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城镇旧称长乐镇,是
广东省梅州市
五华县下辖镇。华城镇地处五华县北部,全镇辖34个村、3个居委会,现有人口13.5万人(2021年),总面积247.5平方公里,林地24万亩。205国道、228
省道、239省道、广梅汕铁路、梅河高速公路,以及即将动工建设的
梅龙铁路在境内穿过。距
兴宁市城区16公里,五华县城27公里,龙川县城42公里,是五华、兴宁、龙川三县辐射的全国重点镇之一,广东省中心镇之一。
华城镇是梅州在
清代唯一一位武状元
李威光的故乡,境内有狮雄山秦汉遗址、狮雄山塔、
长乐学宫、
城隍庙、老君祠等一大批历史文物,是历史最为悠久、底蕴最为深厚的千年文化古城。
截止2021年,华城镇有工业企业42个,规模以上2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0个。
历史沿革
华城镇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竹马之乡、围龙屋之乡。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据《
龙川县志》、《兴宁县志》、《五华县志》等文献记载长乐镇(华城镇)曾是古四县一州府(古龙川、古兴宁、古齐昌和古长乐(今五华)、循州府)的州、县城所在地。据裴渊《
广州记》:本
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龙川县名由此而得,隶属龙川。龙川得名缘由,一曰博罗之东乡(古龙川)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一曰龙潭自山分注于川,故名龙川。其时龙川县地辽阔,包括今之粤东大部分地区。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
南越国,置龙川县,
赵佗为令,属
南海郡龙川县。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古龙川为南越国辖地,隶属龙川县。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高祖派遣汉使
陆贾奉旨封赵佗为南越王,
赵佗归汉,保留封地,属南越国
龙川县辖地,南越王赵佗曾筑行宫“长乐台”于此。
刘彻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汉平南越之战,设置交趾部,属南海郡龙川县。
刘协建安八年(203年),改
交州为交州,属南海郡龙川县。
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改交州为荆州,属
南海郡龙川县。
吴黄武元年(222年),废荆州,复交州,属南海郡龙川县。
黄武五年(226年),吴分南海郡置广州,不久又并为交州,属南海郡龙川县。
永安七年(264年),废交州置广州,仍属南海郡
龙川县。
晋朝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析置东官(东莞)郡,龙川析置兴宁县,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
五华县(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隶属
东官郡,兴宁县治设于雷公墩(五华县华城镇),至此隶属南海郡兴宁县。
永和三年(347年),分古龙川县地置雷乡县,隶属
南海郡兴宁县。
废帝大和元年(366年),龙川析置雷乡县,均属南海郡,隶属南海郡兴宁县。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古兴宁析今兴宁地置
齐昌县(府),县治设于(今兴宁县)县城北5里处洪塘坪(今枫林坪),辖境多次变迁。
梁天监年间(约503年),撤销齐昌、雷乡两县,并入兴宁县,县治由雷公墩(
五华县华城镇)徙至今
龙川县佗城,辖境多次变迁。
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裁撤龙川县建置,置
龙川郡,郡治设于
归善县(今
惠州市东北),隶属龙川郡兴宁县。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在原齐昌地复置齐昌县,县治仍设于(兴宁)洪塘坪(枫林坪)。
贞观元年(627年),废
齐昌县,置宁昌驿,隶属兴宁。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复置雷乡县。兴宁保留
晋朝所划辖境,县治由佗城迁回长乐镇(
五华县华城镇)雷公墩。
乾元元年(753年),复名循州,属循州兴宁,州府县治长乐镇(五华县华城镇)雷公墩。
五代十国时期
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废雷乡县,恢复
龙川县建置。循州府治移至龙川,隶属循州兴宁。同年,南汉王刘岩于原齐昌县址置齐昌府,兼辖兴宁,府治设于(兴宁)洪塘坪(枫林坪)。兴宁县治由长乐镇(五华县华城镇)雷公墩徙至龙川境丫下圩附近。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南汉王刘岩降宋。废齐昌府为宁昌驿,隶属兴宁县。
至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称长乐镇(华城镇古称)。
天禧三年(1019年),兴宁县治由丫下圩迁回长乐镇(
五华县华城镇)雷公墩。
宋
熙宁四年(1071年)划出兴宁县兴宁江(今
五华河)及
琴江(今琴江)流域地,设置长乐县(五华县古称),有户二千,设县治于长乐镇(华城镇)。以原
齐昌县地为兴宁县,有户四千,兴宁治所设于(兴宁县)洪塘坪(枫林坪)。
兴宁市、长乐同隶属于
龙川郡。
赵构绍兴十九年(1149年)迁至七都九龙岗,至此长乐镇(华城镇)隶属循州长乐(五华)县。
元朝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复县治于长乐镇(华城镇)。
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循州并入惠州,是惠州府七县之一。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筑城墙。
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福建省和
湖北省的
长乐县同名,遂改称五华县,以境内五华山取名,属潮循道,道治在潮安县,同年长乐镇改为华城镇。
民国25年(1936年)属
广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辖今兴宁、
梅县区、
龙川县、
大埔县、
蕉岭县、和平、
平远县、
连平县、
