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6年成立于山西省的开发区
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处省城太原市晋中市城区之间的接壤地带,规划控制面积55.8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现有企业580余户。距太原武宿国际机场7公里,太旧高速公路、榆太路、108国道穿境而过,太焦、石太、同蒲铁路榆次区交汇,区内建有省内最大的集装箱货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捷。
发展历程
根据山西省政府晋政发[1996]85号和原晋中行署行发[1996]35号文件精神,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为晋中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行使地市级综合经济和部分行政管理权限,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实行计划、财政单列。对入区项目实行项目投资服务手册式串并联相结合审批跟踪服务制度。
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来,以创建优良投资环境为目标,艰苦创业、奋力拼搏,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连续位居晋中市各县市区首位,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后续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先后创建了山西医药工业园、山西民营(企业)科技园两个省级园区及开发区汽贸园、机械工业园、纺机工业园等,成功引进了山西安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符合GMP标准药厂、山西德元堂药业有限公司符合GMP标准药厂、山西新华时信印刷公司高档印刷制品、山西古城乳制品有限公司乳制品生产项目、榆次中博房地产开发公司晋中开发区佳地花园、山西新兴学校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和高起点功能配套项目。连续几年来开发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开发区”,“引资上项成绩显著”,“结构调整先进区”等光荣称号。
现已初步形成了医药、食品、机械制造、专用车改装、现代物流产业5个工业主导产业,并已生长成一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企业群落,是山西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
“十一五”规划期间,开发区将抢抓国家加快实施中部崛起和构建大太原经济圈的战略发展机遇,加快实施“项目立区、特色建区、人才活区、环境兴区”四大战略,努力打造效益开发区、绿色开发区、和谐开发区、活力开发区。
基础设施
开发区以经营园区的理念,先后投、融资3.6亿元大规模开展了以道路为主、供电、供水、排水、通汽、通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发区内开通了总长度近15公里的迎宾西路、德元堂路、正阳大街、民营园一号、二号路和纺机园大道,并进行了高标准的道路绿化、亮化、美化;先后配合电力部门建成110千伏的韩村变电站,配合电信部门铺设了贯通开发区内的通讯光缆,配合市政部门新建了日供水能力为3万吨的三水源供水系统和数个集中供热小区;兴建了极具地方特色、高品位的晋商文化广场,开发了以佳地花园为中心的现代化多功能住宅区,区内有两座星级酒店和一座大型购物超市投入运营,并坚持不懈地开展以绿化、硬化、亮化、美化为内容的道路环境综合整治。目重点园区全部实现“六通一平”(供电、供水、排水、供热、通讯、通路,地平)。
区位交通
晋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山西省中部,距省城太原市市中心仅25公里,位于太原市与晋中市两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现已列为晋中市新的城市发展规划的中心区域,正式启动的“太原--晋中两市和三区(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合作计划”中,成为两市经济一体化合作开发建设的首选区域,为山西经济率先发展的龙头地带。区内交通十分便利,紧邻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太旧高速公路、榆太路,108国道穿境而过,太焦、石太、南同蒲三条铁路在此交汇。区内现有一座大型铁路编组站、两所铁路客运站和省内最大的铁路集装箱货场。乘车沿高速公路5小时可达北京市,7小时可达天津市。省内外专家共认该区域为承东接西、辐射全国的交通枢纽。
农村开发
晋中开发区管理的17个行政村,近30000人口,耕地41000多亩。这些农村由于地处晋中市城郊,依傍主要交通干道,紧邻省会城市太原市,得区位、交通之利,历史上就是经济比较上游的地区。17个村进入晋中开发区辖区后,受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带动和辐射,农村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进步,农村经济结构、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思想观念都发生着深刻变化。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农业经济
面向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劳务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空间大、信息灵,基础条件优越,农村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已经形成鲜明的城郊型经济特色。粮食收入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收入比重快速上升。农民从菜业上的纯收入已占全年收入的33.8%。
比重上升
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属于第一产业意义的收入仅占43.34%,属于二产、三产的收入占到56.66%。
事业进步
依靠经济发展的带动、支撑,17个村的社会事业都在得到进步,基础教育巩固发展,全部在新建或高标准改造学校,开通了卫星数字远程教学;卫生所、方便门诊达54个;“五保”、优抚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应优尽优;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45岁以上的农民社会保障正式启动,保障标准起点高,起步幅度为200元/月,社保金采取一次交,三方合理分担,开发区财政承担30%,集体承担20%,入保个人承担50%。这一工作已被列为山西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省级试点之一,规范操作,逐人建档,为下一步实现城市化后与城市社保顺利“并轨”打下了基础。
人居条件
居住模式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04年开始,晋中开发区就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的原则,认准城市化方向。2006年开始规划布局17个村的居住环境,征询广大农民的意愿,重点发展小区化住宅。
应该说,开发区17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城市化要素已经大量生成、累积,同时也使他们整体上站在了新一轮发展的一个十字口上。在现有较高的基础上谋求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可以看出,现行的“二元结构”的城乡体制已经成为最大的一个羁绊。明朗的出路就是更加主动地加快向城市化的过渡,抓住21世纪初期中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构建“大太原市经济圈”的历史机遇,适应晋中市——太原加快对接的需求,实现一个“加速度”的发展进步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城市化发展
晋中经济开发区作为山西省较早设立的省级开发区之一,经过17年的创新发展,管理区域内的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长足发展,新的社区逐渐形成,公共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带动了辖区农村的全面进步,加快晋中开发区整体城市化的进程,对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晋中经济开发区自1996年设立以来,按照“领先一步、率先发展”的工作理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立足有利的区位、交通、信息优势,不断优化环境,以招商引资为工作“龙头”,短短十年时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重大发展,在工业化的拉动下向城市化方向加快演进。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晋中开发区从成立之始,就将招商引资作为重要的工作主线,坚持以产业立区,通过创优环境,创新体制,优化服务,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果。
