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均夫(1882年12月26日-1969年8月23日),名家治,以字行,
浙江省杭州人。钱均夫是
吴越国王钱镠(公元852-932)第三十二世孙,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之父。
钱均夫1899年考入
求是书院旧址(现
浙江大学前身),1902年公派赴
日本留学,在
东京师范学校(现日本筑波大学)学习史地科及
教育学理论。留日期间,与
鲁迅、
许寿裳等人相识、相交,还曾协助
章太炎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1908年回国后在
杭州师范大学任史地科教员。此后,又在浙江省第一中学、北洋政府教育部、
浙江省教育厅任职多年。1934年因胃病辞去职务,
七七事变之后,寓居
上海市,期间钱均夫皈依天台教观第43世传人谛闲法师,法名显念。1956年,钱均夫随钱学森迁居北京,同年4月5日经政务院秘书长习仲勋批准并由总理周恩来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69年8月23日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七岁。
钱均夫在教育界服务教育事业25年,始终坚韧任事,以所学
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致力于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中小学师资力量、扩大职业教育范围;积极将民智教育与民族复兴相结合,大力开展识字运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思想;重视
军国民教育,普及体育教育事业。更为重要的是,在
家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将其子钱学森培养成20世纪的著名科学家,仅此一点便已功绩显著。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钱均夫,1882年12月26日(光绪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出生在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的城东街钱家老宅,即东街路887号(后改为建国北路369号)。钱均夫家世可以追至
吴越国王钱镠(公元852-932),钱均夫是其第三十二世孙。钱均夫祖父钱继祖,世居杭州仁和县城东街,经营丝行,家境富有。钱继祖致富后同样希望子嗣能够学而优则仕。于是,他将丝行交由大伙(即经理)管理,自己则全身心地培养儿子读书。未料,大伙在管理中渔利,谋得万贯家产;钱家丝行因此破产,家道衰落,仅能维持一般生活。钱均夫出生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已大不如从前,但父亲钱承仍支持他读书。
教育经历
国内教育经历
钱均夫1888年六岁时被送到蒙馆读书,开始学习《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启蒙读物。1895年因无力支付私垫学费,钱均夫便转到不收学费的正蒙义垫读书。1898年他离开杭州,在亲友的资助下前往上海王氏育才书垫(现上海南洋中学前身)求学。
1899年钱均夫考入浙江
求是书院旧址(现浙江大学前身),其间他经常与同学讨论如何救国的问题,并参与创办《杭州白话报》以推广白话文。他逐渐意识到教育与民族复兴、国家存亡之间的关联,并树立起“教育救国”之志。1901年求是书院做出决定,由“抚院给资”,派遣钱均夫等人前往
日本“分习专门”,指定学习教育。1902年9月,钱均夫以浙江官费生资格东渡日本留学,同批赴日留学者还有周承菼、施雨若、韩强士、章馥亭、韩叔陶、沈舫、许寿裳、寿昌田等人。
日本留学
钱均夫抵达日本后进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被编为
浙江省班。宏文学院是一所语言学校,学制三年,若提前完成课程也可提前毕业。1902年9月至1904年3月,钱均夫修完规定课程后提前毕业,并于同年7月考入
东京师范学校(现日本筑波大学前身),以期他日教育救国。该校是一所以专门培养师范生为目的的现代化大学。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分为四个学部,钱均夫在第二学部(地理历史部),学制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第四学年“在本校附属学校,从事实地授业”。1908年春,钱均夫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顺利毕业。毕业后,他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于是计划用半年时间考察日本教育事业。
1908年,
浙江省因创办两级师范学堂派遣
王廷扬前往
日本考察学务,并与钱均夫、
经亨颐、
许寿裳、
