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山,男,1962年7月6日出生于中国
姜堰区。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Zhi Yuan Chair Professor)。1978至1982年就读于
华东理工大学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化工专业;1982至1985年攻读华东理工大学
高分子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
应圣康教授;1985年取得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个人简介
王锦山先后担任高分子系副主任、校团委书记。由其任团委书记期间创办的“文化
中国艺术节、思想学术节和体育节”三大节日延续至今,成为学校团学工作的重要内容;1988年当选团12届中央委员和团上海市委常委,并任团上海市委学校部长。1989年赴
列日大学攻读博士,1993年获最高荣誉
化学博士学位 (avec la plus grande distinction et les felicitations du jury);1994年赴美卡内基—梅隆大学Matyjaszewski教授实验室从事
博士后研究工作,发现ATRP;1997起在美国
伊士曼柯达公司任研究员;2010年10月发起、并与世界著名OLED照明专家田元生博士和国内几位
天使投资人一起在南京创建“
南京第壹有机光电有限公司” (First O-Lite, Inc),并任总裁。
出国前,最大的兴趣在于社团活动、管理和从政兴国。1985-1988年间,为当时
华东理工大学陈敏恒校长进行轰动全国教育界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三大改革的主要智囊和执行推动者之一。应教授、陈校长和博士导师Teyssie教授是王博士人生中三大难得的良师。应教授的傲骨、陈校长的睿智、Teyssie的绅士及大师风派对王博士日后人格和学术研究思维及风格的形成影响巨大。应教授的一句“永远不要
迷信学术权威”,是王博士求学时代得到的最珍贵也是日后一直遵循的信条。Teyssie教授的“做任何事都要"always rolling ahead with two hands"”使王博士终身受益。
王教授长期从事活性聚合方法、
催化体系、产品研发,在Kodak主要从事喷墨打印
彩釉玻璃添加剂,平板显示(LCD, OLED等)和白光固体照明(
固体 state lighting) 的微纳米结构及微纳米复合光、电材料和膜的研究开发,发表论文近40篇,专利50余篇。王的最大学术贡献是开创了当今高分子化学最前沿学科之一,
原子转移
自由基聚合(ATRP)。王教授为
第一作者发表在JACS上的第一篇ATRP经典文章已他引近2000次,而发表在Macromolecules上详细阐述ATRP机理及
催化体系的第2篇ATRP经典文章,是Macromolecules创刊40年以来该杂志他引最多的10篇文章之一。目前,ATRP已被欧、美、日、韩、中等国学者编入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教科书中。王博士由此成为世界知名的高分子化学家之一。王的另一技术方面的贡献是与田元生博士及有关技术人员开发了高效OLED照明光提取材料和技术。另外,王整合各类资源,发起创立的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OLED照明产业化的公司,目前国际上技术领先,产业化走在世界前沿,推动着中国OLED照明产业的发展。
个人经历
从政到攻博
1989年6月14日来到
列日大学世界著名有机和高分子学家Teyssie教授实验室研读博士,从事跨度很大的活性
阴离子聚合活性种结构、聚合反应和立构规整机理、
新型催化剂及聚合材料产品、活性聚合物工业生产小试等研究开发。Teyssie教授当时有博士生大约35人,
博士后15余人,助理教授4人,实验室条件和经费在世界上没有几个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教授可以媲美。实验室的学术研究方向也是横跨整个
化学和高分子领域,从
有机合成、
催化,到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和聚合物工程,从通用
高分子材料,到医用、生物高分子和导电高分子,应有尽有,而且每个方向研究成果均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这样的实验室研读,再加上Teyssie 的治学风格是确定课题方向后,从思路到具体实验从不干涉,任凭学生自己设计和实践,对于喜欢创新的王博士来说,真是求之不得。但对出国前近5年中,没有从事过科研工作的王博士来说,刚到Tyessie实验室,实验技能和语言交流,是出尽洋相、吃尽苦头。在实验室
蒸馏单体时玻璃瓶多次爆炸不说,还不小心让
煤气灯烧坏了三导师的二条裤子。Teyssie教授第一次听完王用非常蹩脚的英语叙述他在中国的研究之后,用西方人特有的辛辣对王说:“你的时间比我的时间重要,学好英语后再来找我。”一位负责NMR仪器的德裔助教甚至对王说:“我想告诉你二点,一我不喜欢工作,二我更不喜欢为外国人工作。”在这种情形下,王几乎所有的周末和寒暑假全都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从头学起,反复试验,并寻求突围。开学6个月后就把第一篇论文初稿放到了Teyssie的办公桌上。Teyssie对论文的发表审查非常严格,第一篇论文从初稿出炉到发表,花了二年多时间,修改了10几遍,实验反复论证后,才许投稿。由于王博士成绩突出,1年半后,他已不是一位通常的
博士研究生,而是一个从学校拿薪水,领导过3个来自
法国和
