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巷镇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下辖镇
李家巷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东南,东靠弁山与洪桥接壤,南与湖州市弁南乡相连,西、北与吕山乡雉城镇毗邻。是世界女排冠军周苏红的家乡。截至2005年底,全镇53.1平方千米,其中集镇面积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2019年10月,李家巷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李家巷镇常住人口为28659人。
人口民族
根据湖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乡级普查区的常住人口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李家巷镇常住人口为28659人。
交通
李家巷镇距雉城镇9km,东距上海市160km,南临杭州市91km,北靠南京180km,距苏州市110km,镇境内交通发达,两条高速公路——宁杭高速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两条国道——104国道、318国道交错而过,与宣杭铁路、长湖申航道共同构成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
行政区划
李家巷镇辖5个居民区(孙家园、龙华街道、李村巷、杨家山、白鹤岭)、12行政村(李家巷、许家浜、章浜、西坝、刘家渡、沈湾、陈家浜、广福桥、计家浜、老虎洞、石泉、青草坞)。镇政府驻李家巷村。
历史沿革
李家巷镇相传原名上田村,后来有户姓李的从四川省迁来,逐渐发展成村,才更名李家巷。抗战时东部称东山镇,西部称大石乡,抗战胜利后合称李家巷乡,解放后辖区东部为李家巷乡,西部为长福乡,1956年两乡合并为李家巷乡。1958年10月建公社,1979年李家巷自然镇划为县属直辖镇,1981年2月撤公社建制,将所属20个大队(行政村)划入李家巷镇。2002年4月25日,李家巷镇由原有的20个行政村调整为12个行政村。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镇内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碳酸钙、石英石、页岩方解石硅灰石等储量丰富,其中石灰石储量达3.02亿吨,是全国最大的重质碳酸钙基地。
获得荣誉
李家巷镇是杭嘉湖平原地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乡镇,1989年起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工业卫星镇、湖州市小康镇、县综合经济实力镇、湖州市“卫生镇”和湖州市“文明镇”,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社会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省教育强镇”“全国千强镇(第457名)”,2005年又被评为“浙江省卫生镇”。
经济
李家巷镇工业集中区(长兴经济开发区东南区)于2000年7月开始建设,规划面积4.93平方公里。截止2005年底入园企业已达80家,其中投产企业57家,总协议投资额超19亿元,实现工业产值5.98亿元。此外李家巷镇还有三个村级孵化器——沈湾村碳酸钙深加工孵化器、许家浜村个私孵化器章浜个私孵化器。
李家巷镇中部和西北部,以种植水稻为主,粮桑并举,兼营渔业、畜牧业。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三农”问题的出现,镇党委、政府积极调整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要求,实施“510”工程,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以水产、瓜果、花卉苗木、畜禽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以李家巷村龙华、弁山为主的500亩苗木基地、广福桥村为主的1000亩特种水产基地、石泉村畜禽养殖加工基地和国道沿线的绿化基地。到2005年底农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共新发展苗木花卉405亩,人造林1420亩,特种水产150亩,栝楼600亩,商品蔬菜150亩。
李家巷镇工业经济传统以建材业为主,已逐渐形成了以建材、轻纺、机械、化工等为主的行业结构,并向碳酸钙深加工和高科技产品方向发展。截至2005年,全镇有矿业25家,水泥厂5家,生石灰、砖瓦和轻重质碳酸钙企业117家,轻纺企业102家,耐火企业45家,机电11家,化工6家。截止2005年底,全镇工业产值达26.4亿元,财政总收入超亿元,达到1.02亿元,工业利税达2.05亿元。
社会
发展措施
1、坚持工业兴镇,提升综合实力。
①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重点拉长三条产业链。一是新型建材产业链,二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三是培育新兴产业链。②狠抓重点项目。要努力引进一批见效快、带动力强的龙头型项目。科学论证选项目,创造条件引项目,求真务实干项目。着力引进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实力的重大项目。全力推进长兴玻璃厂、长兴水泥二期、云娜科技、弘展制衣等一批重点项目。③抓工业平台建设。集中力量搞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工业集中区进一步拉大了框架,切实满足企业入驻的需要。充分发挥工业集中区和个私经济孵化器二级平台的带动示范作用,使其成为我镇对外开放的示范区、经济增长的带动区。④强化自主创新。着力培育规模经济,引导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发展,扩大企业规模,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继续加大技改投入,重点抓好建材、化工、轻纺等企业技改项目。引导和鼓励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形成自有的品牌,争创名牌产品。
