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
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
《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是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钱学森著。
本书编录了科学大师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1938~1956)公开发表的论文。
内容提要
《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中文版)编录科学大师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1938~1956)公开发表的论文。那时正值航空从低速走向高速和航天技术从无到有的阶段。钱学森解决了其中一系列关键问题,包括空气动力学、壳体稳定性、火箭弹道和发动机分析等。
1946年开始,钱学森以战略高度发表了不少开创性的著作,包括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和工程科学等,深刻反映出20世纪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被转化为可解决复杂条件下工程问题的科学理论,从而使人类实现航空航天梦,进入数字信息的新时代。从本文集可以看到钱学森对此的贡献。
正因为工程科学是引领新产业前进的源泉和先导,本文集将对广大读者学习和理解这位大师的科学贡献、重要思想以及治学精神有所裨益。
作者介绍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市,是独生子。父亲钱均夫(名家治,后以号行)是浙江杭州一没落丝商第二子,少小就学于当时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旧址,曾到日本学教育和地理、历史。母亲章兰娟是当时杭州市富商的女儿。钱学森的外祖父欣赏钱均夫的才华,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民国成立后,钱均夫就职北京市当时的教育部,钱学森在3岁时随父到了北京,上过蒙养院(幼儿园)、女师大附小、师大附小和师大附中。
在北京师大附中时,对钱学森影响最深的几位老师是:林砺儒、王鹤清、董鲁安(于力),以及几何老师傅种孙、生物老师俞谟(俞君适)、博物老师李士博和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是著名国画大师)。林砺儒是校长(当时称主任),他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王鹤清是化学老师,他启发了钱学森对科学的兴趣,给他自由到化学实验室做实验的便利。董鲁安是国文老师,在课堂上常常用较长的时间讨论时事,表示厌恶北洋政府,憧憬国民革命军北上(后来他去了解放区)。他的教学使钱学森产生对旧社会腐败的深切不满和对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无比关心。钱学森一次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讲相对论的小册子,书中第一句话提到20世纪有两位大师:一位是自然科学大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位是社会科学大师列宁。钱学森当时对列宁这位大师还不甚了解。傅种孙那时已是师大数学讲师,在中学课堂上把道理讲得很透。钱学森后来认为,在初中三年级听傅老师的几何课,使他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钱学森对老师们的教诲感激不尽,他后来说:“我若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皆与老师教育不可分!”
目录
概述
内容提要
作者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