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
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石像造于
刘宏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后殿陈列有
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伏龙观的左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观后最高处建有观澜亭,两层八角,凭栏远眺,可见鱼嘴、索桥及
岷江激流、西岭雪峰。在
玉垒山公园有
二王庙,是古代人民为纪念
李冰父子治水功绩而建,初建于
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
清代重修。
庙宇依山取势,宏伟秀丽,环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
塑像。庙内石壁有李冰治的口诀:“深淘滩,低作堰”等。
李冰是我国[
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
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中外驰名的都江堰位于
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
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和当时修建都江堰的情况都已经不可详考。只知道大约在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到
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
成都平原北部
岷山的
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
灌县古城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
玉垒山公园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
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
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
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
内江市,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
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靠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以后,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也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当
内江市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
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点四成。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宝瓶口是节制内江水量的口门。为了控制内江流量,
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李冰还作
天府石犀,埋在
内江市中,作为岁修时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是说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
成都平原。后人把这六字诀刻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
二王庙的石壁上,很是醒目。岁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
霜降时节,在鱼嘴西侧,用杩槎(就是马扎)在
沱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
涪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
灌溉渠道淤积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岁修完毕,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岁修工程。
清明节前,
内江市岁修完毕,撤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杩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截流装置,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脚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
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
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除都江堰外,
李冰在
蜀郡还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如对发源于
蒙山的
大渡河(又名
青衣江),李冰组织百姓开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李冰还对管江、汶井江、
石亭江进行过疏导,又引
绵远河出紫岩山到
资中县一带灌溉稻田。另据《
华阳国志》记载,李冰还在蜀郡修筑桥梁,在
广都主持开凿了
盐井,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