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二酉
清朝时期官员
杨二酉(1705年-1780年)字学山,号又屯,山西太原人,清朝官员,他曾于1739年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
1705年出生于山西省的杨二酉于1733年高中进士,后入清宫廷担任翰林编修等文职。1739年(乾隆四年)以御史身份巡视台湾并兼理学政。任内选诸生建海东书院。1741年返宫廷续任工科官员。
人物生平
1747年,福建巡抚上奏朝廷1739年-1747年之历任巡台御史除了养廉银之外,强索各县轮值供应,而巡台出巡南北两路,所有夫车等项均强加各县措办,又复滥准差拘,多留胥役,滋扰地方等语。因此,他以“积习相沿,因循滋弊”罪名被革职留任查办。他之后返回山西省。并在山西研究与保护晋祠,颇有成果。官终至兵科掌印给事中。
活跃于清乾隆元年(1736)至十年(1745)间政治舞台上的“言官”杨二酉,是一位勤于职守、直谏敢言、曾颇受爱新觉罗·弘历青睐的骨鲠之臣。他的仕途生涯仅18年。前三年在雍正朝,为庶吉士,默默无闻。是乾隆登基给他带来机遇,更准确地说,是他秀隽的书法和锦绣的文章,被乾隆看中,为其仕途打开了通道。然而,作为一生为监察官员的他,因其恪躬职守,耿介如石,被污臣贪宦视作洪水猛兽,尤其是遭到被他弹劾和检举的个别封疆大吏和朝中重臣的攻讦,终至被乾隆皇帝疏远,以“误”之罪免职,年届45岁之时归里赋闲。
杨二酉出身富家,据说是抗辽名将杨业之后。其祖从明洪武七年(1374)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徙居太原府太原县南张村(今属晋柯镇),嘉靖三十九年(1560)又迁居晋祠南堡。书香家风,富足家道,再加上他“幼聪敏,性恺悌,美丰度”的个人条件,使其每学有进,涉猎较广,文、书、诗、画,莫不精湛。诚如史载“工书善画,娴吟咏”,“长于古文辞章”。雍正五年(1727)中秀才,雍正十一年得举人,雍正十二年登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就在荣进士的这一年,28岁的他步入仕途,进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是一般进士入仕的必由之路,依清制须做三年之后,参加例考合格,方能提升。在三年庶吉士生涯中,二酉默来默往,默默无闻。雍正十三年(1735)皇帝突然驾崩,乾隆新登帝位,二酉也三年职满,依例考中,晋升为翰林院编修。编修之职,是一个无定员、也无实职的岗位,但却可以此为皇帝服务,进呈辞章。这一年,也就是乾隆元年(1736),二酉作《祈谷赋》呈送新帝。乾隆看到此赋字体遒劲隽秀、文辞飘逸雅训,以为“此子颇有才华,聊可起用”,遂下诏,命二酉兼作《明史钞》和《文献通考纪要》修官,并恩赐其一部《日讲春秋》,以示褒奖。
新帝的赏识,使三年无闻的杨二酉,如旱苗获甘霖,愈发勤奋,扬长进取。由于表现拔萃,乾隆二年又获升迁,“英武殿翰林供奉”,恩准为《大清一统志》纂修,加协办起居事,所谓“协办起居事”,乃追随皇帝左右,记载其一日言行,为皇帝作《起居注》。成为皇帝随臣后,二酉精于书文之长,尤中乾隆下怀。六月某日,帝命其作《日知荟说》,二酉依命精制,速作晋呈。乾隆“御览”之后,“龙颜大悦”,即赐“内府葛纱六端”、“御用眼镜一副”,拔擢“贵州省道察御史”(未出察)。七月,又奉旨巡察顺天府(今北京)乡试外场;十月,奉圣命巡视南城(今河南省军事要冲孟州市三城之一);同月,奉旨再作《日知荟说》。已有一次经验的杨二酉,轻车熟道,此篇《日知荟说》,更不同凡响,饱受乾隆赏识,又赐“御用笔墨两匣”、“御用澄泥古砚一方”,再晋级“协理山西省监察御史”。龙恩浩荡,一升再擢,逮同年十一月乾隆又降旨,委之重任“巡视台湾兼理学政”之职。幸走宏运的杨二酉,一年擢迁六职,数得皇上垂青,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乾隆四年(1739)正月,行将赴台上任的杨二酉,乞奏爱新觉罗·弘历,“请训”赴任旨意。乾隆在乾清宫召见爱臣,面谕“台湾地方紧要,汝去当以镇静为主。凡事要与督抚商量,不可多事。向来台地文武不和,竟成风气,汝去要时加劝谕。至尔等满汉御史更要和气,乃于地方有益。官员中有不好者,汝不得不奏朕知道,然亦只可与督抚商酌,不要轻易参奏。”耳提面命,要诣清晰,宠爱之心,跃然纸上。
