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41年,最初专门研究
中原地区的地方志和民俗,与侵略中国有关,后扩大成研究
亚洲各国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有汉籍17.7万余册,其中大部分是古珍本和
善本。
该学会的历史较短,前身是设在
东京大学本部的“东大中国哲学文学会”,简称“东大中哲会”。1985年6月,“东大中哲会”改名为“东大中国学会”;1993年1月1日改为“中国社会文化学会”。该学会虽成立时间较晚,但很有时代特色。为适应中国学远远超越了哲学文学领域的现状,不仅吸收文学、哲学、历史等
人文科学概论以及法律、经济等社会科学专业的人员,还吸收了
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和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员,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可以加入该学会。而且会员并不局限于
日本学者,还包括中国、
韩国、美国、
欧洲、
澳大利亚等地的相关学者,是一个具有国际特色的学术组织。为了取缔学阀门第的束缚,它吸收了东大以外的研究者参加,该学会已有1200余名会员。
创始初期只依科别性质分设三个部门:(1)哲学、文学、
历史学部门,(2)法律、政治部门,(3)经济、商业部门。以后经历多次改组,一方面是因研究层面的手扩大与分化,同时也顺应各略界重视
亚洲地区区域研究的趋势,而不断调整研究体制,从原来依据学科分类的组织体系逐渐改变为按地区分门。自1981起,研究部门调整为(1)亚洲综合研究部门,(2)东亚研究部门(3)南亚和西亚研究部门。每一部门更分科分组,进行学术活动。
该学会每年的年会均设立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在追求跨学科研究方面,这个学会有着自觉的积极努力,除不断对于构成中国框架的主体规范进行再探讨之外,它在对日中儒学的比较和探讨方面也以其宽阔的视野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东洋文化研究所为避免研究人员过分重视个人的专业研究,各自为政,互不相通,形成学术的闭锁,因此特重各地区的科技综合研究以及共同研究。该所的研究活动是依不同的层次而制定“部门研究”和“共同研究”。前者是各部门拟定的研究主题,亦即该部门在某阶段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内则是对某一课题由研究所内外有关学者组成研究班,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
集体研究。例如一九八一年度东亚部门的“部门研究”制定两个方向:(一)研究东亚地区的国家权力与社会经济构造,(二)东亚地区庶民文化的形成与开展。有关人员分组参加上述课题的研究活动,各人选定相关的题目,个别进行探讨,如加入第一组的佐伯有一教授研究《明清社会经济构造的历史性格》;久保亨教授《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构造》,
池田温教授《东亚各国制度的比较史》等;第二组中镰田茂雄教授研究《庶民之间三教思想的受容》,尾上兼英教授《明清时期的说书与说唱演艺》,田仲一成教授《明清的地方戏》等等。另外,分组研究方面在一九八一年度共组成十六个研究班,研究课题涵盖的时间、区域范围各不相同,有些题目如《亚洲地区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或《殖民地主义与民族形成》之类的大问题,就由研究各地区的学者联合进行比较研究。
该所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大多见于《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及《东洋文化》两种刊物上,前者现已出版八十五册,后者已发行六十一号。另外出版研究报告三十二种,均由东京大学出版会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