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堂的前身是建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即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前身。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在1905年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隶
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合并成立交通大学。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的历史印迹。
学校改隶
邮传部,校名也随之更改为邮船部高等实业学堂。自始,学校转向工科方向发展。1907年设立了我校第一个工程专科——铁路专科,1908年又增设了全国最早的电机专科,至此,学校已成为高等工科学校。(注:
清代邮传部是清廷主管“路、轮、邮、电”四政的行政结构。)
在
辛亥革命的高潮声中,
唐文治宣布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监督改称校长。此时期学校经费困难,唐文治提出自己减薪一半,师生同心,以维持教学。唐文治还著《人格》一书作为国文教材。此时期
孙中山莅校演讲,全校师生共同致力于兴建
中原地区实业。
学校改隶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并将铁路科改为土木科,电机科改为电气机械科。1918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这是我国设立此科之开端,开创了工管结合的先河,无疑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
叶恭绰任
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时,将交通部所属三所高校(
上海市、
北京市及唐山)统一更名为
交通大学。本校定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董事会,校长亦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叶恭绰当选为校长,张铸为沪校主任,
凌鸿勋和
张廷金为副主任。学校在原有电机科外又增设了机械科。
由于政局变动,叶恭绰出走,本校改为
南洋大学。此后校长多次变换,直到1924年底凌鸿勋再次任校长,学校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期仍设置电机、机械和铁路管理三科,而土木科已调归唐山学校。学校在此期间又新建成体育馆和调养室,并创办了
中原地区高校最早的工业研究所。
北伐胜利,
北洋政府垮台,
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南洋大学。学校改组为第一交通大学,设立校务委员会。并第一次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附中、附小脱离学校,另组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10月,
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
上海市、唐山、
北平市三处的
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即我校)、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校长由铁道部部长
孙科兼任,副校长由
黎照寰兼任。不久,黎又被任命为专职校长。这样就把“部(铁道部)、路(铁路)、校(交大)联成一贯”,形成“部校合作”体系和“建教合作精神”,“校中师生均得安心教读,勤求学业,蔚成良善校风”。
这一时期学校经费充裕,校舍建设和系科建设都得到较快发展,校园面积也扩大到近500亩。期间,我校先后成立了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电机工程学学院和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由此形成了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教学体系。这一时期学校发展迅速,特色明显,成绩显著,影响深远,广大校友称之为
新中国成立前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