从1996年至2006年,共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1个,项目总投资超过52亿元。在招商引资中,晋中开发区坚持项目高标准,产业高“门槛”,重点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入区,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入区,限制小规模项目入区,堵住淘汰以及高污染的项目入区。十年中,下马了1项高排放冶炼企业,拒绝了多项虽然投资规模较大但很可能造成较大污染的项目。随着晋中市主城区功能的明显提升以及山西省构建大太原经济圈战略的实施,晋中开发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区域核心地位明显放大,招商引资开始跨入了一个引大项目、引大资金、引产业链、引高新技术的新平台,为经济社会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先机。
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原则,结合区位特点,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经过十年努力,已经初步形成医药食品、纺织机械制造、民营科技、汽车贸易服务等产业的集聚发展模式。医药食品企业达17家,纺织、专用汽车改装、矿山设备等机械制造企业20多家,汽车贸易服务企业20多家,吸引了国内汽车的主要品牌,其中4S店7家,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太原市——晋中市两市同城化发展战略的快速起步,晋中开发区的区位内涵和产业潜力评价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商贸、信息、仓储、包装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优势更加显化,对国内和境外商家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去年以来,已经有秦皇岛市渤海物流集团的三晋物流中心、国铁集团快运集团山西公司的仓储中心、山西省煤炭管理局融资组建的煤机国际物流港落户,项目入区前期工作全部启动,这些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将吸纳国内生产流通企业1000家以上,从业人员25000人以上,年营业额达到200亿元以上,物流网络覆盖全国铁路、公路、航空和主要国际港口。
经济发展持续高位运行。设区以来,晋中开发区一直保持了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走势,各项指标高位运行。2006年,开发区生产总值实现72300万元;增长12.7%,财政收入完成17218万元,增长30.8%,按照“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规划,晋中开发区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全方位创优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力促物流产业强势崛起。可以预期经济发展的质量会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会出现跨越式刷新。
基础设施功能快速提升。为了优化招商引资“硬环境”,构建产业发展的高位平台,晋中开发区坚持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用好有限的自有财力,筹集资金集中投入道路、电力线路、供水、集中供热、绿地等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实现产业园区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通热、通电话、通宽带、通公交、通有线和场地平整的“九通一平”,签约项目,可以无障碍“落地”,顺畅建设。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吸引了教育、医疗事业等功能性项目投资的加大。2006年山西农业大学分校区正式挂牌入驻,当年招生2050名。按照招生计划,4年在校生将超过9000名。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院选址于开发区,规模为在校生10000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面向晋中开发区谋求扩张发展,4年制本科在校生达8000余名。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分院在校生达到4400余名。体现城市功能的公共项目的快速增加、扩大,客观地又促使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跟进、完善和提升。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晋中开发区在致力于招商引资、实现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园区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在征用土地中严格执行法规政策,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承包户的合法权益,而且注重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的进步。“村村通”油路、通公交工程已经完成,11个村的饮用水达标工程正在推进,有线电视网、移动通讯网已经全面覆盖。2004年开始率先免征农业税;粮食种植补贴面向种植户直接足额发放。2007年开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一体化规划已经组织了三次专家论证,总的方向是适应农业产业转移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新村规划坚持适度分片集中,向小区化过渡,公共基础设施先行,社区服务设施配套。
发展制约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机遇,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继续自主创新,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晋中开发区必须清楚地看到面临的诸多压力与挑战。
空间短缺
晋中开发区首期规划开发面积为5.2平方公里。经过十年开发发展,到2006年,规划开发面积已基本实现集约开发,规划区内土地面积仅余0.4平方公里,08年的招商引资在谈项目普遍遇到了难以“落地”的窘境。如果不能在2007年至2008年实现预期的“扩规”,发展前景很难预料。
二元体制
晋中开发区17个行政村,农村人口近30000人,耕地41000多亩,居住比较分散,人均耕地偏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不强。这种“二元结构”的社会构成体制已经给晋中开发区的更大发展造成有形无形的制约。占地较大的“跨村”项目难协调难“落地”;城乡之间的差别难以通过现行的制度途径合理解决;农村劳动力培训再就业、富裕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全员社保缺乏制度保障,往往隐藏不稳定因素。开发区发展到今天,其制约的作用已经无处不在;改革“二元体制”己刻不容缓了。
设施投入
由于开发区融资渠道狭窄,而开发区自身的可用财力又有限,基础建设规模小、步子慢,尤其是关系“硬环境”根本改变的一些大的规划项目难以启动,更急需的设施难以配套。使开发区“硬环境”层次不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制约着招商引资和优势项目的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公开咨询内容.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晋中开发区.2023-12-24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基础设施
区位交通
农村开发
农业经济
比重上升
事业进步
人居条件
城市化发展
发展制约
空间短缺
二元体制
设施投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