于一种无人管理的境地,石窟遭受到了比较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直到194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才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等各项工作。77年来,几代莫高窟人发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不断努力,应用各种科学技术,石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也逐步恢复了昔日的光辉。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敦煌研究院视察,并与我院干部职工座谈。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总书记也强调,文物保护要依靠科技。总书记的指示使我们倍受鼓舞,也赋予了我们新的时代使命。一年多来,我们牢记嘱托,更加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等各项工作中来。
在保护方面,我们聚焦古代壁画、土遗址、数字化等方面的关键瓶颈问题,积极申请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甘肃省政府已经批准敦煌市建立“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科技平台。以此为基础,我们也正在申请设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希望国家在“十四五”科技规划中,将文物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充分保障和支持。
在研究方面,我们正在积极地筹备启动敦煌文化价值体系和敦煌与丝绸之路系列课题研究,深入发掘和研究敦煌文化和丝绸之路沿线历史遗存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在弘扬方面,我们积极运用各种新的技术。我们运用AR和数字孪生技术,已经实现了莫高窟智慧导览和“窟内文物窟外看”的参观模式。我们也运用云展览、融媒体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不断创新敦煌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弘扬模式。
敦煌市是中国的敦煌,也是世界的敦煌。敦煌文化在形成过程当中所秉持的包容、借鉴、吸收的文化胸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向往和平,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和文化自信。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敦煌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敦煌,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我们积极的贡献。谢谢。
两会建议
2022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苏伯民,就文物保护科技、文物保护平台等方面的建设提出建议:“提出把文物保护上升为国家的一级学科。就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也希望国家能够建立能长期支持的专门从事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和科学研究,包括一些关键技术研发的,这样类似于像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样的一个平台”。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人物事件
两会建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