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钟隆
林钟隆
林钟隆,台湾作家。笔名林外,台湾省桃园县人, 1930 年生。台北师范学校普通科毕业,通过教师检定考试及高考,历任国小、初中及高中老师,并曾创办主编《月光光》童诗杂志, 1980 年由中高中退休后,即专事写作。曾获第一届大杜鹃儿童诗奖,中国时报最佳童书奖。著有诗集《戒指》、《山》及散文、小说、儿童文学数十种。
成就
台湾现代童话创作是从改写和翻译的探索期,逐步走向开发创作途径的,林钟隆在台湾现代童话发展四十多年的历史中,处于童话创作“开路先锋”的地位。他从1966年自费印行第一本童话集《丑小鸭看家》起,至1999年出版童话集《水底的学校》,共有十三本九十三篇童话作品面世。林钟隆是台湾地区一位资深的童话作家,他除了有充沛的创作力之外,更是少数有自己独特创见的童话作家。林钟隆曾多次在公私立机关举办的各种儿童文学研究会上发表讲演、在各种儿童文学评审活动中发表感言、在各种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上发表自己的论点、在各种期刊论文中阐述自己对儿童文学的见解和理念,逐渐勾勒出自己追求真、善、美的文学内容特性和深入浅出的创作理念。
创作理念及评价
林钟隆创作的具有台湾本土性内容的现代童话作品,以童话中的趣味和幻想为骨干,以有趣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人物刻画技巧为血肉,在童话中注入了鲜活的文学质素和生命力,让台湾的童话“活”了起来。台北市立师范学院的房瑞美在《林钟隆的童话作品与创作理念探讨》一文中把林钟隆的创作理念概括为四点:一是追求真善美的文学性特征;二是重视幻想性和趣味性;三是感动的特质;四是生动活泼的人物刻画技巧。应该是比较中肯的评价。经过四十年的蜕变,林钟隆的童话作品仍然历久弥新,深深打动着孩子们的心,吸引着儿童的目光。他所凭借的就是“真心”、“真情”、“真爱”与对儿童文学的执着,“文如其人、表里一致”应该是对林钟隆其人与童话作品的最佳注脚。
童话观
林钟隆年轻时曾经以安徒生第二自我期许,这个期许源于他师范学校毕业后的“就业训练”:
当我踏出师范学校的大门那个暑假,在台北女子师范学校接受为期两个星期的“就业训练”时,教育厅副厅长谢东闵先生曾来演说。他勉励我们,要立志作中国的安徒生。那时候,以及以后,我都常常想要做中国的安徒生。我始终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努力的人生目标。
在台湾还没有人自创童话的时代,能够对自己的创作有如此之高水准要求的人更不多见,林钟隆正是秉承这一理念,追求着自己作品的精度和纯度,他在《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去做的工作》这篇文章中,清楚地阐明了自己创作童话的动机和态度:
童话是个小玩意儿?至少在我写作童话的时候,不曾这样想过。有人把写文章看作“雕虫小技”,而童话更是小技中的“小”技,不屑为之;但我却不曾轻视过它。……我只写童话,也是认真地工作,绝不是儿戏。老实说:我写小说时我希望我的小说能使我成为小说作家;我写散文时我希望我的散文能使我成为散文作家;我创作童话时,也希望我的童话,能在童话界树立起作家的地位,我就是这样狂妄的。
在台湾儿童文学界只有安徒生、格林等翻译童话的年代,林钟隆率先创作了适合台湾本土儿童阅读的童话作品,林钟隆说:“儿童绝对不能没有自己人创作的童话,不能只沉浸在外国的童话故事中,也不能只沉迷于中国的故事里,就像山野长的草木,不能只仰赖工厂制造的化学肥料,最重要的是扎根在泥土中的养分”。他以严肃而认真的态度对待童话创作,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筹划着台湾童话的未来,尽管当时创作童话的作家太少,购买童话作品的人数还不足,林钟隆始终秉承着做什么就要象什么的态度,创作出一篇篇美丽动人的童话作品。
林钟隆童话创作的理念,主要散文于他编辑的《月光光》和《台湾儿童文学季刊》两种期刊中,一些的报章杂志和儿童文学论述集中,也有部分篇章,林钟隆曾强调创作和生活经验的联系,他说过:
写作的人,在写作的时候,他虽然可以不顾流派理论的束缚,而尽管随自己的意愿去创作,但是他的“意愿”,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他的意愿其实也是基于本身工作的了解,以及对要呈现工作成果的对象的认识而来的。
林钟隆的童话作品之所以契合儿童的心灵,之所以能打动儿童的情感,正是因为他的创作灵感的来源就是他教学的对象儿童本身。林钟隆认为一个童话作家,作品成功的决定性条件就是必须对儿童文学的对象“儿童”有所了解。他说:“了解愈多、愈深、愈能打动儿童的心;爱心不仅是动力之源,更是成就境界的原动力。” “我想,这爱心——对儿童的爱——是产生童话的本源,每一篇童话,都该是出于对儿童的爱心。”
