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
晚清男文人
甘熙(1797-1853),字实庵,江宁区人,甘福次子,晚清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1838)中进士,曾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等地知县,后在京都礼部任职。甘熙博览群书,博学强记,精通地球科学,曾对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编撰了南京方志著述多种。其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等。
人物生平
甘熙(1787~1853)清藏书家,字实庵,一作石庵,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甘福子。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以知县发往广西,选户部广东司兼云南司主稿。一生博学强记,祖父甘国栋便已有数万余卷藏书,父甘福,建藏书楼“津逮楼”,取《水经注·河水》语句:“河北有层山,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价,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既是石头(建筑),又有津逮之名。藏书有10万卷。少年时期曾遍读“津逮楼”藏书,懂天文、识地理,曾经为爱新觉罗·旻宁的宠妃选墓地,由此获道光皇帝的嘉奖。不愿居于京师,称疾告老还乡。
主要成就
甘熙幼年饱读津逮楼藏书,但他并非只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而是成长为一位有见识有经验的地方官员。道光中期,南京发生水患,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开后湖(即今玄武湖)以通江,甘熙坚持不能这样做。他经多方勘察、考证,认为如果通江县,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还特地撰写了《后湖水利考》来制止这件事。
精通地学
甘熙还精通地学,精于风水之术。1842年,甘熙在京任郎中时,奉诏为爱新觉罗·旻宁勘选安置灵柩的地宫。咸丰二年,也就是1852年,他再度奉命复勘魏家峪,平安峪。甘熙深知历来为皇帝勘察墓地者无一生还,据说他完成任务后,即告假回到南京,嘱咐家人准备为他办理后事。果然,不久甘熙就又被召入京城。很快噩耗传来,说他“以微疾三日卒于邸舍”。
藏书之家
甘熙(1798-1852),清代学者、藏书家。字王华,晚号二如居士。江苏江宁(今南京)人。道光十九年(1839)进士曾任知县、户部广东司兼云南司主稿、记名知府等。一生博览群书,博闻强记,懂天文,识地理,尤精风水堪舆之术。二十二年,在京任郎中时,奉诏为爱新觉罗·旻宁勘选安置灵柩的地宫。对南京文物史迹,历代掌故、名胜风物、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编撰南京方志著述多种,著有《白下琐言》金石题咏》《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等。还编有《重修灵谷寺志》12卷。其父仿宁波天一阁建有藏书楼津逮楼,藏书画十多万卷,至甘熙主持时,藏书更为丰富,为其时金陵之最。惜大量古籍珍本毁于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与清军之战。甘家由其父开始建设宅院,经其续建扩建,建成左右两组各五进之广大宅院,俗称“九百九十九间半”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平民住宅。迄今甘熙故居成为南京一著名景观。
个人作品
博览群书,博学强记,曾对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编撰了南京方志著述多种,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等,还编有《重修灵谷寺志》12卷。其中以《白下琐言》最为后世学人所推崇。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甘熙祖上
甘熙祖上多名人,相传战国秦国丞相甘茂、三国时孙吴名将甘宁,清朝雍正乾隆大侠甘凤池与其兄甘凤泉等,都是甘熙直系祖先。
后世纪念
甘熙故居”是由甘熙的父亲甘福开始建造的,后来甘熙又续建、扩建。当时清代的定规是民间住宅造屋不能超过一百间。据说天帝的房子有一万间,皇宫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王公勋爵的住宅是九百九十九间半,民居便只得九十九间半了。甘熙曾在京为官,深知此事关系重大,所以未敢建满百间,只建九十九间半,那半间是一个四面皆窗的楼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精通地学
藏书之家
个人作品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甘熙祖上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