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坡
清代著名文学家
张竹坡(1670年~1698年),名道深,字自德,号竹坡,徐州市(今江苏徐州)人,堂号“皋鹤堂”,清朝著名小说评论家。
张竹坡,6岁能赋小诗;8岁入读私塾,以博闻强记闻名闾里;15岁第一次参加乡试被点额而回,不幸其父同年猝死,家道中落;此后短短几年之间,张竹坡疲于应试,屡试不中;在第四次落榜后,他心灰意冷,北漂京城,一次偶然机会参加长安诗社的活动,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长章绝句,赋成百有余首”,倾倒同社,名声大震,被誉为“竹坡才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26岁的张竹坡怀着抑郁不平的心情,在徐州市家中之皋鹤堂开始了对《金瓶梅》的点评,他以超人的文学才华,饱墨濡毫,闭户半月写下十余万字的评论,题为《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成为中国古典小说批评理论的典范之作,至今无人超越;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张竹坡猝然病故,年仅29岁。
张竹坡一生共有6种著述传世,其一为《乌思记》,其二为《金瓶梅》批语,其三为《幽梦影》评语,其四为诗集《十草》,其五为《治道》,其六为《东游记》,其中以评点《金瓶梅》最为人所知。张竹坡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泄愤”之书,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黑暗面的批判,而且是对于社会道德风尚的批判;他指出,《金瓶梅》不是一篇花娇月媚文字,而是一篇市井文字;他认为《金瓶梅》是一部《史记》,这扭转了俗世将《金瓶梅》视为淫书的观点。张竹坡的小说批评观,展现出清时小说理论的进步思想。
人物生平
张竹坡自幼聪颖好学,以博闻强记闻名遐迩。十五时参加乡试,然而一直仕途不顺。张竹坡同族显赫权贵极多,唯其一支布衣寒门,这促使张竹坡自幼发愤进取,然仕途不顺,屡试不第。康熙帝三十二年(1693年)他第四次应试,在名落孙山之后,便遍游京师,在天下名流荟萃的长安书社,大展诗才,赋得诗词百余首,众称其为才子。
1695年,张竹坡年仅二十六。他以其超人的文学才华在徐州市家中评点《金瓶梅》,写下了十余万余字的评论。后寄居金陵、扬州市等地,贫病交加。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刻《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其友张潮化名“谢颐”作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离苏州市永定河治水工地,以图谋进身之阶,不料于当年九月十五日染疾身亡,年仅二十九。著有《金瓶梅评点》和诗集《十一革》,《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
贡献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主要贡献在于:指出《金瓶梅》是“第一奇书”,而非“淫书”,是愤世之作,揭露官僚豪绅的腐朽堕落,痛斥财与色的罪恶,同情低层人物的苦难,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肯定《金瓶梅》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色,从而确立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张竹坡的评点具有开创性,从而形成了系统的《金瓶梅》小说艺术论。
成就
1695年,张竹坡26岁时,以其超人的文学才华在徐州市家中评点《金瓶梅》,写下了10余万余字的评论,为中原地区古代小说理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遗产。对《金瓶梅》下了“第一奇书非淫书”的评语,这一观点破石惊天,从根本上否定了《金瓶梅》为   淫书的观点,成为后人研究《金瓶梅》的重要依据,确立了《金瓶梅》为我国四大奇书之首的地位,也为我国文艺理论留下了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后寄居金陵、扬州市苏州市等地,贫病交加。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离苏州赴永定河治水工地,以图谋进身之阶,不料于当年九月十五日染疾身亡,年仅29岁。著有《金瓶梅评点》和诗集《十一革》,《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
