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质(1706年-1768年),又作黄文质、黄公舒,是
越南后黎朝末期北河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他出生于南定舒池,1739年与阮选、阮一起在
山南市举兵反抗郑主的统治,以扶黎灭郑为号召,得到众多贫民的响应。1745年,黄公质擒杀山南镇守黄公琦,声势浩大。他与
阮有求结为同盟,攻打神溪与清关县之地,但郑楹派范廷重、
黄五福讨伐,黄公质战败,逃入清化,随后又到
莆田市境内。
1761年,黄公质为官军所败,逃往
兴化市之北的猛天峒。他以猛天峒为据点,攻取了邻近的数个州,骚扰兴化、清化之地。1769年,
郑成功派
山西省统领段阮俶前去征讨,但官军未至,黄公质病死,其子黄公嗣位。
黄公缵为官军所败,率一百余人逃入
清代云南省境内,得到清廷的
庇护。但黄公缵的部将与当地土司发生冲突,因而在1771年,
爱新觉罗·弘历将黄公缵及其部份部众安插于新疆迪化,另一部份安置于
黑龙江省。今日新疆
乌鲁木齐市仍有黄公质的后裔。
黄公质是南定舒池人(一说富川云黄人)。当时,郑主的统治荒淫腐败,再加上天灾连年,导致北河(郑氏控制区)爆发农民战争。永五年(1739年),黄公质与
阮有求、阮选、阮蘧一起举兵于山南(今
红河三角洲地区),他们以扶黎灭郑为号召,得到众多贫民的响应。黄公质等“随在劫掠,出没草泽,不可踪迹,辰(时)谓之草寇”,后黎官军一度拿他们无可奈何,到景兴四年(1743年)阮公出镇山南,随后丁文佳、阮廷桓在东京升龙南面的杜舍大破黄公质。翌年三月,明都王郑楹用宦官黄公琦取代阮公寀镇守山南,景兴六年(1745年)十二月,黄公质擒杀黄公琦,声势复振。他与阮有求结为同盟,成为
后黎朝朝廷的心腹大患,后黎朝廷曾定下擒获黄文质赐三品郡爵的赏格。
郑楹面对黄公质等人旷日持久的起义,打算亲征,被群臣劝阻后派
黄五福、范廷重前去讨伐,局面逐渐获得收拾。到景兴十一年(1750年)五月,官军终于大胜,黄公质逃往
清化省,
阮有求逃往乂安,不久后,黄公质又溯
马江而上,从清化逃到
兴化市地区,占据了
哀牢国(
老挝)的猛天岗(今
越南奠边府,又称芒青),这里战略价值很高,史称“其地水阻山环,粮食丰足,兵勇备具,勇悍习战……且地居沱河马江上游,每遇乱,以兵下诸州,如居高建瓴”。黄公质先占据三万城,后据芒青呈例城即今奠边府,在这里建立割据政权。
占据猛天岗之初,黄公质向后黎朝乞降,“朝廷以大劳甫息,未遑远讨,遣杖忠伯招抚之,赐爵款忠侯”,当地人称黄公质为“郡质”。其后,黄公质集团利用有利的地理形势,控制了猛天岗附近的地区。史载,黄公质“凭险滋漫,处有十州之地”(十州指嵩陵、泉、黄岩、遂阜、
合肥市、昭晋、
海南省、
莱州市、谦州、伦州),控制这一地区将近20年之久。他怀柔这一地区的泰人土著,受到各族人的拥护,同时多次击退前来收复这一地区的老挝
琅勃拉邦王国的军队。
黄公质占领
兴化市上游地区后,经常顺沱江、马江而下,侵扰下游的兴化和清化地区,景兴二十二年(1761年)三月,后黎宦官黎廷珠于兴化击败黄公质部。景兴二十八年(1767年)七月,黄公质与黎维礻密同时出兵,侵扰清化开耶、锦水、琅政、瑞原等地。八月,靖都王
郑成功以阮伯为兴化宣抚使,负责征讨黄公质。十月,黄公质再次骚扰清化,被官军击退。景兴二十九年(1768年)初,黄公质病死,他年仅六岁的儿子黄公缵代领其众,主要军队由部将邓廷嘉率领,内部不稳。
后黎朝决心利用此机会,派段阮俶对猛天岗进行全面围剿。黄公缵被击溃后在部下阮励求等的保护下与其母出奔
云南省,被清朝政府收留并安插于新疆迪化(今
乌鲁木齐市)与
黑龙江省。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仍有黄公质的后裔。
据说黄公质俘虏了男女后都会把
玉蜀黍属放进他们眼中,然后用线缝上,索要赎金千万贯后才放人,被称为“缝眼贼”。到景兴三十年(1769年)正月,段阮俶率军进入芒青城,“众人共索质墓,得贼颗中老卒,引掘剖其棺,戮其尸,人有认是质旧所著战袍者,即收骸骨烧散,人或指其面曰:‘火劫鬼,复能缝人眼否?’”
黄公质被
后黎朝理所当然地视为“草寇”、“逆贼”,被称为“逆质”,
阮朝也继承了这一看法。但
奠边府地区的各族民众都对黄公质十分爱戴,在他死后修筑了供奉他的
庙宇。越共则将黄公质视为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对他高度评价,称他“不仅领导人民继续进行反对封建制度的战斗,而且坚决地打退了外国的侵略和掠夺,保卫了祖国的西部边疆……由于取得了这些出色的成绩,黄公质得到
西北各民族的钦佩和爱戴”。越南政府将黄公质寺庙历史遗迹区列入国家级遗迹名录,对于每年对黄公质的祭祀活动,
奠边省地方政府都予以支持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