五华县等9个县区;因行政驻所兴宁县为原循州旧地,故而通称循州地区。
民国38年(1949年)初改为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公元1949年5月17日,五华县解放后,华城仍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兴梅专区。
1954年县政府从华城被强行迁往水寨镇,华城镇始纯为区建制所在地,改为其辖区,改名为五华县第三区。
1955年改名华城区,分为三个大乡:西林、董源、华城。
1958年上半年三乡合并为华城乡,11月和新桥乡一齐合并,成立华城人民公社。
1965年6月华城镇属梅县地区。
1972年新桥从华城划出单独设公社。
1978年华城再分为华城、兴林、河子口三个公社。
1988年1月地改市,
五华县隶属
梅州市,华城镇隶属五华县。
1983年将兴林、河子口、华城三个公社合并,再复合华城区公所。
1986年11月又改设镇。
1995年华城镇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五华县经济开发试验区。
2003年11月,再并入原新桥镇,组成新的华城镇。辖3个社区、3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华城城东。
2006年广东五华经济开发区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第8号公告予以保留,核定面积为5平方公里。
2013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原省外经贸厅等四部门以粤外经贸开字〔2013〕1号文批复同意广东五华开发区进行区位调整被迁往水寨镇。
至此,华城镇从公元1954年上溯,至
秦始皇时代,均为古四县一州府(古
龙川县、古兴宁、古齐昌和古长乐(今
五华县)、循州府)的州、县城所在地。史籍源远流长,考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县、到现在已有两千三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历来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华城镇原属五华县城、原五华经济开发区所在地。华城镇位于
广东省梅州市西部,五华县北部,即五华、
兴宁市、龙川三县毗邻处,是五华、兴宁、龙川三县辐射的宜居卫星城。
华城镇地处
中原地区南部、广东省东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缘,梅州西部,是东江、新桥水、五华河、潭下河、乌陂河汇合处,东连兴宁市,西邻五华县岐岭镇,北靠
龙川县,南接五华转水镇、潭下镇
华城镇位于东经115度35分至115度39分,北纬23度57分至24度9分。镇中心位于北纬24度04分45秒,东经115度37分33秒。
气候特征
华城镇属亚热带季风区,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华城镇四周环山,地形属山地盆地,气候属中低纬度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达28.7℃。最冷月为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3~12℃。平均相对湿度78%,镇区年降雨量约为1700毫米。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7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月、11月、和3月气温适中,12至2月为阴凉的冬季。春暖较早,夏秋湿热多雨,冬寒较迟,气候宜人,利于植物生长,四季皆宜耕作。
地形地貌
华城镇四周环山,地形属山地盆地,东北部、西南部、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区,中部为沿江丘陵盆地。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华城镇栽培作物具有
热带向
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
广东省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1科、82属、174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其中荔枝有55个主要品种),主产稻谷、
番薯,盛产荔枝、
阳桃、西瓜、
龙眼、
绞股蓝、毛冬青、竹、木等生物资源,其中小教堂细核荔枝,久负盛名,。蔬菜以优质、多品种著称,有15类127种37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鲜切花类(鲜切花、鲜切叶、鲜切枝)、盆栽植物类(盆栽类、盆景、花坛植物)、观赏苗木、食用与药用花卉、工业及其它用途花卉、草坪、种苗等七大类。传统品种和近年引进、开发利用的新品种3000多个。
矿产资源
华城镇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7种,矿产地多处,其中大、中型矿床2处。主要矿产有
钼矿、
钨矿、
稀土矿、
瓷石矿、建筑用
花岗石、水泥用
大理石、陶瓷土、钾、
钠长石、盐矿、
芒硝、
霞石正长岩、
萤石、大理岩、矿泉水和热矿水等稀土矿藏,同时拥有地热矿等潜在绿色开发项目资源。辖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品位不稳定。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4月,华城镇人口数为13.5万人。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
华城镇辖区面积247.48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和3个居民委员会。全镇总户数3.5万多户16.8万多人,,其中城镇人口8万多人,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镇政府驻华城镇城东水华大道旁。【邮编】514471。【2011年代码及城乡分类】441424130:~001121东区社区、~002121西区社区、~003122新桥社区、~200122董源村、~201220河子口村、~202220河亨村、~203220铁炉村、~204220葵富村、~205220红星村、~206220满堂村、~207220高华村、~208220南方村、~209220黄金村、~210220黄埔村、~211220湖田村、~212220西林村、~213220兴一村、~214220兴中村、~215220新兴村、~216220高竹村、~217220万子村、~218122观源村、~219122塔岗村、~220122城东村、~221220齐乐村、~222122维新村、~223122维西村、~224122城镇村、~225220新一村、~226220新二村、~227220新建村、~228220新四村、~229220新五村、~230220华安村、~231220民主村、~232220洋田村、~233220新亨村。