童话的“教育观”
林钟隆认为,无论何种样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必须具有文学性,“儿童文学的价值,首要在文学的价值。”可见,作为一个童话作家,林钟隆童话创作的出发点就是作品的文学价值,他所谓的文学性是指作品中真善美的文学性特征,通过趣味性、幻想性的手法,创作出“适合儿童心理的,以幻想构成的,富有文学趣味的,含有教育作用的优美故事”,在这里,林钟隆也非常强调了“含有教育作用的”这一理念,这在林钟隆的童话创作中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以林钟隆为代表的台湾早期童话作家注重作品“教育性”的一个体现。
但是,林钟隆并不主张通过作品刻意向儿童“灌输”什么教育意义,他主张以爱孩子的立场出发,培养儿童善良完美的人格,他说:“文学的价值并不在“教育儿童”而是提供儿童“人生的、社会的、世界的、人类的”反省和憧憬。如果能使儿童,在阅读后,心中产生社会的,对人生的省思,对人生、社会产生某种憧憬,则已达成好儿童的一个条件。”林钟隆曾说:
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怀着伟大的抱负,举着崇高的理想,想要“培养”儿童在心灵方面的成长,如同执行神圣的使命似地,把自我要求,带着强迫力,要求儿童接受,“灌输”似地,想注入儿童心里去,迫切地想把自己的了解,推销给孩子们,因而忘了“有趣”与“喜爱”的糖衣或润滑剂。在技巧上,远离了“文学”,扮演着“教育”的角色。这不能不说是“热诚有余”而不择手段的毛病。
这种“教训主义”的童话,是成人一厢情愿地希望儿童借助儿童文学作品得到某种启发,但是儿童不一定就能够感受得到。林钟隆对于一个好的儿童文学工作者,也有他自己独到的看法:
写出给他们快乐、欢喜、喜悦的东西,便是称职,千万不要妄图利用作品去教育他们。他认为文学就是文学,至于教育,那是教育的事。
对于后现代作家强调酷、炫、毙的新颖题材,突出儿童文学的娱乐性功能的做法,林钟隆是非常不情愿看到的,他在《儿童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一文中说:
如果迎合的用意和目的,是为了“讨好”儿童,是降低“自我”的水准,甚至为了“讨好”只求获得更多的读者,只想让儿童,不必花很多的心思,那是真正的迎合,这种作者会改变内容,扭曲内容。
童话的特质
林钟隆引用石井桃子《儿童与文学》的观点来强调文学创作中要把握好“真”的尺度:
一定要“写得如在眼前一般具体”,“要写得像眼睛所能看到那样具体。”……第二点是要以儿童的感情来写,不要以成年人的感情来写作。这也是很正确的看法。因为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是儿童,儿童的感情与成人不会完全相同.
林钟隆所谓的真,是指用儿童能理解的意象、语言和动作,剥离掉抽象的语言概念,用真情实感去感动儿童的心灵。林钟隆的童话创作中最能把握“真”这一文学特性,可能就源于他个性中的率真、他曾说:
“我想我这一份天真,就是我写童话的本钱。在写童话时,我的思想,就像孩子一样天真,我的角色、思维、作为,才有办法真正成为天真的“孩子”,而不是小大人。”
林钟隆创作的作品,无论是长篇童话《蛮牛传奇》(1970)、《毛哥儿和季先生》,还是短篇童话《养鸭的孩子》(1966)、《丑小鸭看家》(1966),直到他的近作《水底学校》(1999),描述的都是台湾早期农业社会中的生活场景,正因为他种过茶、养过牛、犁过田、喂过鸡、鸭、鹅,饲养过家禽和动物,这些真实有趣的经历就成了他童话故事中的情节,这些活泼动人的小动物已就成了他童话作品中的主人翁。
林钟隆的童话创作,非常注重追求童话善与美的特质,他说:“让孩子们具有美丽的心灵,美丽的眼光,去看美丽的景物,去做美丽的事,去过美丽的生活,在美丽中快活地生长,这就是我在写这些文章时,心中所想望的。” ②在《美丽的鸭子》这篇童话中,作者开篇写景:“水,清澈如镜,青碧如海。水里映着山、树林的倒影。青绿的山坡上有毛色洁白的兔子在跳跃,树林里有浑身斑点的花鹿在奔跑。”这分明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而作者那美丽的童话故事也就在这富于意境美的开篇中开始演绎。作者讲述一只美丽的小鸭子突然患了“小儿麻痹症”,不能走路。鸭妈妈非但没有嫌弃她,反而更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地鼓励小鸭,用母爱的力量支撑起小鸭飞行的翅膀,结果使小鸭令人羡慕地翱翔天空。美丽的童话故事就在这富于人情美的叙述中得到升华。作品并没有着意去刻画形象,但字里行间浸润着母爱的润物无声与崇高伟大,给人以感动和力量,善良慈爱的“鸭妈妈”等童话形象的塑造也就在作者这不经意的刻画中得以实现。
