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
中国神话传中的神兽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形似狮而有翼的神兽。据传说,它象征着“仁”与“瑞”。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它主食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宝气,因此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要拉肚子。有一天,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结果打到屁股,貅的肛门就被封住了。从此,金银财宝只进不出。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貔貅的习性懒懒地喜欢睡觉,每天最好把他拿起来摸一摸、玩一玩,好像要叫醒他一样,财运就会跟着来。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
神兽
经过考证,原来这类辟邪神兽总称为貔貅,无角叫“符拔”,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其实符拔就是桃拔,应该总称为“辟邪”,细分有三种:
辟邪:有翼的狮虎(有翼的狮统称“辟邪”)
天禄:天鹿(麒麟一类吉祥动物)
桃拔:符拔或扶拔(由羚羊尊化而来的神兽)。
形象
辟邪形象发生重大转变
辟邪形象发生重大转变是在唐朝,形象逐渐向狮子相近,而且开始写实化。
传说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狮而带翼。《急就篇》:“射鬾辟邪除群凶。”唐颜师古注:“射鬾、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小尔雅·广言》:“辟,除也。”可见辟邪之义,是驱走邪秽,被除不祥。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钟纽等物,常用辟邪为饰,《博古图》有辟邪车。南朝陵墓前常有辟邪石雕。据考古界研究“辟邪”即“符拔”。现都统称“辟邪”。
避凶
辟邪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特怖符号,是禁忌的对象,与图腾相对。不同部落形成的背景不同,图腾和禁忌的对象也是不同的。
商周时期,饕餮纹饰在青铜礼器上广泛应用,是一类常见的辟邪。传说是一类猛兽,贪婪狠毒,食人未半而死。商代和西周以此为禁忌,将其图案铸在青铜礼器表面,祭祀时,下面以炭火焚烧、上面以热水蒸煮,使其倍受折磨和煎熬,以示惩戒。
东汉时,人们又常以龟为辟邪,已见有龟形炉灶、龟形水壶等文物现世。传说龟为龙之九子之一,龙生了九个儿子,但没有一个成龙,尤其令人难堪的是,其中一个竟是乌龟,是“龟儿子”。为了表示对“龟儿子”、“王八犊子”的惩治,汉人使其陷于大苦,或做成器物受烘煮,或令其驮碑负重,以示镇压。雷台汉墓中,有八只石龟分别置于两具棺的四角,即是“镇压”的意思,表达了雷台汉墓主人对不肖子孙的忿忿之情,其情形无异于破口大骂。
貔貅
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而这种猛兽分为雌性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为“貅”。但现今流传下来的都没有分为雌雄了。在古时这种瑞兽分一角和两角的,一角的称为“天禄”,两角的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在南方,一般人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至于天禄,则较少有人用以称这种瑞兽,还有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象”。
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中国传统是有“貔貅”的习俗,和龙狮一样,有将这地方的邪气赶走、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
前有挚兽,则载貔貅。——《礼记·曲礼
二、比喻骁勇的部队
《晋书·熊远传》——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
《逸周书·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教熊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司马贞索隐:“此六者食肉目,可以教战。”
徐珂《清类钞·动物·貔貅》:“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多连用以比喻勇猛的战士。
唐张说《王氏神道碑》:“赳赳将军,貅绝群。”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羡威统百万貔貅,坐安边境。”
清毕着《纪事》诗:“乘贼不及防,夜进千貔貅。”
柳亚子《读史》诗之七:“绿林家世拥貔貅,乳臭儿郎据上流。”
另,貔貅在中国古代是对大熊猫的别称。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百解,共四个名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古时候人们也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现今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但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到现今常见到的貔貅多是独角、长尾巴。
古贤认为,命是注定的,但运程可以改变,故中国民间有“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的美好祝愿。
传说中辟邪生性懒散,平日总喜欢睡觉,收藏者每天最好把它拿在手里把玩一番,就为要叫醒它,这样财源就会滚滚而来。所以中国民间有“一摸辟邪运程旺盛,再摸辟邪财源滚滚,三摸辟邪平步青云”的说法。如此看来,辟邪成为人们喜爱的收藏品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汉魏玉辟邪
玉器上的辟邪,今所见最早作品为汉魏至南北朝物,现将此期的典型代表作分述如下:
迄今所知,汉代遗址和墓葬中曾出土三件玉辟邪,其中两件于1966年在陕西省咸阳市西汉渭陵遗址出土,一高2.5厘米,长5.8厘米,圆雕,作昂首前视,张口露齿,头顶中部有独角,颔下有须,尾垂于地,腹两侧有羽翅,表面保留一些原玉璞皮质色,呈挺胸伏卧状。另一件长7厘米,高5.4厘米,形式与前述一器同,亦为圆雕,唯形作直目前视,作捕物前的爬行状。玉辟邪的另一件出土品是1978年在宝鸡市一东汉墓出土,器较高大,计高18.5厘米,长18厘米,形式与前述西汉渭陵遗址出土的两件相似,唯背中有圆筒式插座,脑后有方筒形插座及首和身上阴刻圆圈纹、短平行线纹等略异。此外,除上述三件出土的玉辟邪外,另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亦常见用琥珀蜜蜡和石料制作的辟邪,亦见一些魏晋南北朝陵墓前雕塑辟邪兽作镇墓用。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辟邪,今仍有一批早年出土或传世品,其中较精美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四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和一些散失传世品。上述各器形态与出土三件很接近,唯有的为双角,有的以纹图等形式琢饰在器皿上。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辟邪式水呈尤特别,其上除整器是一双角辟邪且较大外,又于其胸腹间爬行两只小辟邪,后者或即其子。
汉代辟邪
汉代青白玉辟邪,属于清宫旧藏,长13.5厘米,高8.5厘米。
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黄色及色斑。雕一兽伏地,爬行状,兽为扁方头,曲颈。从头形看,似虎,头顶有长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侧有翼,为前后两组羽组成。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许多人们想象中的动物,玉、石器中的这些神异怪兽便是依传说演化而出的。辟邪便是极受人们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现较多的怪兽,其制造往往受多种动物造型的影响。此件辟邪应是以虎为原型加以兽形变化,仅于局部加翼,无鸟身,造型生动,颇具想象力。
不同观点
从目前学术界来看,目前关于辟邪、天禄、麒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至今仍没有分清楚。
六朝研究专家王志高表示,区分天禄、麒麟和辟邪很简单,天禄两个角,麒麟一个角,辟邪没有角。
但目前学术界还有大量其他的说法
比如南京博物院前院长梁白泉曾表示辟邪有一只角,因为前几年在浙江出土的一面汉代铜镜上,该独角兽边上刻着“辟邪”二字。
民国初年的文史专家朱希祖在《六朝陵墓调查报告·天禄辟邪考》中认为独角的为天禄,双角的为辟邪。
朱希祖儿子朱在《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中,认为独角的为麒麟,双角的为貔貅,无角的为辟邪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神兽
形象
传说
避凶
貔貅
汉魏玉辟邪
不同观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