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节日
全国防灾减灾日(Nation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day)是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而设立的节日,为每年的5月1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同年5月11日,中国政府发布首个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白皮书《中国的减灾行动》。2012年,“防灾减灾日”主题科普活动以“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为主题,有25家单位参与,内容涉及地震、消防、气象、地质、海洋、森林、救援医疗、心理训练、灾后防疫等多个方面。2016年5月12日是第8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倡议:人人参与防灾减灾,构建安全宜居城市。2024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节日设立
设立背景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遭遇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5·12汶川地震。此次地震导致68,712人遇难,另有17,912人失踪。这场自然灾害是国家和民族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为了表达对地震中逝去生命的深切追思,同时增强全民的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同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的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这一提议旨在纪念地震中的遇难者,同时弘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灾的精神。中原地区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广泛,发生频率高,且往往带来严重的损失。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日益严峻复杂,自然灾害的损失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重大和巨型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不仅凸显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设立时间
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设立目的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如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为“防灾周”;韩国政府自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12月26日确定为“国家防灾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等。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中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设立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 “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 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发展历程
2005年初,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综合协调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及抗灾救灾等工作。2007年8月,《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了中国“十一五”期间及中长期国家综合减灾战略目标。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水污染防治法等30多部法律、法规,形成了全方位、多层级、宽领域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对灾害应对、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事项做了规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为汶川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法制保障。2009年5月11日,中国政府发布首个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白皮书《中国的减灾行动》。1990年,中国第一次宣布灾区可以对外开放。中国在减灾领域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减灾合作。2005年9月,中国政府主办第一届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2008年12月,举办加强亚洲国家应对巨灾能力建设研讨会。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往届节日活动
各地行动
云南省江西省贵州省、安徽、湖北5省相继制定出台《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有了法律保障。福建省的《福建省防灾减灾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下达2014年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补助资金的通知》两个文件重点明确了救灾物资储备库、自然灾害避灾点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省级补助标准,并对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进行了规范。
针对宁波市灾害风险特点,自2014年,浙江省宁波市着手研究如何在现有灾害救助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保险工具切实提高城市自然灾害救助能力和水平。同年宁波市向中国保监会提出巨灾保险试点申请,成为全国首批巨灾保险试点城市之一。此外,全国27个省(自治区)成立省级减灾委员会,90%以上的市、82%以上的县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综合减灾救灾协调机构,部分省份成立了减灾委专家委。
2017年7月31日,黑龙江省正式印发《黑龙江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完成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等3个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分库建设,创建2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开工建设“三江连通”骨干工程,建成黑龙江省松花江嫩江市“三江治理”工程,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等工程,到2020年力争基本完成城镇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完成60万户农村泥草(危)房改造。
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组建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组建了27支专业救援队、一批跨区域机动救援力量和7支国际救援队,着力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动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定位,适应从“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应对全面转型的需要,一手抓改革转制,一手抓转型升级,坚持在实践中锻炼队伍、提升能力。
相关文化
防灾减灾日的ICON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寓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
价值与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时期,全国建成各级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2000多个。历次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全国共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6亿份,举办培训及讲座4.5万场,举行不同规模的演练14.5万场、主体宣教活动2.6万场,参与现场活动的直接受教育人群6500万人次。
自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共出动1270万人次、219万车次,营救疏散群众67.6万人,抢救保护财产价值313亿元。
参考资料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 守护美好家园.江汉大学后勤服务保障中心 后勤集团.2024-05-12
自然资源局.平原县人民政府.2024-05-12
全国防灾减灾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2024-06-02
防灾减灾,我们在行动.央广网.2024-05-12
2015年“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4-05-12
403 Forbidden.人民网.2024-05-12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微信公众平台.2024-05-12
目录
概述
节日设立
设立背景
设立时间
设立目的
设立意义
发展历程
往届节日活动
各地行动
相关文化
价值与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