艺术特点
傅林统在《儿童文学的认识与鉴赏》这本书中,对创作童话有以下的论述:
“创作童话”的起源可追溯到贝洛的时代,可是一般人都认为安徒生是使“创作童话”绽放花朵的第一人。什么是“创作童话”呢?我们可以说:“作家从心灵中发挥高度的感性,为儿童而写的,富于诗意的故事。”
林钟隆是台湾现代创作童话的奠基者和开路人,林钟隆的童话创作,比较重视童话的幻想性与趣味性。林钟隆的童话源于自己的心灵深处和生活经验,是有血有泪的作品;他的童话的文学生命则来自于作品本身的幻想性和趣味性,是生动感人的作品。他的童话作品无论是题材的选择,或者是主题的发挥,都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林钟隆的童话根植于台湾本土,属于台湾地区创作的“现代童话”。其作品充满创意的想象性和趣味性,为六、七十年代台湾的童话创作注入自创童话的强心剂。
幻想性理念 林钟隆在创作童话上,无论是题材的选择或是主题的发挥,都是充满着想象力。在《童话的认识和创作》一文中,他曾说:
幻想性理念
童话的趣味,完全不在实感,而是在超现实这一点上,如果实感很强,多半趣味就很低了。因此我想:神奇的想象是童话的生命。
林钟隆在童话的创作上,非常重视想象力的抒写,因为想象力的发挥正是“创作”的源泉。但是,在林钟隆的童话作品当中,他的幻想并不是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的任意创作,他坚持的创作理念,颇有忠于物性(动、植物)的特色。
李丽/鹿霞在《科学童话研究》一书中,以六篇同题科学童话作品进行比较,冯辉岳在《小蝌蚪找妈妈》赏析文章中说:“六篇中,最忠于‘物性’的要算林钟隆了。在自然界里蝌蚪出生后是没有妈妈照顾的。所谓的母爱在于蛙中可能不存在,依林钟隆的想法,以小蝌蚪找妈妈为题材的童话,当然都不合科学性的逻辑,故下笔时首先考虑到这一点,才特别塑造一只不平凡的青蛙当主角……。”冯辉岳认为林钟隆的创作《小蝌蚪找妈妈》是同类型作品中最忠于物性的科学童话作品。虽然他的创作童话作品有忠于物性的创作理念,但是并不影响他作品中的幻想性。林钟隆这篇《小蝌蚪找妈妈》童话,同样被列为台湾地区同类型作品中最活泼而具有文学价值的一篇。
趣味性理念 张彦勋说:“一篇理想的童话,除了要具有一般故事的趣味之外,应该先要有一个健康的题材,以美好的事物或正确的思想和智识为基础,然后配合丰富的想象,透过文学技巧,以描述一个富有教育意味而适于儿童阅读的故事。林钟隆的童话,就是符合了这种条件”。林钟隆自己也说明了对于儿童文学趣味性的看法:
趣味性理念
儿童文学,若儿童不愿接近,接近了,不肯投入,或投入之后,很快厌弃,文学本质再高,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因此不论怎样的内涵,都必须能有吸引儿童的趣味才行,没有趣味的读物,儿童是不会去读的。
趣味性是童话创作的必要条件。但是如何表达趣味性,林钟隆却有自己的理念。他认为创造趣味性并不困难,困难的地方是如何将深奥、深刻的东西借助作品内容与形式技巧的发挥,写出让儿童喜欢亲近、愿意阅读、富有趣味的童话作品,才是最困难的境界。他说:
“要制造有趣固然简单,浮浅的题材,要制造趣味也不难,难是难在有深度、深奥、深刻的东西,要写到使儿童读者读来愉快,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这很不容易的事,正是我们要追求的——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登峰造极之境。”
林钟隆在童话的创作上,认为创作童话中的趣味性是童话中的最高境界。他写的童话作品,绝对不是以“低俗、搞笑”等完全娱乐性为主。他总是运用语言、动作、人物刻画技巧,将趣味性、幻想性融入童话中,写出儿童富有想象趣味、对儿童有帮助的童话作品。
感动的特质 林钟隆曾在亚洲儿童大会上述说他的创作理念:“儿童文学创作若有主义,那绝不是教训主义、快乐主义,应该是感动主义。他说,大大小小的感动中,正可以带给小读者们很多东西。”林钟隆身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在他的创作理念中,就是希望为岛内的儿童建立起感动的桥梁。唯有能感动现代儿童的童话作品,才算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才有文学永恒的生命力。
感动的特质
林钟隆在《这是一个值得做的工作》的文章中提到:
用这爱的眼神,便会发掘许多童话的题材或灵感,也才会产生写童话的必要。而同时,这爱心要注入童话中,使这爱的气息,时时、处处在文学中搏动。
