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岩黄芪喜生于草原区的沙丘及沙地上。山竹岩黄芪根颈上的不定芽,一部分可直接伸出地表发育成地上枝。山竹岩黄芪是家畜的优质饲用
半灌木,其特点是返青早、生长迅速,植株高大、枝叶繁茂。
半灌木。高110―150cm。根粗壮,红褐色。茎直立,多分枝。树皮灰黄色或灰
褐色,常呈纤维状剥落,小枝黄绿色,稍带紫褐色,嫩枝灰绿色,被短柔毛,具纵沟棱。单数羽状复叶,具小叶9―21;托叶卵形,小叶长卵形或卵状矩圆形,基部圆形或近楔形,全缘,上面密布红褐色腺点并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短伏毛。
总状花序腋生,与叶近等长,具4―10朵小花,疏散,花枝短,苞片小,花紫红色,长15―20mm,
花萼钟形,花冠蝶形,旗瓣倒卵形,
龙骨瓣稍短于旗瓣,子房条形,密被短柔毛。
荚果通常具2―3节,荚节具网状脉纹,疏生柔毛或无毛,中部具疣状突起或无(图54)。
山竹岩黄芪喜生于草原区的沙丘及沙地上。具有强壮的
根状茎,以其进行无性繁殖。根状茎对种的繁衍,群丛的稳定,植被的更新以及产草量高低具有重要的作用。山竹岩黄芪根颈上的不定芽,一部分可直接伸出地表发育成地上枝。一部分则变为棕
褐色的根状茎,在沙层中水平延伸,一般
2―3年的实生苗或萌蘖苗即可产生根状茎。根状茎是茎的一种
变态,它从根颈部向四周呈放射状扩展延伸,并可产生分枝,多集中分布在5―
20cm的沙层内,由于不断地产生萌蘖株或生长新根系,从而形成了无性繁殖的强大网络系统。据调查,山竹岩黄芪在自然状态下,有90%的株丛是从
根状茎上产生的萌蘖株,而实生苗在其群落中都不足10%,有时难以找到。山竹岩黄芪的根系发达,根幅为冠幅的4―5倍,具多级支根,侧根多集中在10―50Cm的
土层内,并具根瘤(有叉状、柱状、球状等)。山竹岩黄芪的茎随着株龄的增长,禾质化的程度也增强,从而使越冬率和分枝能力显著提高,成年株在一个生长季中可产生5级分枝。与此同时株丛也相应地增大了产草量,防护效益也相应地有所提高。山竹岩黄芪始果期为3―4龄,成果期为5―10龄,衰果期为10龄以上。其花序多着生于2―3级分枝上,结实率较低,一般亩产种子5kg左右。其种子实际上是带果皮的
荚果,因果皮不易与种子分离,吸水慢很不利于种子的萌发。山竹岩黄芪分布区的年均温4―6℃,≥10℃的有效积温在2400℃以上,年降水量300―50mm,湿润度0.4―0.6的固定,半固定沙地。山竹岩黄芪常和差巴嘎蒿(Artemisiahalodendron),
乌丹蒿(Artemisiawudanica)、
东北木蓼(Atraphaxismortshurica)、
叉分蓼(
萹蓄属divarcatum)、
黄柳(Salixflavida)、虫实(Corispermumsp.)、
沙米(Agriophyllumarenarium)等组成群落。
山竹岩黄芪是家畜的优质饲用
半灌木,其特点是返青早、生长迅速,植株高大、枝叶繁茂。从其营养价值来看,山竹岩黄芪富含粗
蛋白质和家畜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粗脂肪和
无氮浸出物的含量也高。在灰分中含钙量较多,这在家畜饲养上,特别是对幼畜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详见表54―1、54―2。在适口性方面马和骆驼一年四季均喜食,
绵羊、山羊喜食其嫩枝、花序及果,但在生长发育的后期,
茎秆木质化程度变高时,对
山竹岩黄芪适宜在覆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以及排水良好的沙质地上种植。种植的方法可直播或育苗移栽。可穴播、条播、撒播、飞播。穴播株行距0.5―1.0X1.5―2.0m,亩播量0.7―1kg。条播行距1.5―2.0m,亩播量1―1.5kg。撒播、飞播亩播量0.5―1kg。穴播、条播一般播深2―3cm。季情好的地块可在晚霜后播种,若春季墒情不好或春季风大的地区,应躲过风期在雨季到来之前播种。播前要进行种子处理,以提高出苗率。可采用脱去果皮,擦破果皮,用水浸泡或催芽等方法。育苗移栽:育苗地要选择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壤土地做条播,行距30―35cm,亩播量3.5―4kg,播期以5月初至6月中旬为宜。移栽苗木,一般以1―2年生苗为好。飞播时用丸衣种子可提高成苗面积,因丸衣可加大种子重量防止移位,并可减少鼠虫危害,同时可结合丸衣处理加入吸湿剂、
根瘤菌以及稀土微肥等以促进发芽、保苗,提高产草量。抚育管理:山竹岩黄芪生长数年后,因植株衰老生机减弱,为使其恢复生机,可结合刈草进行平茬,以促使其茁壮。病、虫、
鼠害防除:危害山竹岩黄芪常见的害虫有
蚜虫、豆蛾虫、
象鼻虫、豆
芫菁科、古毒蛾、
绿绿虫、
地老虎,
线虫等。病害有白粉病。还有
鼠兔危害等,应采取相应的药物和措施及时防除。此外,山竹岩黄芪在天然情况下,产籽量极低且种子质量也差,故应建立山竹岩黄芪的人工采种基地,以提高其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