土耳其的
博士后、2个来自法国和
比利时的博士研究生和2个比利时技术员组成的研究小组的负责人。此小组是Teyssie教授与当时法国最大的
化学公司(Elf-Atochem)在
列日大学联合成立的,是Teyssie实验室几十个科研小组中规模最大、经费最多的一个。该小组
丙烯酸类
单体活性络合
阴离子聚合的研究在世界上最为领先。短短四年博士研读,王博士成果斐然,在世界一流刊物上发表20余篇论文,
美国和
欧洲专利12个,发明了4组
催化剂体系,为Atochem开发活性聚合产品2个。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低温核磁共振(7Li,36Cl,1H,13C) 研究
一般条件下不稳定的
碱金属烯醇化物
配位化合物及阴离子聚合活性种结构的学者,其研究揭示了丙烯酸类单体活性络合阴离子聚合的机理,也为活性阴离子聚合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直接、可信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他的
博士论文是将四年中他已经和将要在美国化学会大分子(Macromolecules)杂志上发表的近10篇论文编辑而成。基于他取得了不同一般的成就,博士评审委员会罕见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一致同意授予他最高荣誉博士学位(顶尖3%),使他成为
比利时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中国留学生,也是Teyssie教授一生培养的60多个博士中获得此殊荣的四个博士之一(唯一的一个外籍学生)。Teyssie教授称赞他思路极其敏锐,每时每刻在创造,能迅速洞察问题本质,善于关联看上去相关和不相关的点点,精于跨学科的移植(NMR研究聚合活性种结构就是一例),并有一双罕见的从事实验的“金手”。
从GTP到ATRP
攻博期间,得于对活性聚合机理的深刻理解,王博士开始设想是否可能将活性
阴离子聚合原理,尤其是美国Akron大学Quirk教授新近提出的阴离子
催化的
甲基丙烯酸类
单体基团转移聚合(GTP)原理,即生成一个快速平衡的“活性(free carbanion)- 休眠(silyl
乙烯酮 acetal)”体系,应用到应用更广泛、商业价值更大的活性
自由基聚合中。当时,王博士就设想,能否在活性自由基聚合中建立这样一个类似的“活性(free radical)- 休眠(R-X)”体系?什么是R-X?什么能催化R-X生成R 自由基?王博士一直在寻找答案。虽然此时Matyjaszewski 教授在多年研究活性
阳离子聚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在可控聚合中建立快速平衡的“活性-休眠”的概念,并从
动力学的角度加以推导求证。其他世界著名的学者,如Akron大学的Quirk教授,
京都大学的Sawamoto教授,德国Mainz大学的Muller教授,也都认为快速平衡的“活性-休眠”体系是活性聚合得以实现的核心。这些观点,在他们发表的有关活性阳离子和
阴离子聚合(包括
基团转移聚合)的论文中都有所阐述。但,在活性
自由基聚合领域,当时除了出现了没有很大商业价值的TEMPO控制下的
苯乙烯活性自由基聚合(Xerox)外,因没有其它具体的实用体系,所有建立活性自由基聚合快速平衡的“活性-休眠”体系的设想都一直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
1994年王博士婉谢导师Teyssie教授的挽留和当时世界上活性阴离子聚合界三位顶尖教授,即Mainz大学Muller教授、Akron大学Quirk教授和
南加州大学Hogen-Esch教授的邀请,而选择前去位于美国
匹兹堡Carnegie-Mellon大学Matyjaszewski 教授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王博士选择来到Matyjaszewski 教授实验室最直接的原因是一篇Matyjaszewski教授和一位
罗马尼亚毕业的
博士后1993年在大分子上共同发表的关于
乙酸乙烯活性自由基聚合的文章(A “living” poly(
乙烯基 乙酸盐) can be prepared using an Al(i-Bu)3: Bpy:TEMPO initiating system Mardare, Matyjaszewski Macromolecules, 27, 645 (1994)).后来发现该文中许多关键的数据是杜撰的,由此Matyjaszewski 教授的诚信度在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领域很长一段时间倍受质疑)。但当时这篇文章让全世界所有从事高分子活性聚合研究的人包括王博士在内都非常激动,因为一是
乙酸乙烯只能进行
自由基聚合,二是要是醋酸乙烯能进行活性聚合,绝大部分
烯烃单体均可活性聚合。因此,尽管Matyjaszewski 教授在邀请函中注明要王博士来顶替一个要回国的
博士后从事他正在进行的
阳离子活性聚合研究,来到Matyjaszewski 教授实验室对一直想在活性自由基聚合领域内有所作为的王博士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从ATRA到ATRP
1994年7月的一天,一篇在美国化学会会刊(JACS)新发表的用自由基
催化的SePh-
基团转移
自由基加成反应(ATRA)文章让王博士非常激动,因为其中最重要的用“活性(free radical)- 休眠(SePh-R)”原理控制
有机合成中1/1自由基加成/
环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相关体系,正是王博士一直想在活性
自由基聚合中要建立的。R-X = R-SePh!