经济
华城是
梅州市的西大门,是
五华县、
兴宁市、龙川三县辐射的新型城镇化卫星城,五华重点发展的宜居城镇,华城镇是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是
广东省273个中心镇之一,是五华县人口数量大、经济实力强、文化底蕴深、工农商并举、区位优越的镇。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100亿元,镇级财政收入1亿元,农村人均收入10000元,国地税收入达5000万元。
2021年,华城镇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9126万元,其中工商税收11450万元,同比增加1074万元,增长10.3%。
工业
华城镇城西工业园,规划面积5000亩,有20家企业落户,年产值过百亿元。华城镇坚持走以地招商、以地换基础设施的路子,采取多种渠道共筹集资金100多亿元投入经济建设,中心城区,金河商住区,高塘商贸区等五个小区得到全面开发,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新城区3.8平方公里,有32个工业项目基本建成投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兴(城)华(城)合作示范区沿205国道规划,目前该区内有110KV变电站一所,3万千瓦垃圾发电厂1间,落户企业有兴宁市雄鸡油漆化工有限公司,兴宁乐仙石粉厂等,投资额1.35亿元。华城高坑工业园位于华城镇规划区内北部,省道水华大道旁,东连205国道,距离梅河高速公路出口500米,总规划面积5000亩,主要设电力器材、建材等项目。已有投资约5000万元,占地约200亩的环兴电力器材厂,工业园规模不断扩充。201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10多亿元,工、农、商各占1/3,工商税收5000万元,镇级财政收入500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近50亿元,农村人均收入8000元。农副产品生产的主要基地有
绞股蓝种植、果蔗种植、
油茶种植和腐竹加工基地,并形成了“种豆——腐竹加工——养猪”的特色生产模式和订单农业。有较大规模企业有环兴电力器材厂、陶瓷原料厂、玻化厂、电脑厂等企业10多家。诚招社会各界人士洽谈投资,以发展劳动密集与资源密集工业、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省级中心镇。
城区定位
是
五华县人口数量大、经济实力强、文化底蕴深、工农商并举、区位优越的镇。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00亿元,镇级财政收入1亿元,农村人均收入20000元,国地两税收入达8000万元。现有较大规模企业有环兴电力器材厂、广东冠华传导科技有限公司、恒兴矿业、陶瓷原料厂、玻化厂、电脑厂等企业40多家。房地产业综合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而稳定地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来源充足,市场化程度较高。华城镇建设成
五华县北部商贸、物流、宜居城中心,以发展劳动密集与资源密集工农业、文化休闲旅游业为主导的
全国重点镇和
广东省中心镇。
文化
华城镇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中国足球之乡、竹马之乡、中国围龙屋之乡,华城镇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长乐
学宫、雄狮山秦汉遗址、明代狮雄古塔。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屋背岭遗址与龙颈坑窑址、长岭岌古文化遗存、华城大革命烈士墓、
城隍庙、天妃庙、武状元
李威光故居、圆寺、福寿庵、钟家祠、李家词、老君祠、明朝城址等众多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是梅州市人口数量大、经济实力强、文化底蕴深、工农商并举、区位优越的镇。
居民来源
华城镇为
五华县老县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敦厚耿直,地理位置优越,许多人都乐于迁入定居。全镇姓氏有:张、钟、李、陈、黄、曾、古、邹、吴、赖、杨、周、曹、罗、詹、林、洪、卓、马、丘、朱、甘、叶、孔、吉、王、郭、熊、邓、何、官、赵、戴、范、卢、纪、杜、奕、高、温、廖、饶、巫、刘、田、余、汤、江、傅、魏、颜、严、孟、胡、许、潘、康、等50多姓。其中张、钟、李、陈人口较多,为当地旺族。
张姓约2万人,主要分住于湖田、南方、黄金、新兴、铁炉、塔岗、齐乐、维新、高华、葵富、城东、满堂、河子口、董源、维西、西林、高竹、城镇18个村,其他村也有少部分;
李姓约1万多人,分住在新兴、观源、兴一、塔岗、湖田、齐乐、高竹、维新、高华、葵富、城东、黄埔、董源、维西、万子、红星、城镇17个村;陈姓一万多人,分住在新兴、塔岗、齐乐、维新、高华、城东、河子口、河亨、维西、兴中、万子、红星、城镇12个村。
华城各姓祖源,除河子口
纪姓城镇
杜姓来自潮汕福佬民系外,其余各姓皆来自福建客家民系。其中
张姓来自福建上杭,皆为上杭开基祖
张化孙的后裔。钟来自福建汀州,皆为提龄(壁公)和瑞龄(堂公)后裔。
李姓来自福建上杭,先迁
梅县区后来
五华县,皆为李敏后裔。陈姓来自上杭,先到
江西省,后迁
兴宁市再来五华,为
陈贽和陈南泉后裔.
华城民俗
习俗
华城民俗活动丰富,有着众多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歌醮会、传统竹马舞、中秋赛灯、“三月三”庙会、老子庙会等,有完整的一套礼仪制度。特别是新桥竹马舞,是粤东客家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每个村甚至各姓氏宗族都办有竹马班,曾数次获市、县奖。2000年,经省文化厅批准,新桥被授予“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竹马之乡”称号。