张邦华等浙籍学子洽谈办学事宜,同时邀请他们回浙江执教。钱均夫因此于1908年冬季结束了在日本七年的留学生活,回籍执教,实践其早年树立的教育救国思想。
回国参试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对归国留学生的考核与授职制度也不断完善,出台了相关章程。1909年(
宣统元年)清政府出台了留学生参加考试的办法,规定所有留学生必须到北京参加考试。钱均夫从日本回国后,参加了190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学部组织的留学毕业生考试。钱均夫的考试成绩被列为“优等”,并“着赏给文科
举人”。钱均夫于1910年4月再次前往北京参加“廷试”,考试成绩为七十分,被列为二等。经过廷试后,钱均夫被“着以
内阁中书补用”。内阁中书官阶从七品,主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和绝写等,经过一定年限后可升同知、直隶州
知州,也有
保送军机处任章京的。但钱均夫回国后无意于功名,且无心从政,因此并未留京谋职,而是回到
浙江省。
工作经历
1909年初,经
许寿裳推荐,钱均夫前往
杭州师范大学执教。其间,他主要承担优级学堂的外国地理和外国历史两门课程,同时兼授论理(即现在的逻辑学)课程。不久,由于
经亨颐辞去教务长一职,教务长便由钱均夫暂代,同时增加讲授教育理论和教育史两门课程。在
王廷扬丁忧回籍后钱均夫短暂代理监督(即校长)职务。此外,他还担任日籍教师的传译和协助编写讲义的工作。他在执教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期间,还在浙江高等学堂和浙江私立法政专门学堂兼职讲授心理学课程。当时,陈布雷在浙江高等学堂就读,成为钱均夫的学生。钱均夫初到
杭州师范大学执教执教期间广泛收集材料,先后编写了《名学》《地学通论》《外国地志》《西洋历史》等四本教材。
钱均夫于1911年担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现杭州四中和杭州高级中学前身),期间适逢
辛亥革命爆发,社会动荡,学校被迫停课。钱均夫随即迁往上海(钱学森因此于1911年12月出生在上海),并于次年在上海创办“劝学堂”,培养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1913年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重新开课,钱均夫携眷返杭,继续担任该校校长。钱均夫这两次担任校长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仅两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德文学科的开拓者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奠基人之一厉麟似教授期间在校就读。
1914年1月4日,北京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向大总统
袁世凯呈请任命一批教育部官员,钱均夫被任命为视学。他接到任命后便只身北上,前往教育部任职视学。钱均夫任职后,由于恪守职责、坚持操行,于1915年7月23日被大总统策令“授为上士”。1917年3月12日又受到国务院总理和教育总长“进叙四等”的嘉奖。1917年10月3日,教育总长范源廉签署任命令,委任视学钱均夫为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三科科长,但仍兼任视学。担任科长期间,钱均夫积极参与并推动国语运动的发展。1918年教育部成立“
国语统一筹备会”,钱均夫是创始会员。1920年教育部颁布《国语讲习所章程》,决定成立隶属于教育部的国语讲习所,以培养国语教员。钱均夫被任命为国语讲习所副所长,具体负责讲习所的日常工作。培养了大批
越南语教师,对国语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1927年4月,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包括教育部在内的中央机关迁往南京。翌年,钱均夫由教育部次长
马寅初聘任为普通教育司一等科员。钱均夫只身前往南京任职。钱均夫在南京任职未及一年,于1929年由
浙江省教育厅召回,担任教育厅督学。钱学森同年考入交通大学,是年秋钱家举家南下,回到
杭州市居住、工作和生活。
1931年3月6日,经
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
张难先提请
国民政府颁布命令,任命钱均夫为浙江省教育厅秘书。教育厅秘书既要“核阅来文”“撰拟及保管机要文稿”和“复核各科文稿”,同时还要主持“厅务会议”。这是因为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布雷因担任教育部次长,常年在南京履职,所以教育厅各项厅务便由钱均夫代理。钱均夫代理教育厅厅长之后,为家乡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包括加强学校教育、提升教师薪酬、发展社教事业、举办体育赛事、发扬传统文化等。
