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必成(1941年2月~1993年12月22日),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人,1959年高中毕业,历任教师、工会干部、公社干部,彭泽县文化站创作员,九江市话剧团编剧,九江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影协江西分会副主席。1982年,毕必成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
毕必成的文学创作活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他经常写些
小说、
散文、
特写、通讯,并时有见诸报端。毕必成的
艺术构思是大胆、有突破性,求新,求巧,但是具体落笔时又恰当地掌握历史分寸感。
1959年高中毕业,由于父亲的问题未能升入大学进一步学习。1959年9月至1960年8月,他在
南昌县麻公社一所中学任教,1960年9月至1962年底在
江西省总工会宣传部,生活部工作。在此期间,他深入基层,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素材。
1962年起,毕必成任
南昌市二中语文教员,在此期间开始创作一些散文,小说,发表在报刊上。
1963年11月初,毕必成写出了一篇散文,题目是《军港夜话》,副标题是《秋行剪影》,文章勾勒出一位可敬的部队转业军人为发展农业作贡献的形象。这篇散文很快发表在1963年11月6日的《
江西日报》文艺副刊上,并收进了南昌市文联编辑的《作品选》中。
1972年7月被调到
九江市话剧团任编剧,从此,毕必成开始专业文艺创作,致力于话剧创作。
1975年,珠影影厂拟将毕必成的一部小说《好媳妇》搬上银幕,虽因故未拍,但毕必成就此与电影结缘。他先后写出了十多个话剧剧本。进入20世纪90年代,毕必成更关注社会政治生活,创作了电影剧本《
寸草心》及《
被告山杠爷》。
《庐山恋》是毕必成的成名之作,电影文学剧本叙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了一位侨居
美国的前
中国国民党将军的女儿回到祖国庐山游览观光,与中共一位高级干部的儿子巧遇,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恋爱过程跌宕起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
庐山恋》自始至终抓住“恋”字做文章,影片没有剑拔弩张的戏剧冲突和斗争场面,镜头的焦点是对准人的思想、情感的波澜。它把人情、风光和故事熔为一炉,揭示出人物的心灵美。寓情于景,以情感人,使影片洋溢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恋,恋
庐山,恋祖国,恋建设祖国的亲人。影片以庐山之美,喻祖国之美;以
周筠和耿桦的恋爱故事,以他们父母从朋友到冤家到亲家的关系变化,揭示青年一代及其父辈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庐山恋》电影1980年7月12日在
庐山恋电影院初映,创世界电影史同一家电影院放映同一部故事影片三个之最的记录:观众人次最多(136万人次),放映场次最多(7000场),使用拷贝最多(12个)。2002年12月12日获得世界吉尼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