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插图中国史》是2002年3月1日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伊佩霞。
作品简介
《剑桥插图中国史》探讨了中华文明形成的诸多基本问题,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艺术、文化、经济、社会
、对妇女的态度、对外政策、移民以及政治等方方面面。尤其侧重考察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为了避免外国学者阐释中国历史的局限性,作者尽可能地参考了中国各界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走向的阐释。
内容简介
《剑桥插图中国史》阐释了8000年的中国文明史——从史前时代到儒学、佛教的兴起,从王朝帝国到现代
共产主义国家。
本书由
美国著名汉学家撰写,配有珍贵丰富的历史图片。它探究了各种不同因素和力量观念和发明、历史事件和领袖人物在中国文明形成中的作用,它追踪王朝的兴衰、佛教的传入、技术的进步、人口爆炸和“文革”动乱——它内容广泛,从有影响的史学家、诗人、作家,到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宗教、家庭模式以及外族的入侵……
本书翔实、生动、形象,是对中国历史及其社会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必读书籍。
作者简介
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美国
伊利诺伊州亚大学亚研究及
历史学教授。在东亚研究领域,她著述颇丰。著有《中华文明资料》、《中国唐代和宋代的宗教与社会》等著作,其中《内闱:中国宋代妇女的婚姻与生活》于1995年获得约瑟夫·P·利文森奖。
目录
中译本序
写在前面
序言
致谢
第二章哲学基础:东周时期
第四章佛教、门阀政治与外族统治者:分裂时代
第五章世界性的大帝国:581年至907年的隋唐
第九章
满族与
帝国主义:1644年至1900年的
清代第十章行动起来:20世纪前期
第十一章彻底的重新统一:1949年以来的中国
跋
年表
对图片提供者的感谢
引文注释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译者后记
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配有珍贵丰富的历史图片。它探究了各种不同因素和力量、观念和发明、历史事件和领袖人物在中国文明形成中的作用;它追踪王朝的兴哀、佛教的传入、技术的进步等内容。本书翔实、生动、形象,是对中国历史及其社会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必读书籍。
基本信息
·页码:293 页
·ISBN:7806036350
中译本序言
最初让我写作本书是为出版一套世界各国的图说历史,面对的是英美的一般读者。它必须很简明,要避免出现太多读者不熟悉的名词和术语,尽可能好地利用图片资料。尽管我以前作为研究唐宋史的专家写过学术性的著作,也为大学里学习中国史的学生编过资料,但我此前从未试图为普通读者撰写关于中国的书。为了让那些随时都会会上书的成年读者兴趣盎然,我试图着重勾画一两个有关中国的最紧要的问题:它的巨大和历史连续性。这十多亿人口——比东欧、西欧和北美人口的总和还多——逐渐认为自己拥有相同的文化,享有认同感,这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他们没有像世界其它地方的人那样,因在方言、宗教或生活方式上的差异而分裂成一个个相互猜忌的群体?在本书中,我试图表明,有几个因素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其中包括中国的地理位置、它的形声书写系统,以及强大统一政权的长期经验。以比较的视野来看,中国历史的长期性也是很突出的。
多年来,中国史学家集中解释了王朝的兴衰,但在世界上多数其它地方却不是王朝而是整个文明此兴彼衰。人们发现,
现代史家可以从当代西方国家的某些思想或制度,追溯到
埃及人、苏美尔人、希腊人、罗马人、马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但没有哪一个现代西方国家是这些文明的直系子孙。人口随着连续不断的移民和人侵浪潮而变化,新的宗教则创造了与过去一刀两断的意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类型的例外?难道中国从未遭受过同样的毁灭性的打击吗?新民族的涌人从未有这样大的规模?新的思想或宗教对于人们的认同感从未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或是中国人在别的民族注意非连续性的地方选择留心连续性?尽管我不会离开中国历史经验的特殊性质,但在本书中,我更强调中国文化,在其他文化注意非连续性的地方注意连续性的趋势。
在写作本书时,我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对付这些问题而且不会非要有个所以然不可。因为我相信历史充满了
偶然性。我已试图表明在各个时期,在创造我们称之为中国的这个社会的进程中,中国人如何利用他们继承的遗产,以及他们在拼命发现意义与和平、强加他们的意愿或与对手竞争、幸存和发达、关怀其家庭及履行其责任的时候,如何提出新思想、进行新实践。依我看,中国的今天植根于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有活力的历史之上,它总是具有潜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发展,这意味着每一个阶段都是故事的精华部分。我希望,这个译本的中国读者会发现我作为一个外人的兴趣所在。尽管研究中国史的西方学者利用的史料与中国史学家的相同,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却迎然不同。我期望着能从中国读者对我的努力的反应中获得教益。
