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文儒(1912-1994),著名考古学家。字述祖,又名成凡,号真斋主人,晚号三万老人。
满族。1912年12月9日生。
义县头道河满族乡侯家岭村
阎家屯人。
阎文儒自幼酷爱读书。14岁入沈阳第一初级中学。18岁读
东北大学附属
高中。
九一八事变后,失学返回乡里,任义县小寺高等小学校长。1934年考入东北大学史地系。1938年毕业后,考取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向达教授。他研究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写出了长达20余万字的《汉唐西域文明史》,得到了向达教授的高度评价。1939年毕业。1941年到
西安市调查
长安,用了两年时间写出了《西京胜迹考》一书。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
1943~1945年,阎文儒随
西北科学考察团一起,赴
敦煌市、
酒泉市、
张掖市、
武威市等地考古。此次西行,正值抗日战争艰难的时期,为
中原地区现代
考古学的启蒙,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任
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兼敦煌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长白师范学院教授,沈阳博物院博物馆主任、博物院委员、秘书长、代理主任委员,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东北民报》主笔等职。1948年后,历任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助教、副教授,历史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阎文儒一直从事隋唐考古和
石窟寺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50年,先后参加了雁北文物勘查团和东北考古发掘团,对当地的古城、古墓和石窟进行了勘察、发掘和记录。1952~1954年,参加由国家文化部、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四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负责讲课和指导实习。1956年兼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筹备该院雕塑馆的陈列。1957年,受
中国佛教协会的委托,参加并领导了
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的大规模的发掘和整理。1958年主持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隋、唐、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诸馆的陈列工作。1961~1965年,受锡兰国(今
斯里兰卡)的邀请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了编写《
佛教百科全书》中的中国石窟寺部分,他率领全国石窟寺调查小组,行程3万余里,先后三次对全国的石窟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这三次考察,不仅为编写
佛教经典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料,也是对
中原地区石窟寺艺术的一次全面的整理和总结。“文化大革命”中,阎文儒受到残酷迫害。1972年恢复工作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石窟寺艺术的研究和整理工作,每日坚持写作十多个小时。1975年,由于患病,右手失去了写作能力。经过艰苦训练,掌握了左手写字的技能。
阎文儒生性忠耿、正直,不畏权势,有强烈的爱国心。抗战胜利后,应恩师
金毓黻之聘赴
沈阳市任职,在
东北地区文化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对那些受
中国国民党当局歧视和迫害的爱国知识分子,都给予深深的同情和慷慨的帮助。1947年春,在《东北民报》上发表《端午感言》,痛斥国民党当局打内战、贪污腐败等罪行。全国解放前夕,他毅然回绝了海外高官厚禄的诱惑,愉快地接受了到
北京大学任教的聘请。解放后,他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考古人才。工作几十年,始终两袖清风。他学识渊博,造诣精深,成为著名的考古学家、
石窟寺考古开拓者之一。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祖国的考古事业。
上个世代九十年代初,阎文儒先后正式出版了《中国石窟艺术总论》、《唐代贡举制度》、《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两京城坊考补》、《龙门石窟研究》等多部著作。其中《中国石窟艺术总论》一书,共28万字,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中国石窟寺艺术的专著,也是石窟寺
考古学领域中的经典之作,成为后人研究石窟寺艺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同时,他还在全国各相关期刊上或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