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百新
科学家
柳百新(1935年6月10日—),男,汉族,是一位中国科学家,出生于上海市。他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专家,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人物经历
柳百新6岁时被送到上海市中西女中第二附小上学,四年级开始时因病而休学了两年。
1947年,由于搬家而转入协进女中附小继续学习。
1949-1955年,柳百新就读于上海市圣芳济中学(后改名为时代中学);6年的中学生活使他在3个方面大受裨益。
1955-1961年,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
1961年至今,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
1963年,柳百新和同学了6年的倪蕙苓组织了自己的家。
1969年,被派到江西鲤鱼洲农场去接受“再教育”;同年底被调回清华大学从事核能研究。
1978年,柳百新回到工程物理系做教学和研究工作。
1981-1982年,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1984年,当选为国际玻姆物理学会科学委员。
1988-1989年,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特别成员。
1992-1995年,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
1994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1999年至今,任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学科评审组成员。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至今,任北京市学位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审组成员。
2002年至今,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成员。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父亲柳荫(培庆)是一个造诣很高的雕刻师,在印刷行业中雕刻印制钞票、证券等用的铜版。母亲戎悦礼是一个普通和善良的妇女,亲自操持家务。柳百新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柳百新的家庭中,父亲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十分节俭的作风,母亲不遗余力地辅助父亲的事业、悉心养育子女的深厚亲情都对柳百新以后的为人有深刻的影响。在小弟弟尚未出生前,全家6口人只住石库门房子中的两间半正房,但他的父母却为孩子们购置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500本“小学生文库”。从文库中柳百新读到了“孔融让梨”等故事,他还特别爱读“三国演义”。每逢年终,他母亲还要带孩子们到书店去选购一批图书。因此,柳百新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大哥柳小培和大嫂陈淑卿解放前就参加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柳百新树立了榜样。
姐姐柳百敏对少年时体弱的柳百新总是倍加照顾,她毕业于上海外语学院,但从事的是她爱好的体育、教练和体育科研工作;二哥柳百成比柳百新大两岁,他们从小一起生活并长大,上的是同一个小学、中学和大学,现在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哥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弟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柳百新的伯父柳溥庆是一位知名的印刷技术专家,生前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总工程师。他20世纪20年代去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入党。
1939-1941年间和柳百新的父亲等人在上海为新四军秘密印制解放区使用的钞票,印制中用的铜版是柳百新的父亲精心设计和雕刻的。柳百新的姑母柳静和姑夫吴朗西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进步的作品和名著,如鲁迅的作品,巴金的《家》《春》《秋》等。父亲一辈人为了民族富强、国家兴旺而奋发图强的精神深深地印在柳百新的思想深处。
婚姻家庭
1963年,柳百新和同学了6年的倪蕙苓组织了自己的家。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柳百新长期在载能离子束与材料的作用及改性、薄膜材料和核材料等领域从事研究工作。以金属多层膜离子束混合为实验手段研究亚稳合金相的形成与相变,提出二元金属系统中非晶态合金形成的经验模型,建立相应的热力学模型,提出从原子互作用势计算玻璃形成能力,并从第一性原理计算亚稳合金相的稳定性。提出用离子束辐照研究非晶态合金相变临界现象的思想,发现固体薄膜中分形生长的新现象。在氮离子注入研究中,阐明了金属氮化物形成的热力学和生长动力学规律,发展出强流金属离子注入在硅表面合成金属硅化物的新技术。用实验论证了生成热为正的系统中,多层膜中的界面能有可能驱动固态非晶化反应,提出相应的理论判据,并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界面反应的原子运动机制。
 学术论文
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70多篇,包括发表在Advances in Physic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ports 等期刊上的5篇综述性论文。
代表性论文
1. ATOMISTIC THEORY FOR PREDICTING THE BINARY METALLIC GLASS FORMATION J.H.Li,Y.Dai,Y.Y.Cui and B.X.Liu Review Articl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ports 70(1-2),1-28(2011).
2. INTERATOMIC POTENTIALS OF BINARY TRANSITION METAL SYSTEMS AND SOME APPLICATIONS IN MATERIALS PHYSICS J.H.Li,X.D.Dai,S.H.Liang,K.P.Tai,Y.Kong and B.X.Liu Review Article:Physics Reports: 455(Nos.1-3)1-134(2008).
 科研项目
柳百新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凝聚态)物理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以及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还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证书。根据2019年10月清华大学官网显示,柳百新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
人才培养
教学理念
柳百新认为:根据中国学生在理论学习上的长处和实践能力上的欠缺,在博士生培养中应强化论文的研究工作,要有较多时间去思考,反复深入地做工作。选择学科前沿课题作为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是培养出高水平博士的关键。因为只有在前沿课题上工作才能具有扎实而广博的理论基础。经过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既有可能作出高水平的成果,而且经过反复应用的基础知识也掌握得更牢固了。要用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来要求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对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的研究,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且要逐步瞄准国际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去做工作。
培养成果
截至2015年,柳百新培养了27名博士和6名硕士。1995年毕业的张政军博士获得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998年毕业的陈益钢博士名列1997年度SCI论文数全国第二名;3名博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7名博士获得德国洪堡博士后奖学金;等。柳百新因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获199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名称:培养国际一流水平博士生的研究与实践),1995年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和1997年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证书。
荣誉奖项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柳百新具有浓浓的爱国心和报国情。(清华大学新闻网评)
柳百新虽桃李芬芳、著作等身,但依然在真理的路上孜孜以求、不断前行。(《学术人生 2》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婚姻家庭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学术论文
 科研项目
人才培养
教学理念
培养成果
荣誉奖项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