这段话已经很清楚地说明林钟隆许多童话创作的灵感就是得自于观察、关怀儿童的一举一动,以“爱心”熔铸在童话作品中,去感动儿童,打动他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儿童们的共鸣。
台湾儿童文学评论家傅林统在《成功之作蛮牛传奇》一文中,对林钟隆童话中感动的特质给予了中肯的评价:“这篇童话所以能感动人,就是由于作者运用了文学技巧,而摒除了教训的口气,勾引了儿童内心的感动。”勾引了儿童内心的感动,就是以儿童的感情来写的。儿童能理解的情感,才能体会其中的人情味、趣味性的和幻想性。更能从童话中获得启发和反省的机会。林钟隆确实搭起了儿童与童话之间建立起的感动桥梁,以自己优秀的童话作品实践自己的创作理念。他曾说:
现代童话的泥土是现代人的感情。现代人的感情跟古代人的感情不同,由于思想的演变,也发生不同的现象,这种感情表达,观念方式的不同,是处处可以看见的。
在情感的表达上,林钟隆认为创作者必须将情感融入目前的生活中,目前的社会环境价值观、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的变化;亲情、友情、感情的转移,在创作的同时,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这也是林钟隆一再强调的创作理念,现代人写童话,必须写出现代人的真感情,才能感动现代的读者。
创作艺术和心理描写技巧
林钟隆的童话,在作品形式的表达方面,非常注重深入浅出的童话创作技巧。他常以儿童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技巧融入童话中,所以他的作品中,往往借助人物生动活泼的刻画技巧,创造出童话的悬念和情节、勾画出趣味性和幻想性极佳的童话故事。林钟隆在《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一文中提到童话写作的技巧:
如何把深奥的东西,写到不深奥,做到儿童读者能“潜入”书中世界,纵目四顾,深入感受,这是一种必要的努力。这也就是我们前辈所说的:“深入浅出”。让儿童对很难理解、很不容易感受的,能够不感觉难,能够变得很容易,这是儿童文学作者第一个要努力的目标。
林钟隆所谓的“深入浅出”,就是利用语言创作中的形式技巧,将作品的主题和题材表达出来,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透过形式技巧,呈现出浅显易懂的作品,而作品必须是深刻、有深度的。绝不可以就浅显易懂这个条件而忽略了文学的深度。他希望写出让儿童阅读起来愉快的作品;他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动作、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的形式技巧,刻画出深刻的内容和有文学意境的作品,来提升童话创作的境界。
林钟隆在人物刻画技巧当中,最独特的地方是,他以儿童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技巧融入童话中。但是他所塑造的人物却非常生动活泼而且有个性。林钟隆说:“我想,出之于怪诞、离奇以吸引小读者、满足小读者的好奇,实不如用小说的技巧,来扣动儿童的心弦。”
林钟隆以写小说的方式撰写童话,在人物、情节、环境烘托、结构、叙述观点、语言各种形式技巧的创作上显得更生动活泼而扣人心弦。儿童们往往对他故事情节中的幻想性、趣味性、悬疑性,充满好奇心进而引发了阅读的兴趣。只要儿童喜欢看他的作品,他的正确主题,才能够美化儿童的心灵,进而把儿童带入真、善、美的文学境界。培养儿童美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傅林统的《成功之作蛮牛传奇》一文中,提到他这篇童话心理刻画的特点:许多儿童文学作家都认为,孩子们是比较不容易接受“心理描写”的笔法的。可是作者却在这篇童话中,充分运用了“心理描写”,而且获得了相当的成功。这种成功的因素,实在是作者确实掌握了儿童的心理。
林钟隆在《蛮牛传奇》这篇童话中成功的塑造了很有个性的蛮牛这个角色,借助“阿土、元富、明古”这些人物与蛮牛的对话,很成功的加上心理描写,加深人物的刻画,生动活泼的表现每个人的性格。透过故事的情节、行动、结局,将故事带入高潮,也让读者有亲历其境的真实感受。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成就
创作理念及评价
童话观
童话的“教育观”
童话的特质
艺术特点
幻想性理念
趣味性理念
感动的特质
创作艺术和心理描写技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