书评
丰湛华美,简约从容——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读后
《剑桥插图中国史》,原是写给英语世界的普通读者看的。这部看似普及性的中国由读物,却不是一部能随便翻翻的书。虽然,它的的篇幅,正文,以及各种释文,加起来不过三十万字,却讲了从新石器时它以来,直到最近的中国历史。实际上,由于惜墨如金,它的每一段文字,都写得言浅而意远,是需要仔细读的。
很准想像,一部外国人叙述中国历史的普及性读物,竟能够写得这样简要精到。本书的第一章,讲中国文明的起源,从新石器时期,一直讲到
西周东迁。其中讲
商朝。首起第一句:“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华北平原星罗棋布的新石器文化之中,产生了一个更为复杂的
青铜文明,这一文明的标志是文字、金属冶炼、马的驯化、阶级分层、以及稳定的政教统治。”
用这样短的一段文字,将商朝文明所处的时间、地理位置、文化阶段、一般属性和基本特征,都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当然会使有一定文字修养的读者,立即感到一种阅读的愉快。而作者的高明之处,还远不止于此。比如,解释商朝的“政教”,作者这样说:“
商朝并不只是建立在军事强权之上的,同时它也牢牢植根于宗教仪式之中。商王在对至高神——‘帝’和王室祖先的崇拜中扮演了一个僧侣般的角色,一个使其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角色。换一种方式说,这是因为在死者中,他的祖先是最能与帝交流的;而他又是最能与他的祖先交流的。由此,王就最适合于统治国家。”
通过对商王所执行的宗教仪式的意义的具体提示,来分析商朝政教的“理路”:文字准确、明白,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在仅仅4000字左右的篇幅里,作者要言不烦地把商朝的历史,讲得深入浅出。而对特别重要的问题,如
商朝的表意文字,作者更注重其表意的形式,对中国历史发展长远意义,强调这种表意文字与“精英”阶层形成,以及它与“中国文化的扩展与涵盖的进程”的关系。
本书的作者,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在很多地方是相当深入的。比如,讲到
晚唐时候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危机感,以及有识之士对政治和文化的基本问题的反思,她就以
杜佑与
韩愈在思想上异同为例,清楚地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理路,概括得也十分到位:“杜佑主张循序渐进地追溯历史的发展,而韩愈则以为可以将中间的几个世纪——笔抹煞而一下跃回到遥远的古代。然而,二者确乎在某些问题上颇为一致。例如,他们都对自汉朝以来广为流行的君主受命于天的理论不感兴趣。而且,他们分享一种
乐观主义精神、认为只要好人在世上有所行动,一切就会变得更好。”像读这样的文字,有阅历而敏锐的中国读者,即便他从没有读过
杜佑和
韩愈,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内心中想像甚至体验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的精神气质。
因为熟悉中国历史的一般进程,同时又能抓得住历史的要害,作者虽然惜墨如金,仍无论是对于具体历史过程的叙述,还是对重要历史问题的提示、分析和概括,都显得十分从容,节奏控制得非常好,使人读起来没有任何局促感。就这样,作者的历史笔触、从
秦汉到隋唐,再越过来、元、明、清,然后一直进入民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她对中国历史的看法是积极的。她明确地向英语世界的读者表明,尽管历史学家总是去注意那些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但是她自己决不会就此认为,中国未来的方向,早在它的古代就被决定下来了。因为,“这种看法,似乎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忽视了他们回应新情况新形势的创造力”、而她自己则是要“尽可能地把历史遗产塑造成一种资源而非梏”。
无论如何,要在这样一篇短短的文字里,讲出这部《剑娇插图本中国史》的种种好处,是难以办到的。它的内容确实是太丰富了。即便是像华侨这样一般写中国通史的人都不大注意的问题,这部书也作了概要的介绍。所以,在剩下的篇幅里,我更希望就这部书在编辑方面的某些我所喜欢的特点。赶紧再讲上几句。首先要讲的,当然是它附有的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中,有精美的青铜礼器、敦煌壁画、古字画、瓷器、古陶、饰品、纺织品,以及考古现场的照片。另外,书中还附有各种地图、图表、以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疆域、人口等问题。所有这些图,都附有非常好的释文。如书中的第二章某页,有
曾侯乙墓葬
编钟彩图。其释文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释图和介绍当时的一船乐器,另一部分介绍早期音乐的内涵。其中讲到:“早期思想家相信,音乐具有强烈的道德力量。”还讲到:“在古典
西方哲学广泛使用视觉‘几何’语言的地方,中国传统更多地使用了听觉的‘连通’语言。”其论析之精彩,读者只有自己去看过原文,才能领略。此外,正文中讲到的一些重要的人物、著作,也另配有一些释文。如讲
孔子,就附有对《
论语》的释文,并摘录了一些原文。讲《
红楼梦》,也是如此。
最后,我要说,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通过它的中文译文传达给我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