他同意冯梦龙的“四大奇书”的观点,并称《金瓶梅》为“第一奇书”,开创《金瓶梅》一书108则读法。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刻《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其友张潮(张潮,字山来,号心斋,仲子,歙县人,生于清顺治八年(1650年)。张潮是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官至翰林院孔目。张潮著作等身,著名的作品包括《幽梦影》、《虞初新志》、《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奚囊寸锦》、《心斋诗集》、《饮中八仙令》、《鹿葱花馆诗钞》等。也是清代刻书家,曾刻印《檀几从书》、《昭代从书》(山、水帙、花帙、鸟帙、鱼帙、酒帙、书帙、御帙、数帙)等),化名谢颐为序,序中指出《金瓶梅》作者为王世贞。三年后,竹坡病亡,仅二十九岁。张竹坡在《竹坡闲话》说明评点《金瓶梅》的原因:“《金瓶》我又何以批之也哉?我喜其文之洋洋一百回,而千针万线同出一丝,又千曲万折不露一线,闲窗独坐,读史读诸家文,少暇偶一观之,曰:如此妙文,不为之递出金针,不几辜负作者千秋苦心哉!”并认为:“凡人谓《金瓶》是淫书者,想必伊止知看其淫处也。”在这方面,张竹坡对此书只见优点,不评缺点,他对《金瓶梅》的贡献与其说是阅读毋宁说是一种再创造。
评说论道
整体评论
“此书纯是一部史公文字。”(读法五三)
“《金瓶梅》写奸夫淫妇,贪官恶仆,帮闲娼妓,皆其通身力量,通身解脱,通身智慧,呕心呕血,写出异样妙文也。今只因自己目无双珠,遂悉令世间将此妙文目为淫书,置之高阁,使前人呕心呕血做这妙文乃为俗人所掩,尽付流水,是谓人误《金瓶梅》。”(读法八二)
“《金瓶梅》因西门一分人家,写好几分人家。”(读法八四)
“《金瓶梅》是一部《史记》。然而《史记》有独传,有合传,却是分开做的。《金瓶梅》却是一百回共成一传,故知作《金瓶》者必能作《史记》。”(读法三四)“《金瓶梅》断断是龙门再世。”(读法七七)
评论写作方法
“《金瓶梅》是大手笔,却是极细的心思做出来的。(读法一O四)此书处处以文章夺化工之巧也夫。”(读法一O六)“于一个人心中,讨出一个人的情理,则一个人的传得也。”(读法四三)
“各尽人情,莫不各得天道。即千古算来,天之祸淫福善,颠倒权奸处,确乎如此。读之,似有一人亲曾执笔,在清河县前,西门家里。大大小小,前前后后,碟儿碗儿,一一记之,似真有其事,不敢谓操笔伸纸做出来的。吾固曰:得天道也。”(读法六三)
“用笔不露痕迹”(读法十三)“善用曲笔、逆笔”,“曲得无迹,逆得无觉”,“此所以为妙也。”(读法十三)“草蛇灰线”、“千里伏脉”,“妙绝群书”(读法二六)“善于用犯笔,而不犯也”(读法四五),“曲曲折折,为之出入其起尽。何异入五岳三岛,尽览其胜?我心乐此,不为疲也。”(读法四八)“摹神肖影,追魂取魄”(读法五四)“结穴发脉,关锁照应”(读法六九)
“读《金瓶》,须看其大结体处”,(读法十二)“入笋处”(读法十三)“露破绽处”(读法十四),“内中有一无用之笔墨也哉。”(读法十五)“善于用犯笔而不犯”(读法四五),“起伏层次,贯通气脉,为一线穿下来也。”(读法五二、四五)
评论写作动机
《苦孝说》:“至于生也不幸,其亲为仇所算,则此时此际,以至千百万年,不忍一注目,不敢一存想,一息有知,一息之痛为无已,呜呼痛哉!痛之不已,酿成奇酸……则《金瓶梅》当名之为‘奇酸志’、‘苦孝说’。”“作者不幸,身遭其难”,“欲无言,而吾亲之仇也吾何如以处之?且也为仇于吾天下万世也,吾又何如以公论之?是吾既不能上告天子以申其隐,又不能下告士师以求其平,且不能得急切应手之荆、聂以济乃事,则吾将止于无可如何而已哉!”“怨恨深而不能吐,日酿一日,苍苍高天,茫茫碧海,吾何日而能忘也哉!!眼泪洗面,椎心泣血,即百割此仇,何益于事!”在“吐之不能,吞之不可,搔抓不得,悲号无益”的处境下,“展转以思,惟此不律可以少泄吾愤”,“借此以自泄。”“其志可悲,其心可悯矣。” “《金瓶梅》到底有一种愤懑的气象。”(读法七七)“作者必大不得时势”(第十七回族评)“作者必遭史公之厄而著书”(第二九回旁批)。
评论作者
“传闻之说,大都穿凿,不可深信。”“作者无感慨,亦必不著书,一言尽之也。其所欲说之人,则现在其书内。”(读法三六)
“作《金瓶梅》者,必曾于患难穷愁,人情世故,一一经历过,入世最深,方能为角色摹神也。”(读法五九)
评论人物
吴月娘,“《金瓶》写月娘,人人谓西门氏亏此一人内助,不知作者写月娘之罪,纯以隐笔,而人不知也。” “其夫为盗贼之行,而其妻不涕泣而告之,乃依违其间,视为路人,休戚不相关,而且自以好好先生为贤,全台为心尚可问哉!至其于陈敬济,则作者已大书特书,月娘引贼入室之罪可胜言哉!”“敬济之罪,月娘成之”。(读法二四)“又月娘好佛,内便隐三个姑子,许多阴谋诡计,教唆他烧夜香,吃药安胎,无所不为。则好写佛,又写月娘之隐恶也,不可不知”。(读法二七区
“如耍狮子必抛一球,射箭必立一的,欲写金莲而不写一与之争宠之人,将何以写金莲?故惠莲、瓶儿、如意皆欲写金莲之球之的也。”(六五回评)“技至此无一复加矣。” (八七回评)
“所以将爱姐作结,以愧诸妇;且言爱姐以娼女回头,还堪守节,奈之何身居金屋而不改过悔非,一竟丧廉寡耻,于死路而不返哉?”“作者盖有深意于其间矣。”(读法十一)
参考资料
群言.中国民主同盟.2024-03-14
张竹坡.典藏.2024-03-14
张竹坡.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贡献
成就
评说论道
整体评论
评论写作方法
评论写作动机
评论作者
评论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