解放前,华城的正当婚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童养媳婚姻,一种是“大行嫁”婚姻,而又以前者居多。解放后主要有“大行嫁”和自由恋爱两种,而又以“大行嫁”居多。大行嫁不仅耗资巨大,而且礼节繁,大体环节是:卜合、会见、踏家、定聘、报期、迎娶、探婿、回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华城的婚嫁提倡“简、俭、重实际”,越来越多的人提倡旅行结婚。华城的丧葬较为繁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雇请地理先生卜定治丧的日期和时辰,根据死者生前具体情况,确定埋葬方式的处理,二是雇请家礼先生,具体处理整套治丧礼仪。三是雇请和尚或僧人在整个治丧期间为死者超度,。四是将死人棺木装殓,抬到山上埋葬,最后造坟纪念。整个过程耗资巨大。现在提倡火化,大大简化了过程,节约了费用。
古老的华城,有欢度新春佳节的民俗外,还有它独有的习俗:
上巳节:自
清明节以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相传是天妃娘娘生日,俗称三月三。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自然科学不发达,相传天妃是通海之女神,有呼风唤雨之术,农民为求丰收,故华城镇在“三月三”,抬着天妃娘娘,在旗鼓、巡牌、高灯、竹彩和“金童玉女”、“仙女散花”、“天姑乘鹤”多姿多彩的古士衬陪下出巡,那天,全城采花街,装扮一新。街道悬挂布幕,结彩张灯,店里店外,街头巷角,灯红花烂。各街各巷敲锣打鼓迎接。入夜,在天妃庙前戏棚聘请戏班演戏,吸引着四乡群众拥入城镇。这一天,华城镇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热闹非常。家家户户办起节日盛餐,迎接亲朋,故有“
上巳节,穿白衫,有钱无钱街上尖(串)”之说。
• 山歌醮会
山歌醮会:离华城约五里有一座狮雄塔,有山有水,风景优美。明清时代每逢
中元节前后,从农历七月十一日至十六日,在狮雄山塔举办醮会。民国期间改为五年一醮。醮会期间除在祖先宫殿设坛祭祖外,大摆山歌擂台,各地优秀歌手纷纷登上塔顶作为台主,跟四方歌手们大赛客家山歌。届时,不但本县各乡群众踊跃赴会,就连龙川、
紫金县、
兴宁市等县群众也纷纷赶来参加。一连六天六夜,数万群众汇聚在狮雄山上,人潮滚滚,歌声不断。解放后,随着山歌普及,到处可听到山歌演唱,山歌醮会而销声匿迹。
中秋赛灯:华城镇居民在中秋之夜,以
月饼赏月外,还分别在南门城墙和乌陂河堤,赛考烤灯。是时,各以罐碟或竹筒上油,以透明的红、黄、青、蓝色纸罩住,摆出五光十色的灯火阵。在锣鼓喧天、海螺嘟嘟助兴下,开展灯火比赛,相互用灯火摆字或对联。如一方摆出“南国称雄”,另一方则摆出“天下无敌”;一方摆出“南风拂动,天雀敛羽”,另方则摆出“天雷震撼,南燕惊飞”。几个回合,然后放鞭炮,直到天亮,欢乐而散。
•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
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 华城庙会、醮会
是当地建国前的一种民俗。建国后,神庙基本拆除,神像也全部毁灭,庙会,醮会都不再举行。因此,45岁以下的人们,已不知庙会、醮会为何物。即使是60或70岁的老人,虽然看过,但也非个个亲自主持过庙会、醮会,因此不可能完整地记忆其中的每一个细节。由于这个镇是古老的城镇,且长期为县城所在地,因此宫、殿、庙、庵、祠一类建筑特多,据民国时期吉竹楼主编的《五华县志》记载,以及世居华城附近70岁以上的陈中坚、熊亚元、廖亚振、周利、张周善、张锡环、张嘉德等10多位老先生回忆,城内外的宫、殿、庙、庵共有47处之多。可列名的有学宫、
城隍庙、乡贤祠、忠孝祠、节孝祠、德政祠、二公祠、崇义祠、万寿宫、福寿庵、东岳庙、玉皇殿(清虚观)、财神庙、观音堂、
大雄宝殿、南华别洞、先师庙、
地藏庵、真武殿、关帝庙、晏公庙、天妃庙(天后宫)、华光庙、五显宫、奎文阁、禅定寺、西云寺、金定寺等。另有张、李、钟、曾等各姓
聂氏宗祠(祠堂)10多座。此外,城乡有各自敬奉的公王、伯公、土地、社官坛、庙,还有各姓敬奉的本家神明,如
张姓的张公庙,
李姓的老君祠,
锺姓的万公祠等等。神庙众多,神明林立,构成华城"抬头三尺有神明"的宗教景观。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古城县令必亲自带领在职官员以及文人学士,集中于
学宫,祭奠先圣(
孔子)、先贤(
颜回、
孟子),视为重知识、尊礼仪之范举。每年
春秋二祭期间,各姓氏族长必按规定时间,组织本族人员祭祀祠堂,以示不忘祖典,敬奉祖宗。还有各种庙会、醮会连绵不断,几乎复覆盖镇。盛况异常、具有代表性的有"
三月三庙会"天妃庙会、敬奉历史贤能的四月十八先师庙会、两庙联合举行的五月
城隍与关帝庙会、一年举行三次庙会和从不举行庙会的两个观音庙、城外具有代表性的张、李、
锺姓庙会;除此,乡村庙会的其他内容,诸如请吹鼓手吹打,请戏班做戏,请道士上表、抽签选首事等等,均与城内庙会无别。
以上节日,在解放前尤为隆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淡忘,现在只为普通节日纪念。
特产美食
新桥腐竹是精选优质大豆、山泉水,由传统手工工艺精制而成,味道鲜美,含各种
维生素和矿物质及丰富
蛋白质、氨基酸、果糖等,是美容和鲜嫩肌肤、延年益寿的绿色食品。
“新桥腐竹”历史悠久,产于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新桥镇、地理位置极佳,山清水秀。腐竹质纯、无杂、味鲜、久煮不烂。新桥腐竹以黄豆为原料,传纯天然质,不掺杂,不放添加剂,保证质量,讲究信誉。目前在不少地区取得免检。五华县新桥运佳腐竹厂产品,销往
珠海市、
河源市、
揭阳市、
广州市、深圳、
东莞市等,年产100多吨。华县新桥运佳腐竹厂,是拥有自主出口权的产品,生产的腐竹原汁原味,真空包装,装箱外运,很受欢迎,年产50多吨,供不应求。除腐竹专业市场收购腐竹外,还有几十个商铺收购腐竹销往各地。
新桥腐竹成了华城镇一大经济支柱。
客家酿豆腐走向各地的四菜之一,只是外边的豆腐,实在太差劲。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黄色,把猪肉鱼肉做成的馅“酿”入其中,放进葱花,
香油,盛在鸡汤瓦煲内焖着,直到香气四溢。想来到了
梅州市的客家人,一时无麦可包饺子,才创出如此美味。据说梅州客家酿豆腐,是由五华长乐镇(现华城镇)的一对兄妹首创,故客家酿豆腐原名也叫做“长乐酿豆腐”。用山泉水做的,那才是掉在灰里“拍不得、吹不得”的“高尚”豆腐,配上头刀肉馅,细火慢煎。在现代,
酿豆腐为华城人过年必备的菜肴,根据华城人的习惯,豆腐取“付唔园”(即怎么都给不完之意)。
• 华城客家腐卷
客家腐卷这道菜在梅州地区是一道很重要的菜式,不论过年、办喜事,都要做这道菜,可以自己家吃,也可以送给亲朋好友.寓意是过年做了这腐卷,办喜事上了这道菜,不论运气、财富都越富越多。而在华城过年做付卷也是不可少的,并不是单纯取意,而是这道菜手工虽繁,可真的是很好吃,既取意又好吃,也就不畏繁了
