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石油植物”,是指那些可以直接生产工业用燃料油,或经发酵加工可生产燃料油的植物的总称;现已发现的大量可直接生产燃料油的植物,主要分布在
大戟科,如
绿玉树、三角戟、续随子等。这些“石油植物”能生产低分子氢化合物,加工后可合成汽油或柴油的代用品。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也不乏石油植物,如
海南省的油楠树,砍掉树干,油就会源源而出,每日能产“柴油”10—15
千克。
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化学家、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梅尔温·卡尔文突发奇想,决定寻找可能生产"石油"的植物,进而从地里"种"出石油来。以卡尔文为代表的研究小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从寻找产生类似于石油成分的树种入手,集中研究了
十字花科、
菊科、
大戟科等十几个科的大部分植物,分析了这些植物的化学成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多年的寻觅,终于在巴西的热带雨林里发现了一种名为"
橡胶树"的高大的
常绿乔木。这是一种能产生"石油"的奇树,人们只需要在它的树干上打一孔洞,就会有胶汁源源不断地流出。卡尔文博士对这种胶汁进行了化验,发现其化学成分居然与柴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无需加工提炼,即可充当柴油使用。将其加入安装有柴油
发动机的汽车的油箱,可立即点火发动,上路行驶。
1986年,
美国率先进行人工种植"石油植物",每公顷年收获"石油"120~140桶。随后,
英国、
法国、
日本、巴西、
菲律宾、
俄罗斯等国也相继开展了"石油植物"的研究与应用,建立起"石油植物园"、"石油农场"等全新的"石油"生产基地。此外,他们还借助于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采用更先进的栽培技术来提高产量。
如今,美国种植的"石油植物"已扩展至数十万公顷,产量超过500万t;菲律宾种植的万余公顷银合欢树,预计6a后可收获"石油"13万t;
瑞士准备种植10万hm2"石油植物",藉以解决每年50%左右的石油需求量。"石油植物"的美好前景让我们看到了地球村上越来越多的蓝天。专家预计,21世纪初,"石油植物"将成为人类能源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