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中学位于长乐古城(华城)紫金山南麓,创建于1902年。其前身为师范传习所、官立初等模范小学堂,1911年改办为长乐官立中学堂,后易名长乐县立中学校、五华县立中学校、五华县立第一中学校、五华县立第一中学,1950年定名五华中学,文革期间一度更名“华城中学”,至1980年省政府批准复名为五华中学,迄今逾百年。学校经过几代人艰苦创业,规模由小到大,设施由简陋到完善,设备由落后到先进,逐步发展壮大成为
梅州市一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达8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302平方米。百年纪念楼,由校友古建筑学专家邓其先教授设计,为学校标志性建筑。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达84100平方米,
建筑面积55302平方米。拥有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器械场等运动场地;拥有高标准的朱云开图书馆一座,藏书达12万 余册;拥有
多媒体教学平台、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一大批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生物园、地理园、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场室一应齐全;拥有综合电教楼一栋、实验大楼一栋;拥有公寓式的学生宿舍三栋;拥有教学大楼三栋,实现了每个年级独立教学管理,尤其是百年纪念楼,由校友古建筑学专家邓其先教授设计,巍峨素雅,极富文化气息,为学校标志性建筑。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基本合理,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师资力量
五华中学2001年晋级为
梅州市一级学校,办成
高中,2014年恢复初中部,现有教学班90个,在校生近5000人,教职员工333人,其中专任教师253人(高级教师占23%、一级教师占51%)。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精良,既有荣获“全国优秀教师” 、“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校长”称号的佼佼者,也有荣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称号的教坛精英,更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行家里手、学科带头人。学校以他们为骨干代表构成一个令社会瞩目的教师群体,他们务实创新的工作使学校赢得了“教育观念新、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教育成就显著”的良好社会赞誉。
教学成果
近年来,学校坚持
科学发展观,在巩固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质量,认真落实我县“大力发展
高中教育,创办优质高中”的部署,2001年晋级为
梅州市一级学校,并转制为高级中学。办学规模得到飞跃发展。在校生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3441人增加到目前的4703人,由2005年的45个教学班发展到目前的84个教学班,教职员工也由2005年的252人增加到现在的329人。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精良,有高级职称教师37人,中级职称教师13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5%,学校既有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校长”称号的佼佼者,也有荣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称号的教坛精英,更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行家里手,市、县学科带头人。
三年来,有15篇教育教学论文获省级奖励,26篇获市奖励。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06年高考3A上线466人,本科上线255人;2007年高考省3A上线596人,本科上线318人。2008年高考省3A上线735人,二本上线387人,包揽县总分前四名!2009年高考再创新高,省3A上线859人,本科365人,2人的单科成绩得满分。连续五年多项统计数据居全县第2,在
梅州市面上高(完)中排名第1。被誉为“梅州市面上高(完)中的一面旗帜”。学校还荣获了“高考优胜奖” 、“先进党支部” 、“先进学校” 、“
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 、“
五华县美丽校园”等称号。
学校沿革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欧化东来,
长乐区知县赵子倡议募筹建校,校址设在华城紫金山,委张重瀛、陈元煜、吉逢孙为正副总办,由吉梓庵督建完成(旧称“正校”,后称“团结楼”,即现“校友综合大楼”原址)。之后。再行劝募建筑,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完成上下相连五栋校舍。同年,在
学宫开办第一期师范传习所,知县王子沂自兼监督,第二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移设新校,以吉逢孙任监督,并设劝学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师范停办,创办长乐官立模范小学堂。后又设师范班一期,自治研究班一期,体育练习班一期。