1956年钱均夫由政务院秘书长习仲勋批准并由周恩来签发聘任书,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辞职后生活
钱均夫因妻子章兰娟去世又患上胃疾,无法安心工作,于1934年12月22日辞去教育厅职务。
七七事变后,
日寇1937年11月5日登陆杭州湾,占领杭州。日寇占领
杭州市后便决定组织这些人员管理市政秩序,并拟出了一份名单,钱均夫名列其中。11月11日钱均夫听到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时,便前往杭州郊外的河上店镇避乱。因短期内无法回到杭州,且方谷园2号又被日寇空袭中投下的
燃烧弹击中,家中物品毁于一旦,为躲避
日本征招,1938年2月,钱均夫往
上海市避难。钱均夫到上海后,借住在妻兄章乐山家中。在上海期间寓居期间,当时,钱学森正在美国留学,钱均夫的日常起居生活由干女儿
钱月华照料。钱均夫寓居上海的时间里,研读佛经成为生活中的主要内容。钱均夫皈依天台教观第43世传人谛闲法师,法名显念。在钱均夫潜心佛学期间,
李叔同李叔同是其非常重要的“导师”。他在上海期间,经常以“显念居士”身份参加各种义捐活动,帮助贫弱群体。不仅如此,每当杭州钱氏家族中有生活困难者急需用钱时,钱均夫都会提供帮助,例如支付学费、生活费等。钱均夫在上海过着平和的寓居生活。平时,他总是身着
旗袍,留着三给鼻须。好友厉家福(字绥之)的晚辈回忆说,钱均夫给人留下“学养有素、平易近人、和葛可亲”的深刻印象。
1956年5月,钱均夫随钱学森前往北京生活。钱均夫在北京时,钱学森、蒋英夫妇经常带着
钱永刚、
钱永真去看望他。而钱均夫曾在北京工作近十五年时,不少老友此时都在北京安度晚年,他们经常走动,聊天叙旧。
病故
1969年8月23日,钱均夫因
上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7岁。钱学森依其遗愿,将父亲安葬于
杭州市茅家埠村里鸡笼山,与母亲章兰娟合葬。1996年因
西湖改扩建的原因,经钱学森同意,钱均夫和章兰娟合葬墓迁至南山公墓。另外,钱学森也依钱均夫遗愿,将他多年的薪金和银行利息3360元还给
中央文史研究馆。
家庭生活
妻子章兰娟
钱均夫与章兰娟(杭州市富商章珍子长女),通过媒约之言,奉父母之命包办成婚。两人感情很好。章兰娟自幼受过良好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知书达礼。结婚后,章家便将今
上城区马市街方谷园2号作为嫁妆赠予他们,钱均夫夫妇婚后便搬到那里居住。钱均夫和章兰娟婚后不久育有一子,不幸夭折。1911年
辛亥革命之际,钱均夫携带有孕在身的章兰娟到
上海市避乱。12月11日,钱学森在上海出生。1934年底章兰娟因不幸患上
伤寒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7岁。
章兰娟去世时,钱均夫五十二岁,事业正当年。辞去教育厅职务,此后一直静养于杭州方谷园2号的家中。1935年8月20日,钱学森在上海乘坐“杰克逊总统号”邮轮赴美留学。钱均夫前往上海送行,此后便只身一人在国内生活。其间,很多亲友劝其续弦,但都被他婉拒。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钱均夫逐渐从丧妻的悲伤情绪中走出来。1938年2月,钱均夫决定离开
杭州市,前往
上海市避难。
育子钱学森
钱均夫夫妇二人对独子的培养,倾注了全部心血。他们一贯主张要儿子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钱均夫在儿子赴美前,还特意为他准备这类书籍,提醒他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不要忘记阅读这些典籍。2005年3月,钱学森在北京301医院曾深情地谈道:“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
“爱的教育”既是钱均夫培养钱学森的指导理论,也是实施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从钱学森成长为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的过程看,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父亲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择校、专业、兴趣等方面,影响相当重要。钱均夫是教育部第三司的科长,专管中小学教育。有条件把钱学森送到当时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中小学,又上了最好的大学,到美国上
加利福尼亚大学也是最好的学校。钱均夫也是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教育,对钱学森的暑期的安排的
教育内容也很丰富,使他接触的知识面很广。当然,钱学森能成材,也肯定离不开母亲章兰娟,以及整个家族的渊源背景。
儿媳蒋英
蒋百里和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同庚,两人早年都就读于
杭州市的
求是书院旧址,同窗三载,经常漫步
西湖,无所不谈,以关心国事、研究学问为乐事,且志趣相投,遂成为莫逆之友。后来,蒋百里与钱均夫先后于1901年和1902年留学
