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古寺
位于湖北荆门的佛教场所
唐安古寺是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宗教场所的宗教场所,荆门八景之一,原址在湖北省荆门市城西象山东麓的陆夫子祠南侧,始建于唐武德元年,莱公禅师选址蒙山东麓建唐安寺,并在寺院亲栽柏树,后尉迟敬德任荆州路总管府总管时,被朝廷正式命名为广福寺,明代洪武元年唐安古寺得以重修,改称为安福寺,清代荆门州府舒成龙主持修缮寺庙时,在寺院内古柏树四周加筑玉石护栏,亲题“唐安古柏”四字镌之于碑。公元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唐安古寺被战火毁于一旦。  
鉴于唐安古寺的历史文化价值,1997年唐安古寺在荆门市的雨山恢复重建,第一期工程于1999年冬建成念佛堂、藏经阁、生活区及“古式铁索桥”人行梯道,第二期工程于2002年12月建成大雄宝殿并进行落成典礼和佛像开光大典,2012年4月,雨山唐安古寺整体搬迁至子陵宝马山新唐安古寺。重建的唐安古寺整体布局严谨,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僧舍、居士生活区共有房屋 80余间,殿堂楼阁,亭台泉池依势而建,紧紧相连,进入山门内,可见一级庭院南北各一放生池,池两旁各一棵香樟树;上第二层台阶便是天王殿,殿中间塑有一大肚腩无弥乐尊,两旁立有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南北两侧均建有鼓楼,而二级庭院两侧则分别为观音殿与地藏殿;上第三层台阶,经过唐安古寺香炉进入大雄宝殿,殿内供有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大佛,三尊大佛后面并塑有观音菩萨等神像百余尊。
唐安古寺弘扬了中华文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曾先后被评为“荆门市五好宗教场所”“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等。
简介
唐安古寺始建于天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尉迟敬德任江陵总管时,朝廷将该寺命为《广德寺》,并御赐该寺名匾一块,香火盛极一时。清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荆门州府舒成龙主持修缮寺庙时,将该寺装点一新,在一棵幸存的古柏四周加筑玉石护栏,立碑一块,亲笔书写“唐安古柏”四个字以示纪念。至此“唐安古柏”后来成了古城荆门的八景之一。到了清末民初,由于政治腐败,战火四起,民不聊生,唐安古寺终因年久失修而不复存在。
1996年,为满足荆门市城区佛教信众的宗教生活需求,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在荆门市城区雨山建复唐安古寺。1997年开始重建工作,信徒们自筹资金相继建起念佛堂、观音殿、藏经阁,开辟陡峭阶梯上山道路,新建古式亭阁,修建钢丝索拉悬索桥。2002年耗资360万元的大雄宝殿修建完工。大殿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玉石围栏,大理石地面,殿内彩绘精美,图案华丽,将人与自然融入一种庄严的气氛中。殿正中供奉三宝大佛像,佛高7.8米,其中“释迦佛”为纯铜铸造,重达4.8吨。“三宝佛”整体贴金,庄严肃穆,金碧辉煌。正背里立观世音菩萨像,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色,四周有一百零八尊观音法相,大小相若,神态各异,变化多端。大殿两后侧,一为普贤菩萨,贺青狮侍大日如来之左侧;一为文殊菩萨,乘六牙白象侍如来之右侧。大殿两边供十八罗汉壁画,各呈形态,形象逼真。
大雄宝殿的后右侧建有四层楼的五观堂,即斋堂,二三层为用膳之处,四层为休息处所。五观堂对面为观音殿,殿内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音菩萨跌坐像,造形优美,法像端壮慈祥。
大雄宝殿正前方台阶下的两侧,各建有一座三层楼阁亭式建筑,左为钟楼,右为鼓楼,飞檐翘首,典雅壮观。唐安古寺常住僧人30人,居士约200人,有信众3000余人。寺内严格丛林制度,按照汉传佛教祖制规矩进行管理,每年都举行相应的佛事活动和庙会。多次被荆门市民族宗教局授予“五好宗教活动场”称号。
参考资料
唐安古柏.东宝区人民政府.2024-02-24
新唐安古寺二期工程破土动工.东宝区人民政府.2024-02-24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