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经》云:“禹以息壤洪水。”晋代博物学家
郭璞注释说:“息壤者,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自
西汉刘向《
别录》,历经
隋唐的图经地志,唐五代的志怪体小说,宋元明清的方志,直到明清的文集笔记,都有对
江陵县息壤的记述。
在荆州古城有一处息壤遗迹,位于南门外西侧城墙脚边,长约40米,宽约10米。历朝历代的
荆州市府官,深知荆州治水乃命脉所系,上任之初总忘不了要拜息壤故址。煌煌
中原地区神州,有息壤者惟荆州一地也。当来到荆州古城,除感受浓郁的
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之外,凭吊息壤故址也是一项深受欢迎的旅游项目。
神话传说中,
黄帝的孙子鲧,在远古时代大洪水发生时,未经天帝允许私自下凡,并且偷拿了天帝的宝物“息壤”,想用它来治理洪水,结果没有成功,天帝大为震怒,将鲧处死,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剖开他的尸体,禹就出生了,而鲧的尸体化为黄龙飞走了。
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全心全意地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来到
荆州市治水时,在现老南门处(那时还没有城墙)发现一股大水从地下不断喷涌出来,大禹一查看此处水穴连通
长江,如果不止住
管涌,荆州就会淹没,在这危急之时大禹毅然决然地将随身携带的宝物镇水石投入水穴之中,立时大水就止住了,镇水宝石就化成了“息壤”,形状好似一座屋宇。
晋代博物学家郭璞注释说:“息壤者,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后人还将息壤别称为息土。高诱注为: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淮南子·地形训》中也有记载:凡鸿水渊薮,自三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山海经》云:“禹以息壤堙洪水。”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这些注说都将息壤视为生长不已,取之不尽的土壤。唐代柳宗元在《天对》中写道:“盗堙息壤,招帝震怒。”
唐五代
王仁裕《
玉堂闲话》记载:禹用息壤以平洪与荆帅仿禹。明清时
江陵县息壤记述未断,
谢肇淛《
五杂俎》中有“息壤祠”条目,先引《
山海经》中“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句,继而云“今江陵南门有息壤祠”。
清代王士祯《
香祖笔记》云:“荆州南门有息壤,其来旧矣。上有石记云,犯之颇致雷雨。”
据史家顾颉刚的《息壤考》,所谓的“息壤”,就是
渭河峡谷的
黄土地区,因春季水位上涨,土地突然隆起,古人误认为这种土会自己生长,故而把它编为治水的工具。
在荆州古城老南门外,沿
护城河西行200米,就可以看到一个长约40米,宽约10米的土丘。相传这就是鲧禹治水传说中的神物——息壤。
江陵县老百姓为了纪念大禹治洪水的功绩,明代万历年间就在现在南门城墙此处建有禹王庙,收藏有宋代有关“息壤”的石刻和元代断碑。
清代乾隆也曾在此修庙,后来
庙宇被毁,石碑无存。今只留有禹王庙长三十多米,宽近二十米的墙基遗址,立有石桩为记。
2017年,上淮青年编剧朱蓓蕾的
淮剧小戏《息壤悲歌》在“中华创世神话”小戏小品创作征集活动中,获得
三等奖。朱蓓蕾认为:“在西方,为人间盗取火种的
普罗米修斯,名气很大;在中国,为人们违逆天规盗取息壤的鲧,知名度却很有限。长久以来,我们只是太少回头去看看我们自己的上古神话,去追溯我们传统美德、优秀品质的来源。其实,找到了这份来源,就能找到
华族的精神力量的原动力,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历朝历代的
荆州市府官,深知荆州治水乃命脉所系,上任之初总忘不了要拜谒息壤故址。煌煌华夏神州,有息壤者惟荆州一地也。而今,每当来到荆州古城,除感受浓郁的
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之外,凭吊息壤故址也是一项深受欢迎的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