宣统三年(1911)辛亥,知县于祖谦请准改办中学,初名长乐官立中学堂,学制5年。吉逢孙首任校长,原有劝学所及小学俱移设他处,校舍全归中学使用。民国二年(1913)改称
长乐区立中学校。三年(1914),
长乐县更名为
五华县,学校随县名易名为五华县立中学校。七年(1918),学制改为4年。十二年(1923)秋,实行新学制,中学分为初、高两级,均三年毕业。十四年(1925),周恩来率领东征军进抵华城,亲自指导学生成立“新学生社”。十七年(1928),增办
高中师范班,并在
学宫内附设小学部。十八年(1929),校名易为五华县第一中学校。二十四年(1935)秋,普师班毕业后,改招
普通高中班,为县内第一所
完全中学,高初中每年分春、秋季招收新生。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
日寇飞机频炸县城,学校迁到转水练溪,靠租借民房、神庙上课。二十九年(1940)秋,高中迁至华城五口塘,初中迁回校本部。三十年(1941)秋,高中部搬回原校上校。三十一年(1942)秋,增设简易师范(毕业二期),高初中学生增至1200余人。此时,
兴宁市、
紫金县、
龙川县、
河源市、和平等县有七八十名学生负前来就读。三十五年(1946),奉令将“校”字除去,改为“
五华县立第一中学”。
1949年5月26日,
华城镇华城解放。五华县人民政府委派李抟任校长。1950年,学校易名“五华中学”。1952年下期,乐贤中学归并入华中为华西分教处,同期起改为每年秋季招生,实行减免学费和发放
助学金。1954年,县治迁到水寨后,原县府房舍全部拨给学校使用。1956年,华西分校独立。1961年下期,皇中、潭中、长中三校高中部并入华中。1972年校名改为“华城中学”,华西中学复并入华中,设立分校,1979年下期新桥中学高中部并入华中。1980年上期,华西分校再度独立。同年7月3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恢复五华中学校名。11月26日,举行盛大的庆祝会。同时决定,此后以“11月26日”为“校庆”纪念日。1983年11月2日。成立“五华中学校友会”。之后,
广州市、北京、深港、
汕头市等地相继成立校友会。1998年下期起,初中部停止招收新生,增加
高中招生数。2001年上期,初中部最后一届毕业。1998年评为县一级学校。至2006年,高中三个级各50多个班,共有学生3000多人,全校教职员工250多人,学校总面积396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2835平方米。
德育方面
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完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以拓宽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丰富教育手段、重视育人环境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从抓好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入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形成“机构网络健全、内容丰富、方法科学、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特色。三年来,五华中学“三风”端良,无重大事故发生,无吸毒现象,师生违法
犯罪率为零,后进生转化率85%,年巩率98%,德育优良率92%,三好率25%。先后评为县文明学校、县优秀安全文明小区、县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评为“先进学校”,2006年评为首批“
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单位。
教学方面
以扎实的常规教学打基础,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分类推进、基础加特长的
素质教育为目标,重视培养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围绕新课程标准,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优化教法、学法,科科改革,人人参与,各法并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年来,有13篇教育教学论文获省级奖励,10篇获市级奖励。黄如新老师荣获“广东省特级教师”称号,涌现出一批县级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形势喜人,令人瞩目。2004年至2006年高考成绩,一年上一个台阶,屡攀新高。2004年高考省3A上线316人,本科上线168人;2005年高考省3A上线386人,居全县第2,本科上线197人;2006年高考省3A上线466人,本科上线255人,各项数据统计均居全县第2;2007年高考省3A以上入围人数达596人,本科入围318人,在梅州市面上高(完)中排名第1,为唯一完成县委、县政府高考最高管理目标的大型
高中。
五华中学“低进高出”的教学管理目标,得到上级
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人士的普遍肯定和赞扬,被市教育行政部门誉为“
梅州市面上高(完)中的一面旗帜”。
目前,五华中学老校焕发青春,已成为一所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设施设备基本齐全、领导班子团结进取、教师队伍优良、办学效益显著、社会评价频高的大型高级中学,全体教职员工在孔宪忠校长的带领下,正努力耕耘,向着新的高峰勇敢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