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二首》是
清代文学家
曹雪芹著作《
红楼梦》中的词作,见于《红楼梦》第三回。这两首词集中地描绘了小说主人公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是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批判。全词所用的主要手法是反语,实现了外贬内褒、正话反说的效果。
世务:指社会上的一套人情世故。
程伟元、
高鹗版本作“庶”,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一般取《红楼梦》甲戌本、庚辰本中的写法。
(5)偏僻、乖张:偏僻,行为不端正而偏激;乖张,性情古怪。这里说
贾宝玉的言行违背社会伦理,不合中庸之道。
这两首词出于《
红楼梦》第三回。小说原文说:“(贾宝玉)一回再来时,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宝玉、
长命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绿撒花绫裤,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的极确。”这两首词托为后人所作,其实是小说作者批
贾宝玉的词。
这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贾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所以说词中句句都是反话。
贾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宣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
贾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他拟的那些匠额和
对联,使包括
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绌。他写的《芙蓉女儿》、《词》等等,表现出了像样的文学家的风范,连
薛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他并不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而是他厌恶
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
贾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
红楼梦对于不同的人群讲是有不同的意义的。可以分为两种或三种。对于喜爱它的人来说,是融入心身的赏析和体会,个中的细微感受都可以被具体化到每个人的情感,对于每个在红楼梦中出现的人物,他们也是有话会对那些人物说的,能有交流的意识的,把红楼梦这部作品在心里真是化了一些,不只是与作者的交流,有时候是直接越过作者和书中人物对话,将自己所能体会到的深度付诸于上,形成了自己心中独有的红楼梦;对于憎恶红楼梦的人群讲,任何言语的流露都是虚无的,那就是僵直的文字,能给的是关于文字的游戏,偏偏又一大群的学者文人围着追究根底,到头来还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就有了另外一种观点,这些都是个人的事,能体会到属于自己的在自己情感中激起的浪花是文学气息的,不能有什么激烈反应的也无所谓,只是说明对于这部作品,没有独特的感受,不说明任何其他的问题。所以,所持的角度不同,赏析后的结论是不同的,我们看到的名片也不一定是观察者所需要的,弄清那些文字组成的作品在显示什么样的信息再判断是否符合,而不是说一些凭空的话来支持或反击,都是无意义的,对于我们现代的知识人来说。匠心独用是一件美好的事,也是限于那些热衷于创作的人说,所以用一颗宽大的心去品读,肯定能有所触动到心扉的深度。赏析是属于自己的一件事情。
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
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
汉族,大约在明代末年被编入满洲籍。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
曾祖父起三代
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历经十年创作了长篇名著《
红楼梦》,死后遗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该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
现实主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