• 华城鸡炒酒
不是每个人都能把酒炒好,从选酒取鸡到挑姜都很有学问。恰巧能遇到一位好师傅,他炒的酒肯定是酒气鸡味姜香,喝起来,以碗论。它有三个特点补身子、特别香、特别顺口。鸡炒酒经常被华城人用作产妇坐月子之用;另当有家添男丁的时候,该家就将鸡炒酒炒上一大锅,发于全村每家一碗。
是
葫芦科多年生草南
藤本植物,是国家重点开发的名贵中草药材之一、也是
梅州市特产之一。
客家传统特产,俗称熟米,客家
闽南地区粤祖先南迁时为了防止沿海水土不服而用传统工艺、经过六道深加工精制而成。相传是菩萨所赐良方,故称“菩米”,具有温性滋补、益脾暖胃、润肠祛湿,减肥保健、降血糖等天然无污染的特点,是家庭、酒家膳食之上等食粮。
乌肚山咸菜,华城人的特色菜。
• 华城田艾
这是一种生长在田埂的艾捣烂和上
粘米粉做成的小吃。田艾的味道甘中带着特别的芳香,入口细嚼,喉间鼻里尽得享受。长在沙堤上的田艾,叶梗肥大,用这种艾的做田艾粄,特别香。
• 华城小教塘荔枝
华城小教塘荔枝素以细核、肉厚、汁多而闻名遐迩,畅销
汕头市、
梅州市、
潮州市、老隆、南洋等地。
每当入夏,盛产
英山红的小教塘,呈现着“满园树婆娑,红果枝头挂,彩霞相辉映,古镇美如画”的醉人景色,故有华城荔枝湾之称。
华城小教塘细核荔枝,已有300年历史。据孔家“族谱”记载:华城小教塘的荔枝是在
康熙三十年(1494年)孔元在
陕西省扶封县任知县时,他对荔枝素有喜爱。在一次省亲时,带着10多株荔枝回家乡培植。此种荔枝一般在
清明节前后两天开花,夏至后10天至
小暑结果成熟,收获偏迟,并有细核、肉厚、汁多的特点。
由于荔枝果核极小,无法繁殖,后来采用圈枝育苗。由于嫁接技术不当,华城荔枝一直发展缓慢。建国后,华城细核
英山红,引起了我省专家的注意,进行了研究,定为良种,载入了《广东荔枝志》。华城细核荔枝与增城著名良种”挂绿同类,是宜繁殖推广的品种。《五华县志》载有:“县城(华城)荔枝,核小味美”的记述。
1964年华城镇为发展地方特产,曾推广种植荔枝。广东农科院、华南农学院的专家专程到华城考察,认为:发展华城细核荔枝大有可为。经鉴定:华城荔枝果核极小,果肉较厚,可食部分占全果重的79%,且肉质脆而软滑,多汁而吃时不下滴,浓甜爽口,营养丰富,含可溶性固形物达21%,每百毫克果汁含
维生素c:42毫克,是广东特产。现
五华县政府已列为《农业商品生产基地规划方案》的主要项目之一。
华城小教塘荔枝,处在城镇村东门村小组,现还有几十株成片的300多年树龄的古老荔枝树,欢迎各届人士前来参观。
文物古迹
广东省首批
大遗址之一——五华县狮雄山长乐台秦汉时期南越王城址
狮雄山位于五华县华城镇东南约2千米处,狮雄山遗址发现于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1984~199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4次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和发掘工作,并初步将其定为
南越国时期的宫殿建筑遗址。2011年1月~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狮雄山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调查、勘探和试掘。调查和试掘,揭露面积500平方米,钻探面积50000平方米,对
五华县河中游两岸10千米以内的山岗、河道、农田、沙厂等进行地表踏查,发现
东周、
秦汉、唐宋、明清等4个时期的文化和自然遗存,发现秦汉时期的城址,一批秦汉晚期的陶器和一批封泥文字,一共18枚,分别为定揭之丞和定揭之印。2012年3月24日,中国南方区域考古
高峰论坛暨五华狮雄山秦汉遗址研讨会在狮雄山秦汉建筑遗址举行,来自
湖南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云南省、
贵州省、
四川省、
重庆市、
广东省等10省(区、市)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察狮雄山秦汉建筑遗址后,进行探讨。五华狮雄山秦汉遗址被专家确定为广东省首批
大遗址之一。
五华县狮雄山秦汉遗址考古公园,是广东省内现有的8个大遗址中首个进行论证筹建的。狮雄山秦汉遗址的历史地位、保护现状和市场需求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察,狮雄山秦汉遗址适宜通过建设遗址考古公园进行适度开发。根据狮雄山秦汉遗址现状,狮雄山秦汉遗址考古公园保护区调整为三个层次,划分为衙署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总面积约80.32万平方米。
狮雄山遗址现存的各时期文化堆积中,秦汉遗存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最多,保存最完整。第五次调查和试掘主要发现
秦汉的城址;一批秦汉晚期的陶器;和一批封泥文字,一共50多枚。封泥文字都不是完整的,主要分定楬之丞”和“定楬之印”,都与定楬有关系。这批文物的发现提供了
南越国建立以前,
赵佗经营龙川的历史线索。
历史价值:狮雄山秦汉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划分为衙署区、作坊区和一般居住区,从城址的整体布局、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分析,遗址呈现出一种既模仿中原城市营造制度又因地制宜的建筑思想体系。
科学价值:狮雄山秦汉遗址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提取大量生态学、环境学的重要信息,为全面复原狮雄山的历史风貌提供多学科的依据。遗址性质作为
秦汉县城城址的确定,为岭南地区其他同类型遗址和岭南郡县设置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艺术价值:狮雄山秦汉遗址中建筑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陶器的形制和纹饰、封泥的印等,具有秦汉时期岭南以北文化的特征,南、北文化在此交汇融合产生新的地方文化,从发展的范围和存在的历史中,多元一体的南北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共同孕育粤东北的秦汉文化,它既属于秦汉时期典型的审美范围,又属于土著文化积淀的物化体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天池古寺
天池寺,坐落于古循州府(今广东省
五华县华城镇秦南越王
赵佗勃兴之地),地处新桥最高山顶平风台,因高山涌泉而得名。
古寺历史悠久,声名远播,曾与