杨二酉到台湾后,牢记圣训,慎重行事。清台湾岛并不是一个行省,而是福建省所辖下的一个府。一岛孤悬海外,是为大陆东南诸省屏障,军事地理位置至关紧要。而镇台总兵章隆,却是一个跋扈刚愎的武夫,平日糟害百姓,纵容下属为非,搞得岛上民声鼎沸。二酉轻劝无效,重责无权,遂痛下决心,起章弹劾,先报福建督抚,转呈爱新觉罗·弘历。两月之后,章隆被免,解押京师。祸害倒台后,台岛百姓十分拥戴二酉。杨氏在台两年,最重台岛教育,为平息闽籍、粤籍迁台百姓因“学额”所限,造成的长期矛盾,他改革台湾户籍制度,增加学子入学、考试名额,化解了矛盾,理顺了民怨,促进了岛内团结。当年的台湾,地处僻址,经济落后。虽有府学、县学,却师资低劣,质量在孙山之后。为此,二酉创办书院,亲自授课,倾注毕生心血。在治政方面,二酉在了解地方实情后,奏免了台湾积年陈欠税银3340两,农业税51489石,减轻了百姓负担。对于台湾的治安,他善抚蕃黎,实行保甲,严缉游匪,约束兵丁,地方政权日益巩固。他的善政得到了岛内官绅百姓的赞誉,齐称其为“杨夫子”。至今仍遗《学宪杨公兴行海东书院碑记》于世。
乾隆六年(1741)十月,杨二酉差满回京述职,得到了乾隆“召见赐坐,慰劳有加”的嘉奖,先后擢升为“工科给事中兼英武殿执事”、“兵科掌印给事中”等职,始终效命于六科和都察院监察官吏系统。
乾隆七年(1742),杨二酉改任工科给事中,充文武殿试执事官。
乾隆八年(1743),杨二酉转兵科掌印给事中,曾奉旨就赈入京灾民,上《遣送流民》奏章,得到皇帝的嘉奖和肯定。
乾隆十五年(1750),杨二酉奉旨巡视济宁市漕务,上《修纤路以便运输条陈六事》疏。
乾隆十六年(1751),杨二酉被人弹劾,圣眷失宠,以“挂误夺职”罢官回归故里。
清代吏制,监察官员品位不太高,权力非常大,他是皇帝实施吏治,整饬官员的一把利刃。身为兵科最高谏官(与言官是同一意思)的杨二酉,深恐稍有懈怠,“有负皇恩”,遂悉心观察朝野上下,常到各属部门检查,发现问题,即行上疏,官员稍有错怠,便具实参奏。所任期间究竟上过多少奏章,革除多少错弊,无法知晓。但大多都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和首肯。比较著名的均见载于史,诸如“停采买”、“减关税”、“除耗羡”、“爱惜人才”、“论浙江省兵饷银色”、“陕甘茶法流弊”……大多涉及国计民生、贪官流弊,反映了他一片忧国爱民之心。其中的“论浙江兵饷银色疏”,就是请皇帝查处江浙总督满族贵胄贪污兵饷的问题,而正是这一奏疏使二酉受到权臣、大吏的诬陷,终至使乾隆疏远,落得“诖职”之罪,在乾隆十六年,丢官于一旦。
杨二酉退仕归里后心灰意冷,对“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领悟颇深,轻易不与人来往,每日惟“闭门思过”而已。乾隆二十二年(1757),军机大臣、邢部尚书刘统勋奉旨至山西省查案,游览晋祠时专程登门拜访杨二酉,劝其不要过分消沉,要“豁达大度,寄情家乡山水”。从此以后,杨二酉开始参加社会活动,不时与乡耆邻里、社会名士、地方官员等交往,特别对晋祠古迹的修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其晚年生活充满了新的活力。他先后参与了移建文昌阁、扩建文昌宫、重修七贤祠、重修柏月山房、重修同乐今亭、重修贞砚宝翰亭等工程,并为之写记立碑,其中《柏月山房记》砖刻和《同乐亭记》石刻字、文两绝,堪称“文物精品”最为著名。杨二酉本人极善书法,在朝时即“工书人直,每进一,辄拜文绮笺联之赐”。退仕后,在晋祠所题楹联、匾额甚多,计有景清门“山环水绕无双地;神乐人欢第一区。”文昌宫东荣“门环山水观仁智;地接风云会虎龙。”三台阁“三台瑞色临黄道;六府祥光映紫徽。”玉皇阁“高一尺地,即一尺天,毋云高高在上;尽几分心,知几分性,敢云脉脉相通。”待凤轩“桐叶自当年剪得;不死鸟于何时飞来。”奉圣寺“佛法谭空,无欲而后空,定于五伦外求空,却便冤佛;禅门守静,不染之谓净,只在七情中讨净,即是解禅。”匾额有水镜台“水镜台”、文昌宫“文昌宫”、朝阳洞“眼底壶天”、待凤轩“待凤轩”、水母楼“悬山响玉”、苗裔堂“赞化育”、浮屠院“浮屠院”、舍利生生塔“雅明动化”等,其中“水镜台”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素有“晋祠庙里三面牌,难老、对越、水镜台”之说。另外,杨二酉还归纳总结出晋祠内、外八景,并作有《晋祠全景十六首》诗。
人物评价
杨二酉居官清正,不畏豪强,有“倔强人似铁”之誉。“挂误夺职”后,对故乡晋祠以许多文化建树,可谓是“流芳千古”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杨二酉病逝于晋祠故宅,终年76岁。
参考资料
杨二酉.晋祠博物馆.2014-09-0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