日本数年,一个学军事,一个学教育,一文一武。他们都立志回到祖国,共同报效国家几年后两人返国,蒋百里出任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任校长,培养了大批将帅;钱均夫出任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钱均夫夫妇希望有个女儿,很喜爱
蒋百里的“五朵金花”,尤其喜爱蒋家三女儿蒋英,长得漂亮,聪明好学,天真活泼,能歌善舞又会弹钢琴,是家中的“小天使”。钱均夫仗着同蒋百里的特殊关系,便悬求蒋百里夫妇将此女过继给他们,要蒋英到钱家做闺女。蒋百里是军人的性格,经不起钱均夫的苦苦气求,只好答应。1923年,蒋英四岁那年,蒋英从蒋家非常正式地过继到钱家,蒋、钱两家请了亲朋好友,办了几桌酒席,然后蒋英便和从小带她的奶妈一起住到了钱家,改名“钱学英”。蒋英只在钱家待了几个月,便闹着要回家。钱学森的妈妈答应放蒋英回去,但与蒋家约定,蒋英将来得给章兰娟当儿媳妇。
蒋英(1919年9月7日~2012年2月5日)教授,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中国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长年任教于
中央音乐学院。
思想主张
致力于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钱均夫看来,对青年学生的学业、思想以及体格影响最重要的阶段就是中等教育。
钱均夫从担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开始服务于中等教育事业。1914年钱均夫被任命为教育部视学以及其后的普通教育司第三科科长其间,专司中小学教育事务。在任内,他亲自到京师各中学视察,强调校长要对全校师生负起责任,要提高教师素质和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并且主张各学校举办“成绩巡览,每月一次送与儿童家长查考”,使学校与家长彼此了解;同时要求第一女子中学学生一律改穿校服、“有施脂粉者应令革除”。1929年,钱均夫再次被
浙江省教育厅召回任督学,并一度代理教育厅长陈布雷之职。在任内,他积极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1.在金华县设立实验农业学校,培养农业人才,开展各种农业实验,探索农业教育改革;2.在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商科附设财务专修班,造就财务人员,以应整理田赋杂税及改进会计制度的需要;3.在嘉兴初级中学附设高级土木职业班,培养
土木工程人员。
钱均夫也非常注意中等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钱均夫和浙江省教育厅同仁订定《补助省立中等以上学校清寒优良学生办法》时,特别提出要给予师范生优先照顾,目的是鼓励其毕业后服务于教育事业;同时,也注重加强在职培训。拟定《中等学校教员进修办法》,对在职教师再培训,又创办《进修半月刊》,提高
教师教学效能。1931年暑期,在钱均夫的主张下,
浙江省教育厅联合
浙江大学开设“教育服务人员暑期进修讲习会”,邀请
上海市、南京、安徽、
北平市以及
扬州市等地专家授课。此次暑期进修讲习会,为期三星期,开
浙江省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术机关合作之先河。
将民智教育与民族复兴相结合
钱均夫任职浙江省教育厅期间,为推动民智教育,积极响应省政府的号召,以教育厅为主积极开展民间识字运动。而具体方法,就是通过在民间举办识字运动,通过“识字运动宣传大会”“识字演讲”“以识字指导不识字之人”等循序渐进的方法消灭文盲。钱均夫先后参与组织过三次识字运动:第一次在于唤起全省民众对于识字的注意;第二次在于注意指导识字的方法;第三次更注意推广民众学校及问字处。尤其是1932年第三届识字运动,钱均夫每日邀请两位省政府机关行政人员,在大方伯民众实验学校演讲,以便民众前去听讲。通过这些方法,既宣传了识字运动,又起到联系政府与民众的作用。
钱均夫还非常重视对在校学生积极向上思想的养成。他曾协助
浙江省教育厅长
陈布雷,撰写《善导中等学校学生思想方案》,积极培育适合时代需要的德行,指导学生休闲生活娱乐活动,组织演讲、文艺作品比赛,及时向学生介绍课外良好读物。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使各校对于青年学生,事前加以指导与纠正,不致误入歧途,无可挽救,于社会国家前途,有相当裨益。其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因为中国青年学生处于危机存亡之国势且受外间环境的引诱,多数人之思想非流于消沉颓废,即势于偏激空虚。而中等学校的学生,“在身心养成之阶段上,其可塑造性为最大,为善为恶,均视保育者指导是否得当以为衡。”
重视军国民和体育教育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后,钱均夫曾到上海创办过“劝学堂”,培养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任职北京教育部期间,更加重视
