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塔是
河北省正定县的古城四塔之一,也是中国建筑宝库的珍贵遗产之一。作为古代建筑的精品,它展现了
中原地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高超的
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成就的例证。该塔于1956年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
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定开元寺位于
正定历史文化街区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公元540年(
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91年(隋开皇十年)改名解慧寺。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奉诏改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
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关于须弥塔建造时代,地方志记载不详,未足凭信。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须弥塔可能始建于公元636年(唐
贞观十年),公元898年(唐
干宁五年)重建。后虽经历代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
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
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
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共八尊。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
须弥塔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
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
西安市唐朝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须弥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
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
须弥塔属
雁塔区类型,称其为雁塔,则有
白额雁殉教的典故了。古印度时,有一
小乘佛教寺院,一日,有僧忽见天空有雁阵飞过,于是有了吃雁肉的念头。这时只见一雁倒飞回来,身坠僧前死去。众僧见后,惊奇、悲恸中有所感悟,认为这是
如来佛祖设法化导大家,破除愚顽贪著之性啊。于是商议,为大雁做法,并建塔安葬,使其精神千古流传。后来,寺院内多建这种形式的塔波,故称雁塔。
称其须弥塔是以塔上所嵌“须弥峭立”而得名。“须弥”是梵文音译
须弥山之略。华语为“妙高”、“妙光”、“善高”等意。须弥塔语源于须弥山,在
佛土世界里,世界中心是须弥山。
正定开元寺须弥塔建筑的形制和环境,正符合佛教所描绘的
宇宙图景——以须弥山(指四面环水的整体塔)为中心的一小千世界。相传在古时候,开元寺的须弥塔就是建筑在四面环水的海岛中的。年长的
正定县老人还记得
定县开元寺塔是三面环水,碧波青莲红花,蓝天白云,须弥塔倒影相映,十分清静,仿佛佛国妙境。
开元寺须弥塔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淳朴憨厚,朴素无华,颇具唐风。从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也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
中原地区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
2007年,文物工作者在修缮正定县开元寺须弥塔时,在塔顶的天宫内发现4000多件文物,经文物部门鉴定认为,这些文物中有3件属于国家二级文物,109件属于国家三级文物。
四千秘藏之中,以铜器、银器、
漆器、玉器、蚌器、珐琅器、金器及经书等为主,为
清代初期重修开元寺须弥塔时人们捐献之物。小者数寸,不过一根小拇指大;如一枚绿翡翠,样子像是饰品,放于掌心,尚不盈掌。最大一件是一尊高约一尺的银质塔模,这尊塔模令人惊绝之处在其最底层,其底层门后,藏有三尊鲜亮的金色坐佛,可谓塔中有佛,
佛土无限了。
3件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的有元代
青玉纹带扣、明代银鎏金花丝饰件、清代银九级密檐式方形塔。109件国家三级文物包括
战国时期
玛瑙环、明代
水晶印章及章料、玛瑙戒指、
清代试金石等,这些文物中除几件分别属于战国、
东都、
金朝、元代、清代之外,绝大多数都是明代文物。
中原地区佛塔大多有地宫,地宫里埋有文物的情况也屡有发现,但在佛塔顶部发现文物却不多见。塔顶4000多件文物被取出后,文物部门又在塔顶天宫里放入了当代手抄经卷和人们捐赠的一些金银玉器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