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花公路是台湾东海岸的一条公路,为省道台九线的一段。修筑于日本侵略殖民时期,修建之初取名为临海道路。该公路于1932年5月通车,战后改名苏花公路,后持续新建隧道并拓宽为柏油路面,1990年10月25日改为双向通车。
苏花公路北起
宜兰县苏澳镇,南至花莲县
花莲市,全长118公里,依海岸线修筑,间或蜿蜒进入平坦河口三角洲腹地。沿路可看太平洋海景与峭壁山色,为世界著名的景观公路。
2024年4月3日7时58分,台湾省
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造成苏花路廊多处落石方,砸毁小客车。苏花路廊全线封闭,只出不进。2024年4月6日晚,台湾“公路局”抢通苏花公路下清水桥,开放小型车(限重5吨)通行,5月底前开放大型车通行,整体修复预计持续到年底。
历史沿革
苏花公路的历史可追溯到
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
台湾道夏献纶与
福建省陆路提督罗大春费时两年开辟"平路一丈,山蹊六尺"为准之路,俾能通行舆马,当时称做“北路”,沿途苏澳-东澳-大
南澳岛大浊水-大清水-得其黎-新城-歧莱
花莲港吴全城-大巴笼-周社-秀孤峦水尾,全程总计308里。
日本殖民期间,曾于沿线设置七个警驻所,多次整修拓宽,1916年开始到1923年完工,路宽12台尺,费时7年。1925年,为了使此路能通行车辆,从苏澳到
太鲁阁国家公园口间铺设砂砾路面,部份路段铺设两道混凝土供车轮行驶,宽3.56米,太鲁阁口到花莲港间则大幅拓宽,使用砂砾铺路,宽14米。沿线计有大型桥梁9座,隧道14处,全长约120公里,于1932年全线完工通车,称“临海道路”。战后,此路改称为“苏花公路”,最窄的路面仅有3.5米,弯道的最小半径则仅有15米。1980年代开始逐步拓宽,直到1990年才开放双线通车。
苏花公路早年单线通车时期,南下北上车辆均需在各管制站依管制规定放行,从北往南约为东澳、
南澳岛、和平和崇德。但在
台湾铁路管理局北回线通车后,由于铁路安全、舒适、快速、便宜的优点,使得苏花公路之定期客运路线慢慢成为历史,虽一度有民营客运业者经营台北花莲客运路线,但重要的客货运运输均已转向铁路。苏花公路转为以景观公路、采石运矿和区域性交通为主。
特色景观
清水断崖
清水断崖位于中国台湾省东部海岸,
花莲县县城东北,立雾溪口到大清水溪口之间的苏花公路上,主要是指和仁至崇德之间长约12公里的路段,此段公路蜿蜒曲折、临崖逼岸,是苏花公路的代表性景观。断崖峰顶之清水山海拔2407米,清水断崖之北端台九线168公里处为今日
太鲁阁国家公园北界。清水断崖于日本殖民时期曾经日日新报社读者票选为台湾十二胜之一,在不同时期也与太鲁阁峡列为台湾八景之一。
清水断崖是崇德、清水、和平等山临海悬崖所连成的大块大石崖,前后绵亘达21公里,成90度角直插入太平洋,高度均在800米以上,号称世界第二大断崖。
观音亭
观音亭位于台湾马公镇西海岸,澎湖青年活动中心旁,建于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观音亭),主祀观世音菩萨,历经中法战争的破坏,于光绪17年重建迄今,与望潮亭、海豚亭及怀恩亭合称“西瀛胜地、四亭海滨”。至今仍是澎湖佛教圣地。
地理环境
苏花公路是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之间的狭长
谷地,因地处欧亚大陆陆板块与
菲律宾海板块碰撞的缝合处,产生许多
断层带。是典型的恶地地形,原是堆积在海底的泥层,因板块运动被堆挤而露出地表,地质松软,雨水长期侵蚀,形成一道道蚀沟,虽然形成奇特景观,却处处暗处危险。
苏花公路所处的台湾东海岸盛产大理石、石灰岩和砂石等工业原料,故此道路常有砂石车和大货车高速通行,且沿路不论天候都有落石可能,尤其在大雨或台风天气过后常会出现落石坍方等事故。此外,苏花公路沿岸海底落差急下降,加上黑潮海流流速强,不适宜亲水活动,曾发生多起落水事故。
相关事件
台湾苏花公路路基坍方事件
2010年10月下旬,受台风“鱼”及东北季风影响,台湾各地连日来普降大雨,东北部山区的雨量惊人,导致苏(澳)花(莲)公路沿线落石坍方不断,大批游客乘坐的游览车遭遇坍方而受困,其中大陆游客约120人。
4·3台湾花莲县海域7.3级地震事件
2024年4月3日7时58分,台湾省
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造成苏花路廊多处落石坍方,砸毁小客车。苏花路廊全线封闭,只出不进,修复时间未定。同时崇德隧道口有大石块掉落,隧道内尚无安全问题。此外,苏花改观音桥的桥缝发生脱离。苏花公路台九丁线116公里处有落石砸落小客车,无人受伤。公路总局东工局表示,旧的苏花公路落石更多,部分桥梁伸缩可能走移,全线检查之后才能对外开放。
2024年4月6日晚,台湾“公路局”抢通苏花公路下清水桥,开放小型车(限重5吨)通行,5月底前开放大型车通行,整体修复预计持续到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