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革命作家,也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杰出的中国女作家。中篇小说《
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一举成名,长篇小说《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又为她赢得了1951年度
约瑟夫·斯大林文艺奖金的殊荣。丁玲的小说人物鲜活,情节跌宕,心理刻画细腻,深深吸引着无数海内外读者;她的散文笔墨酣畅,激情奔放,富有极强的文学感染力。
鲁迅、瞿秋白、毛泽东都曾对丁玲不同时期的作品给予过高度的评价,丁玲本人也被列为二十世纪初期新女性的代表人物。为了纪念和研究丁玲,我社延请了丁玲研究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
张炯先生担任主编,编辑《丁玲全集》。
全集收入丁玲60年间创作的小说、诗歌、剧作、散文、杂感、评论、演讲、回忆录、书信、日记等作品,约430万字,分12卷。第一、第二卷为长篇小说,第三卷为短篇小说,第四卷为短篇小说、诗歌、剧作,第五、第六卷为散文、随笔,第七、第八卷为散文、杂感,第九卷为序跋、评论,第十卷为回忆录,第十一卷为家信、日记,第十二卷为书信、年表。全集中相当数量的书信和日记都是经过四处搜寻,首次公开出版。与八十年代出版的《丁玲文集》相比,
全集在作品的辑录上更加完善,对作品的注释更加详尽,所下功夫实不一般。在编排上,全集遵循体裁和编年相结合的原则,先按体裁分卷,再依编年排序,两者兼顾,经纬分明,既凸现出丁玲文学作品的风格,又力图为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份珍贵的文学资料。
韦护穿一件蓝布工人服,从一个仅能容身的小门里昂然的踏了出来,那原来缺乏血色的脸上,这时却仍保留着淡淡的一层兴奋后的绯红,实在是因为争辩得太多了,又因为天气太闷,所以呼吸急促得很。他很快的朝那胡同的出口处奔去,而且在心中也犹自蕴蓄着一种不平。他觉得现在的一般学者,不知为什么只有直觉,并无理解;又缺乏意志,却偏来固执。一回映起适才的激辩,他不禁懊悔他的回国了。在北京的如是,在上海的如是,而这里也仍然如是。你纵有清晰的头脑,进行的步骤,其奈能指挥者如此其少,而欠训练者又如此其多,他微喟着举起那粗布的袖口,拭额上的汗点。
时间将暮了,一阵阵归林的乌鸦,漫天飞旋;远寺的钟声也不断的颤响着。两人在暗下来的路上向东行去。
韦护看着偶尔闪起的灯火,不觉有点惆怅的样子,在少人行的马路上,连步履也很懒然的拖着了。
另外那人,默默的随着,时时看那路旁的矮瓦屋,及在屋前张望着的穷人。那些人都裸着半身,赤红的背,粗的短发,带着与那强悍身躯极不调和的闲暇,悠然的挥着大扇,或抽着烟杆。他又去望天,满天阴沉沉的,无一颗星。他自语般说:
刚说完就觉得错了,因为确是没有一点风。想去改正那吹字,但身旁那人并不理会,所以只在心上加一个改正。并没再说出来。他觉得他的韦先生仿佛很着恼似的,便又搭讪的向他问及许多闲事。
“我早先看你身材和气色,还以为是个北方人呢。”他实在不能被什么引起趣味,而且很觉得这谈话之无聊,但人情和工作,都磨炼得他很不愿使人感到不快活,他简直是一个很能迁就的世故者呢。
于是柯君便讲起许多故乡中的事,话又几次为对面冲来的行人打断了,因为这已是一条很热闹的,有着店铺的大街了,他不惮烦的继续着讲,而
韦护却很抱歉,他实在听得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