催化剂就是free radical (R)! 这与GTP中的R-X= R-SiR3和催化剂就是free ion (R)何等相似!!所不同的就是,一个是free ion 一个是free radical;一个是R-SiR3,另一个是R-SePh罢了。更有甚者,都叫
基团转移。(这也是为什么,在以后发表的ATRP论文中,王博士明确说明其实
原子和基团转移只是一个路径,
神经通路,其反应的本质,既可以是
阴离子活性种,也可以是
自由基活性种)。查阅了那篇论文所有的参考文献后,王博士更是不能自已,他感到自己已经发现了一座宝藏,因为,ATRA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许多非常有效的转移基团和原子,如I- 和SePh-等,已被发现。以后的一个半月,王博士反复研读了几十篇有代表性的ATRA文献,产生了一系列如何从SePh- 和I-ATRA变成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原始设想,并非常兴奋地准备到
美国一试。
就在1994年9月初来到实验室的第一天,王博士就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将有关根据SePh- 和I-ATRA衍生到
基团/
原子转移
自由基聚合(ATRP)的原始设想全盘告诉了Matyjaszewski 教授。当时他的一位
博士研究生正在重复、发展
京都大学Sawamoto教授在1994年美国化学学会年会上发表的一篇报告中用有机
碘化物加自由基引发剂催化控制活性自由基聚合。于是,Matyjaszewski 教授鼓励王博士在做活性
阳离子聚合研究的同时,与他的博士研究生一起完善碘体系催化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研究。加上SePh-体系毒而复杂,王博士很快直觉应另辟新路。王博士再次回到和联想到另一类用金属Lewis acid作
催化剂的
基团转移聚合(GTP)。于是,沿着这个思路,王博士去查找有否用金属
催化ATRA的文献。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转移金属催化的ATRA的文章及有效催化体系之多,让王博士激动兴奋,彻夜难眠。王博士马上采用文献报道的经典的ATRA的催化体系CuCl/bpy ,并改进一些实验条件,进行类似于ATRA的金属催化
原子转移
自由基聚合(ATRP)的尝试。非常重要的是,王博士此时依据活性
阴离子聚合的实验标准重新设计了所有的实验装置和流程,凭自己在Teyssie教授实验室学的真空
封管手艺,用自制的微
反应器在真空下封管进行ATRP聚合,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可以在短时间内得以发明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实验保证。3个月间,王博士每天工作大约18个小时,终于在1994 圣诞之夜(1994年12月24日晚)得到了第一组最原始、高质量的ATRP数据,并开玩笑地对激动不已的Matyjaszewski 教授说“这是上帝让我送给你的礼物”。在所有人都在欢度圣诞假日的二周中,王博士得到了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会刊上有关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第一篇经典之作所有的
实验数据,并完成了第一篇通讯论文初稿,一个在学术及工业界有影响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新化学反应和新活性聚合技术(ATRP)从此诞生。
2009年底,王博士回国创业,先后在上海交大、上海
张江高科等短期任教、任职。2010年初,得知
伊士曼柯达公司公司将OLED专利技术转卖
韩国后,王博士力邀世界顶尖OLED照明专家、柯达同事田元生博士一起到中国开创OLED照明新产业。随后几个月中,为有效整合技术人才资源和国内商务、政府、资本等资源,王博士奔波在上海、
江苏省、
四川省等省市,宣传OLED照明理念、商业和社会价值以及
田博士技术人才团队,得到张雷先生、何峰先生、
吴晓明先生、叶永博士、王学明先生等国内几位
天使投资人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南京市及国家级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拘一格,大力引进王博士为核心的五位世界一流技术人才和杰出经营管理人才强强联合的创业团队。2010年10月在南京创建
注册资本一亿人民币、世界首批、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开发OLED照明产业的企业,
南京第壹有机光电有限公司。公司现已成为中国OLED产业界的领军企业,是国家工信部、发改委指导下的“中国OLED产业联盟”联合主席和照明工作组单位,国家工信部指导下的“中国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及应用联盟”副主席单位,“南京平板显示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王博士现任“中国OLED产业联盟”联合主席、“中国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及应用联盟”副主席、
南京大学产业教授、
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科技创业家联合会秘书长、江苏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2011年王分别入选“南京紫金计划”、
江苏省“双创计划”领军人才资助计划,2012年王分别入选南京市“321科技创业家计划”和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并当选“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紫金科技创业新锐人物“和首届南京仙林科学城“创业之星”。
公司现已开发出能效达67lm/W EES-OLED和111.7lm/W IES-OLED白光照明器件,显色指数和颜色均符合能源之星(EnergyStar)标准, 为同类器件世界之最。公司定制的世界上第二条in-line的OLED照明量产线正在试车,可望2013年上半年开始量产,这将是世界上工艺最先进、功能最齐全、产能最高、尺寸最大的最先进的生产线。它的建成将标志
南京第壹有机光电有限公司引领中国OLED照明产业走在世界前沿,成为世界OLED照明产业的领跑者。
参考资料
王锦山(.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