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观
位于四川都江堰离堆公园内纪念李冰的庙宇
伏龙观是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离堆公园内用于纪念李冰的庙宇,始建于晋代,又名老王庙、李公祠、李公庙,传说因李冰降伏孽龙而得名。伏龙观的开园时间为全年8:30~17:00。
伏龙观原有殿宇两重,清同治年间建成李冰殿,共有主殿三重。伏龙观三面都是悬崖,一面用42级石阶和大坝相连,观内前殿正中有李冰石像,为1974年迁建安澜索桥时发掘的文物,雕塑于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高2.9米,重4.5吨,是中原地区最早的圆雕石像,当时用于作水文标记。伏龙观正殿右侧竖立的是堰工石像,于197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闸下开挖护滩时发现,高1.85米,肩宽0.7米。伏龙观正殿中的飞龙铁鼎,是唐朝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约千斤,上有8条飞龙和云纹花卉,于1978年10月被移入观中陈列。1999年6月,在建设取土过程中,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还出土了9件石制品,包括石核2片,石片2件,砍砸器2件,刮削器1件,手镐2件。
在"汶川5.12"大地震中,伏龙观受到重创,但仍然是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观因(伏龙观因为)李冰降伏孽龙的传说而得名。是纪念李冰的庙宇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省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委成绵龙茂道钟竣就(伏龙观)原山门基址起建通佑王专词,以二郎配享后殿,与二王庙的二郎在前殿,李冰夫妇居后殿恰恰相反。因此,伏龙观又称老王庙。
建筑特色
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三面悬绝,一面用42级宽三丈一尺五寸石阶和开阔的大坝相连,使伏龙观显得特别雄伟庄严。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建筑布局是:“东临江口之关,故灵基立其左;西瞻宝室之穴,故仙亭峙其右。正居太上之殿,中筑朝真之坛。”
伏龙观原有殿宇两重,清同治间建成李冰殿,共有主殿三重。1959年培修时,将玉皇殿、喜雨楼合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砖木排架。一楼一底的后殿。
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吨。石像造于刘宏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伏龙观的左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观后最高处建有观澜亭,两层八角,凭栏远眺,可见鱼嘴、索桥及岷江激流、西岭雪峰。1973年重建了庙前带江亭等建筑,近年来,新辟了花等,方便了游客观赏“离堆锁峡”风光。
主要展览
伏龙观中文物甚多。树立在正殿中的东汉李冰圆雕石像(右图),1974年迁建索桥时于三号桥基坑出土。像用灰白砂岩琢成,高290厘米,肩宽96厘米,厚46厘米,底部有一方榨,长18厘米。石像冠冕长衣,手置胸前,面含微笑,两袖和衣襟上各有浅刻题记一行。中国银行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龙”;右为“尹龙长陈台造三神石人瑜水万世焉”。1975年8月18日加座竖立在伏龙观正殿中。
正殿右侧竖立的堰工石像,是197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闸下开挖护滩时发现的。石像宽衣重袖,持插而立,通高1.85米,肩宽0.7米;插高0.28米,宽0.25米,插把长1.34米。石像头部已被冲毁,背部冲蚀严重,可能是李冰石像铭文中“三神石人”之一,1975年8月18日树立在伏龙观大殿右侧。
正殿中的飞龙铁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约千斤,上有八条花尾榛鸡和云纹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铸造精品。1978年10月移入观中陈列。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特色
主要展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