2、持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在形成产业新格局,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面貌,倡导新风尚,健全村民自治新机制开展工作。②着力推进集镇现代化建设。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完善集镇编制规划,把集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集镇的吸纳带动作用。创造条件,加快集镇的开发和建设。
3、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强化平安建设。一是强化基础工作。完善动态防控机制,创新外来人口管理机制。二是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突出开展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时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是重视生态安全。认真落实三防工作责任制。四是规范信访工作。强化综治中心职能,优化工作机制。
4、坚持治理和保护并重,狠抓环境建设。
抓好104国道沿线的石粉企业整治,并进行绿化、亮化。53家纺织企业共2443台喷水织布机安装了环保设备,完成率达89%;耐火企业关闭倒烟窑的生产,改为燃油、气或煤气发生炉;开展矿物运输码头整治,对全镇69家企业的128个泊位分批进行规范和整治;完成矿山、蓄电池、耐火企业的专项整治,实施矿山复绿。认真实施生态镇建设规划。加大环境建设力度,着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项目的进程。做好104国道沿线整治和码头整治后续工作。保护有限矿山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和限量开采,建立健全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5、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积极开展“五好”党委建设,创建为“五好”乡镇党委。镇村联动,全力推进“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12个村都达到了“三齐九配套”的要求,并全部开通了远程教育。全镇已有7个村被评为“五好”村党组织。同时,坚持农村、企业和社区党建一起抓,积极创新工作载体,深入推进“先锋工程”,巩固“五好”党组织创建成果。积极开展村级阵地建设、“四公”制度落实,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2005年,第一次在全镇范围内公选村后备干部。坚持统筹兼顾,抓好了社区和非公党建工作,共有11家非公有制企业达到五星级企业党组织。成立了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办事程序,方便群众办事,增加了办事的透明度。镇党委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始终把纪检监察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作为大事常抓不懈。
优惠政策
1、税收优惠
工业性和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二免三减半,减半期间县得部分的100%补贴,第六年至第十年县得部分的50%补贴,高科技及农业加工项目,第十一至十五年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县得部分再予30%补贴。外商投资企业的科研项目,适合于开发区配套的服务性项目,企业所得税县得部分二免三减半。外商投资企业将所得利润再直接投资,其再投资的利润原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退还40%,县得部分补贴30%,外商进口的技术设备所缴纳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其50%用该企业投产后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款中的县得部分给予补贴。
2、特殊优惠
给在本区投资的外商发放“绿色证书”,给在长外商在生产、生活上提供便利,保障其合法权益。
3、银行
市区有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网上银行、工商信托、手机银行国际业务等业务均已开通。
同时银行可提供贷款种类:
1、已办妥国有土地使用证地区内土地,可向银行抵押贷款
2、已完工并办妥房产使用权证的房屋,可向银行抵押贷款;
3、设备抵押贷款;
4、出口产品可凭L/C,向银行申请打包贷款;
5、出口退税质押贷款。
城镇建设
截至2005年,镇区有中学、小学和成人教育学校各一所,幼儿园6所。文化站、有线电视站、舞厅、棋牌、网吧等娱乐场所16家,医院一家和个体医疗所8家。
1991年至1995年,新建、拆建住宅8.2万平方米,1993年实施镇区拓展,开发新区面积12公顷,并新建了中星楼、农业银行营业所、保险服务所、供销综合楼等建筑。至2003年底,房屋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宅面积22平方米。
标准地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口民族
交通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获得荣誉
经济
社会
发展措施
优惠政策
城镇建设
标准地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