韶关南华禅寺,
光孝寺并列为古
广东省三大古寺之一,古寺始建于
晋朝年间(公元358)已有1650余年。兴盛于唐初,最鼎盛之时出家僧众多达200余人,在寺院安居常住。求佛闻法的信士也络绎不绝。
文革期间古寺被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场
森林火灾把寺院周围延绵上百公里的原始生态森林一扫而光。古寺也仅有房舍两间,漏风漏雨无以为继,情何以堪。
2012年在释戒正师父带领下,五华县人民政府批准重修天池古寺,以弘扬正法,净化人心,古寺重光。
狮雄山塔
广东省政府列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狮雄山塔,坐落在华城镇塔岗管理区狮雄山南坡,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属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高35.5米,生铁铸葫芦塔刹,属嘉应
客家地区著名古塔,塔各层均开有拱形窗户通风采光,二至七层原设木棚。第三四五七层木棚和塔前雕像像雕像,由塔岗修缮董事会在马、羊两年募捐2万多元复建。塔身内砌有143级螺旋式砖阶通往七层。91年秋,五华县
旅游公司拨专项专款筑第七层外围眺望檐的铁栏杆,以保障游客安全,让游人尽情鸟瞰客家古城风光。1997年5月塔遭雷击,经省查测批准:98年秋由当地政府修缮,广众识士积极捐资,99年9月修一新。同年在“狮肚”修建附属工程“狮堂”一座,供游人参观。
长乐学宫
景区简介:长乐学宫的建筑形制,按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建成宫殿式,座北朝南,左右对称,设有照墙,灵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
明伦堂,崇圣殿,东庑、西庑等,是嘉应五属中规模最大的学府之一。大成殿,由24条八角梅花石柱擎撑梁架,柱础为八瓣形须弥座式,斗拱雕花,重迭出跳,殿脊置雕塑双龙戏珠,门为扇门,窗为直或雕花窗。长乐
涿州学宫结构严谨,气宇轩昂,宏伟壮观,沧海桑田,几经变化,仍不减当年秀色。长乐学宫,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为明代大型的古建筑群,是
嘉应州(今
梅州市)最大学府之一。建国后几经修缮,仍存建筑物有泮池、照墙、东庑、大成殿等。大成殿为重檐歇山琉璃瓦顶,阔5间,24.4米,进深6间,20米,殿高12米,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梁坊、驼墩、斗拱均精雕细刻。大成殿内石金柱高达9米,为国内学宫建筑中罕见。前檐卷棚上的诗词彩绘颇具特色。大成殿内奉祀有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及其弟子
塑像或牌位。殿前设月台,用望柱石板围栏泮池为半月形,中砌一
石拱桥,用52块雕花石板围栏。1925年3月,由周恩来等率领的东征军主力第一团曾驻于此,并在此向广大民众宣传革命道理,组织五华学生运动,打击张谷山、陈卓人等土豪劣绅,鞭挞贪官污吏,推举教育界人士温其潘(屏南)出任县长,组建
五华县民主革命政府。1984年10月公布为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公布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概况:
长乐学宫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十字街的
五华中学内。
在中国,可以看到许多城隍庙,里面供着城隍老爷。每年,人们还会在特定的几个时间内去祭拜城隍爷,赶庙会。
城隍爷究竟是什么人呢?它是怎样逐渐发展而来的呢?古代传说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老爷。
道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它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睛,保谷丰民足。据史料文献记载,早在三国时,即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庙,其它地方并没有。后来,城隍庙才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历代帝王却多重视它的作用,屡次给以加封。
后唐末帝
李从珂封之为王;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又封及其夫人。
城隍本没有姓名的,自宋代后多以殉国而死的忠烈封为本城城隍。《宋史·苏缄传》记载:“缄殉节于州,
交州人呼为苏城隍”。
上海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老爷是元末明初的士大夫帮裕伯。据说他是
秦观的七世孙,元末
进士,他在上海一带很有威望,
朱元璋多次请他为官,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为由加以拒绝。他死后,明帝诏下诏说:
秦裕伯生前虽不为我臣,可死后要为我主城郭、守疆土,便封秦裕伯为
上海市城隍。还有,
苏州市的城隍是
黄歇,
杭州市的城隍是
文天祥,等等。无论是哪里的
城隍,还是何人为城隍,它都是这一城市的保护神。
老君祠
五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老君祠,坐落于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陶峰艮,始建于清末民初,供奉的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
道教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黄埔村之所以建老君祠,是因为这个村90%以上为
李姓人家,他们把老李姓姓李姓始祖,认定他创始道教,是李姓的世代光耀,所以特别设庙奉拜,而且把建坛的农历四月二十,定为每年举行庙会的日期,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表敬奉的虔诚。老君祠建立后,很快成了常年香烟鼎盛的庙宇,因为除李姓人奉拜外,其他各姓人家也十分尊崇这位道教创始者,加上世间广为相传的“太上老君”是法力无边,常济众生的仙翁,所以大家也乐于朝拜,祈求他的庇荫、保护。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清乾隆年间,黄埔村出了一个嘉应五属(即现
梅州市范围)唯一的状元