军国民教育的开展,曾和同事杨乃康到私立正志中学视察军国民教育,认为“颇能贯彻其主张,管理训练均以兵法”,并且以体操教员四人兼任管理,“学生精神振作,形式严整,室章及值日生均备有日记簿,记载日行事件,每晚呈由教员阅改,既足磨炼办事才能,复可增进其国文程度,办法甚善。”钱均夫认为,此法可以锻炼学生实行节俭勤劳的意志,于是通令嘉奖该校教员,同时要求其他中学前往参观,藉资效仿。
与重视军国民教育相对应的是,钱均夫在普及体育教育方面的也做出过积极的贡献。钱均夫曾主持制定《全省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运动技能测验表》,通令全省中等以上学校,测验项目包括:柔软、田径、球类、游泳等28项,通令各校男女学生均须测验其中四项,以促进青年学生注意体魄之健,同时值此国难之际,体育训练尤为重要。
影响与评价
钱均夫在教育界服务教育事业25年,以所学
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致力于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中小学师资力量、扩大
职业教育范围;积极将民智教育与民族复兴相结合,大力开展识字运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思想;重视
军国民教育,普及体育教育事业。更为重要的是,在
家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将其子钱学森培养成20世纪的著名科学家。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钱氏家族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钱学森的儿子
钱永刚、钱学森的堂弟
钱学榘、钱学森的两位堂侄
钱永健和
钱永佑,都是现代知名学者,以及现当代史上很多声名卓著的大家也都是钱学森的族亲。钱均夫曾说,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这或许与《
钱氏家训》有着密切的关系。《钱氏家训》全文600字,对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是
钱皇后先祖钱镠留给后世子孙的富贵精神遗产。
名人故事
1902年钱均夫抵达
日本后在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就读,被编为
浙江省班。此前,稍早抵日的
鲁迅(即鲁迅)虽为
绍兴市籍,但因以江南官费资格派出,故编为江南班。此间,钱均夫与周树人相识、相交,且日后成为挚友。1909年,钱均夫在
杭州师范大学执教,与
许寿裳、鲁迅由同学变为同事。鲁迅、许寿裳等人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发起了反对思想保守,鄙视科学的监督
夏震武的“
木瓜之役”,钱均夫、
朱希祖、夏巧尊等都支持鲁迅的行动,纷纷辞职以示决意。“木瓜之役”取得了胜利,夏震武离职。鲁迅与钱均夫先后进入国民政府教育部,两人又成为教育部部员。
鲁迅任教育部金事,兼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及美术展览会等工作。钱均夫担任视学及第三科科长,主管中学、师范教育等工作。
钱均夫留学期间广泛阅读,同时还经常参加留学生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因而结识了同在
日本留学的
李叔同。此外,1907年钱均夫、
许寿裳、周树人、
周作人、龚宝全和
朱希祖等人还在
东京组织过“同学振起社”。另据钱均夫学生黄萍孙说,钱均夫留学日本期间还参加过同盟会。当时,同在此校留学的还有许寿裳、
经亨颐、
陶孟和、
杨昌济、
陈师曾、陈文哲、毛邦伟等人。他们经常聚集议论时政,针砭时事,回国后大多数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均有贡献。
1908年,与钱均夫同时毕业的许寿裳因准备留德需补习德语,以35日元租下东京本乡西片町十番地吕字七号,邀请钱均夫、朱谋宣、
鲁迅和
周作人同住,均担房租,取舍名为“伍舍”,意为五人居住。
章太炎是1906年受孙中山邀请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两年后借用东京大成中学教室讲授《
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庄子》《楚辞》等,所以在留学生中很有影响力。“伍舍”中的钱均夫、
许寿裳、周树人和周作人都去听讲,后因学校课程与讲课时间冲突,他们便与章太炎女婿龚未生商量,希望周日上午能另设一班讲学。章太炎然应允,地点就定在牛区二丁目八番地的《民报》社,即章太炎寓所。于是周日清晨,钱均夫、许寿裳、
鲁迅和
周作人结伴前往《民报》社听讲,此前在大成中学听讲的龚未生、钱玄同、朱希祖和朱宗莱四人也前来听讲《民报》社仅有八席大小,中央放置矮桌。
章太炎坐在一面,八位学生三面围着听讲。钱均夫因此成为章太炎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