李威光。人们广泛相传,李威光是太上老君仙翁指派下凡的星宿化身,所以他文武双全,智力过人,层层破关,登上皇殿,为钦点状元。此说虽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也反映了人们对老君神的信奉程度。建国前,老君庙会盛况异常,参观、朝拜者络绎不绝。因为人们不仅可以乘机敬拜老君,而且可以到离老君祠不足半里的状元李威光故居参观,一睹状元当年使用的大关刀,以及御赐的“状元及第”等匾额文物,令人赏心悦目,其乐融融。建国后,老君祠被毁,庙会停办。
改革开放后,在旅台、港同胞和热心公益贤士的倡议捐资下,于1983年在原址重建了一座约100平方米的祠坛,供信士奉拜。后信众逐增,又由旅台同胞、海外侨胞及本地实业家踊跃捐资,把祠坛扩建到400平方米,并在祠外开辟了停车场所等设施,把通往祠坛的道路扩建成硬底化的汽车道,同时按原期举行庙会。到2002年以后,每年参加庙会人数达2000人以上,“老君法符”销售近万张。2008年,该祠立项“申遗”,获准为“五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后,当地群众及有关部门更加积极筹建该祠的完善事宜,并紧密地与已获准的“李状元故居”文物保护单位珠联璧合,组成旅游参观的一个亮点。
古迹总论
华城古迹长乐宫,
雄狮古塔在城东,
西边有座城隍庙,
东征遗址落城中。
社会
社会保障
华城镇积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自然和保护环境的基本策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新华城,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华城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华城镇积极稳妥推进
城市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居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华城镇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
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华城镇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居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华城镇的基础设施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基本的路网架构已经形成,交通设施配套齐全;供电供水设施全面配套;已实现村村“五通”,邮政银行加油站网点能满足城乡居民需求。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配套完备,全镇幼儿园91所、小学45所、初级中学4所、
高中(
五华中学)1所、职业高中(
华城职业技术学校)1所、省级成人
技工学校1所;
二级乙等医院华城人民医院1间,筹备大型综合性国家
三级甲等医院1所,少年宫1所,各村有老人娱乐部,天子山建设居民休闲长寿路,保健设施各行政村已经完善。
华城居民主要宗教信仰为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和
基督教,通用语言为客家话、部分
粤语。
旅游
华城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自然人文景观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塔岗狮雄山西汉长乐行宫建筑故址,董源唐代陶窑遗址,明
长乐学宫、狮雄山塔,黄埔清武状元李威光故居等,长乐学宫、狮雄山塔已列为
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岗狮雄山
西汉长乐行宫建筑遗址,是广东省“八大”
大遗址之一,文化层堆积之厚,遗存文物之丰富,遗址规模之大,均属广东省罕见,经文物部门多次发掘证实,为西汉南越国王
赵佗筑的
长乐台遗址。从新桥长岭、维西屋背岭,城东岭嘴头等遗址中出土或收集的一批石器和陶器等古代文物中,可印证早在
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春秋时代,就有先人在华城地区劳动生息。塔岗春涨、西林夕照、东山夜月、北山仙掌,古长乐八景中华城独占四景。华城庙祠广布,有十字街西门城隍庙、十字街南门关帝庙、石柱塘湖边的福寿庵、新桥天池寺、天后街天妃庙,还有周恩来率领的国民革命东征军指挥部旧址——曾家祠等。
代表人物
华城是千年古镇,文化积淀深厚,崇文尚武,人才辈出。
清代有
武状元李威光,著有《武论》;有
赖鹏翀中丙戌科
进士,曾任
乐陵市知县。现代有
张嘉谋,1938年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还有全国“三八”红旗手、“棉铃虫毒株”发明者卓乐姒女士和国家足坛名宿张均浪等。
古代
五华县城乡武术盛行。李威光在崇文尚武的客家精神影响下,年少时便投馆拜师,学习武艺。
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一招一式,一拳一脚,扎扎实实。不几年,刀、枪、棍、棒、骑射皆能,武艺出众。他身材硕壮,体高七尺,力过人。
乾隆十五年(1750),适逢开科县试,十六岁的
李威光赴考,名列前茅,入选武生。这更坚定了李威光矢志武道的决心。在他的父母支持下,聘请了武艺高强师傅在家里授艺。李威光不怕辛苦,勤学苦练,常以“书要读,拳要练,老婆娶不娶都随便”的口语自誓。十年寒暑,他的武艺日精,在周围乡村中,颇有名气。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李威光赴省参加庚辰科乡试,金榜题名,高中武举。但仍习武不辍,矢攀高峰。他常穿着自制四五十斤的石屐(用大麻石凿成形似木屐,用麻绳作屐皮),以练腿力;朝夕抱举三四百斤练武石,以练臂力。勤奋不负有心人。
李威光的武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乾隆三十七年(1772)李威光束装上京,参加壬辰科会试。殿试一举成名,钦点状元及第。
现代
曾天节,(1906—1995),1906年9月23日出生于贫苦家庭。由于受地主豪门的欺压,从小就有着反抗精神。曾天节在五华中学读书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国共合作之初,革命思潮汹涌澎湃之时。他认真读书,经常阅读《
新青年》、《
向导周报》等进步刊物,思想进步活跃。1925年3月,东征军第一次讨伐陈炯明的时候,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东征军打到五华县城。曾天节中学读书时已锋芒初露,他作为学生代表受到周恩来亲自接见。他向周恩来揭发
五华县大官僚、土豪劣绅横行乡里的罪行,得到了周恩来的重视和支持。周恩来对他的革命启蒙和教诲,从此在他的思想上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26年,他中学毕业后到
广州市寻找革命道路。通过堂兄曾任良(早期中共党员)的介绍,认识了中共广东区委的
黄国梁,并参加了共青团。1926年7月考入
黄埔军校第六期,广州四一五事变前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5月,受中共广东区委的指派,回五华县,任共青团五华县委书记,协助古大存领导五华的农民革命运动,8月,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中共五华县委书记。后来脱党,参加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历任参谋、队长、主任、
少将高参等职。他治军有方,号称“铁人”,在广东国民党中颇有威信。脱离中国共产党之后,曾天节与中共党组织及共产党人古大存等有过接触和交往。1948年担任国民党甲种部队
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少将团长,,手中掌兵3000人;该团全副美式装备,属甲种精良装备。此后他也曾通过同乡魏鉴贤找到中共中央香港分局,表示了希望脱离
中国国民党、投向人民的意向。1949年5月,举行
粤东起义,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
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厅长,广东省政协第四、五届副主席。
陈敏(定智),1922年生,华城镇
塔岗村人。先后任中共五华第三区特派员、
两广纵队教导员、粤中行署公安局科长。1953年转入教育部门工作,先后任中共华南分局高等学校组织科长,
华南农业大学办公室主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1986年离休。
邓基(瑞麟),1921年生,华城镇塔岗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
五华县立一中党总支部书记。1943年后参加东江游击区工作。离休前任广西经济干部学院副院长。
周少钦,1938年生,华城镇红星村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历任
中山大学地学院副院长、广东民族学院副院长、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早期从事昆虫、生物气象科学研究。
张金泉,1928年生,华城镇满堂村人。教授。1954年
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先在
河南大学、华南师院任教,后成为全国植物地理学会副会长、
广东省生态学会顾问、省自然保护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个人(合著)著作10多部、译著3部,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多次。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事迹载入《广东高等专家大辞典》。
钟远蕃,1913年生,华城镇
塔岗村人。中共党员。1933年考取
中山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在
粤东、湘、赣等地宣传抗日。1940年经中共派任广东省文化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负责省委机关报《新华南》编辑工作。1949年春任南京军管会行政司法部副部长、财经学校副校长。1951年在北京
外文出版社任中文版编辑组长。1961年冬调任
暨南大学教授,研究世界经济。
曾国华,1937年生,华城镇维新村人。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
五华县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原副站长,
高级工程师,
广东省政协委员,县政协委员。23年矢志五华水保科研事业,先后撰写40多篇50多万字论文、资料。其研究成果在全国8个省(区)和五华62条小流域治理中推广应用,成效显著。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交通
华城境内有
长春-深圳高速公路、
汕头-昆明高速公路、
济南—广州高速公路线上,
广梅汕铁路,205国道以东西方向横穿境内,华(城)-陆(丰)高速,228省道、239省道以南北方向横穿境内,交通四通八达,距
沪广高速铁路五华站5公里,距兴宁县城16公里,距县城(水寨)27公里,距龙川县城42公里,距
梅州市区76公里,是五华、兴宁、龙川三县辐射的卫星城,是
梅州市西部次中心城区。城区广梅汕铁路设有华城火车站,可以直达
广州市,
深圳市,武昌,
汕头市,梅州等大中城市;城区还设有华城长途客运站:华城至广州,全程313公里,约需3个小时车程,每20-50分钟一班;华城至深圳,全程280公里,约需2个半小时车程,每30分钟一班。华城至汕头,全程160公里,约需1个半小时车程,每天一班;华城至梅城,全程60公里,约需半个小时车程,每30分钟一班;华城到龙川,
水寨镇,
兴宁市每10分钟一班。华城每天另有去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
珠海市,汕头,
海口市,
韶关市等城市的客运车。
获得荣誉
现属全国重点镇,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
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卫生镇、数字乡村试点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中心镇试点镇,广东省新兴城镇,物流商贸中心,环保模范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城镇,梅州西部经济开发区,五华高铁新城,其中
黄埔村获得“广东十大美丽乡村”。
2017年10月17日,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城镇村第一批广东省卫生村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