姤卦
《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四十四卦
姤卦,亦有作“遘”者,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通行本《周易》第四十四卦,帛书本第八卦。卦辞曰:“女壮,勿用取女”,象征相遇。此外,姤卦是十二辟卦之一,配以建午之月即夏历五月。
姤卦下巽上乾,巽为主,乾为客。乾为天,象征日气、云气;巽为风;风上云天,即是风云际会之象,故有两相遇合之意。姤卦主旨是阐明事物“相遇”之理,但卦辞、初六、九三学社、九四、上九皆说不遇或不宜遇,只有处中位的九二、九五说遇合或美善之遇。故而,虽当“阴遇阳”“柔遇刚”,但却要因时随宜,不可盲目遇合。此外,本卦极见《周易》“扶阳抑阴”的思想,反映出古代礼法对女子的禁锢,以及明显的“男权”观念。
历代易学家对《周易》多有注释,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如姤卦初六爻辞里的“金柅”,或认为是“织绩器”,或认为是“止车木”;“羸豕”或认为是“瘦弱的牝猪”,或认为是“被捆绑着的小猪”。九二爻辞的“包”也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包物、容纳之意,另一种认为“包”通“庖”,为厨房之意。
卦名
姤卦下巽上乾,巽为主,乾为客。乾为天,象征日气、云气;巽为风;风上云天,即是风云际会之象。又因最下一阴爻象地气,上面五阳爻象天气,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有阴阳遇合之象,故有两相遇合之意。
卦名“姤”取自爻辞上九“姤其角”之“姤”,《周易正义》:“姤,遇也,此卦一柔而遇五刚,故名为‘姤’。 “姤”又写作“遘”,《释文》:“薛云文言文作‘遘’,郑同。”帛书写作“狗”,与“姤”同音。
姤卦与夬卦为卦爻翻覆的关系,姤卦与夬卦互为反对卦,次列于夬卦后。《序卦》:“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夬卦为五刚决一柔,一柔被决掉之后穷上而反于下,又与五刚相遇而成姤卦。所以,继夬卦之后为姤。
此外,姤卦为十二辟卦之一,配以建午之月即夏历五月。
卦辞
卦辞原文及译文
〖卦辞原文〗姤:女壮,勿用取女。
〖译文〗姤卦象征着邂逅相遇:女子过分强壮,则不宜娶之为妻。
哲学解读
姤卦一阴遇五阳,一女遇五男,故云“女壮”,女子过于强壮。“勿用”即不宜、不利。郑玄以“壮健以淫,故不可取”释之,与原意接近。姤卦上《乾》下《巽》,巽为长女,古代的不娶长女之说可能即来源于此。《大戴礼记》有“五不娶”,其中就有“丧妇长女不娶”;《韩诗外传》《礼记·内则》疏引何休在解释不娶长女时说“不受命”、“无教诫”,可能都与郑玄的“壮健以淫”相类似。
姤卦象征着邂逅相遇,阴柔要与阳刚相遇合。天地阴阳相遇合,各类物种才能尽皆茂底盛。但却要因时随宜,不可盲目遇合。虽处阴阳遇合之时,但与过壮之女子不能长久相处,阳刚应持守中正之道。本卦极见《周易》“扶阳抑阴”的思想,反映出古代礼法对女子的禁锢,以及明显的“男权”观念。
彖传原文及译文
〖彖传原文〗《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译文〗《彖传》说:“姤”,就是指相遇,譬如一个阴柔女子对付五位阳刚大男子。“不宜娶此女为妻”,这是因为不能与失位不益的女子长久相处。天地阴阳之气相遇在一起,万物都会昭彰显明地表现出来。阳刚应当遇合中正之位,天下的人伦教化就会大为畅行。如此来看,“姤”的道理真是太伟大了。
全文可分三节理解。第一节,自“姤”至“柔遇刚也”三句,举姤卦一阴在下而上遇五阳之象,谓此卦义主柔者遇合刚者,以释卦名“姤”之义。第二节,“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二句,谓男子不可与“不正”之女长相处,以释姤卦辞“勿用取女”之义。第三节,自“天地相遇”至“姤之时义大矣哉”五句,广举“天地”、“刚柔”相遇为例,叹美姤卦所掲示的事物“相遇”之时的弘大意义。
从卦象上看,上卦《乾》为阳卦,下卦《巽》为阴卦,故云“柔遇刚”。从卦爻上看,初六为阴爻,二至上为阳爻,所以说“柔遇刚”。因此,《彖传》认为姤卦是讲阴阳柔刚相遇合的卦。“与长”,即与阴柔长久相处。姤卦一阴遇五阳,施之于男女婚姻,一女淫壮,心系五男,其情不专,若娶之则难以与之长久相处;施之于君臣政治,谋臣有外志,不能专一尽忠,若取而用之,则难以与之长久共事。“勿用娶女,不可与长也”是说不合于道的阴阳相遇,以下则盛赞合于正道的阴阳遇合。“天地”,指阴阳刚柔。“品物”,各类物种。“章”,美盛、茂盛。“刚遇”,谓阳刚与阴柔相遇。“中正”,指九二、九五皆处中,九五又居中得正。“大行”,谓政令教化畅行天下,《象传》“后以施命诰四方”即此“天下大行”。
象传原文及译文
〖象传原文〗《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译文〗《象传》说:天下刮着大风,风吹遍大地,无所不遇,这种情况就象征着“相遇”。君王因此而知发号施令,通告四方邦国。
姤卦上乾天,下巽风,风布天下,无物不遇,无物不触,故《大象》云“天下有风,姤”。“姤”是遇及、接触之义。“后”,君主。“施命”,发布政令。“诰”,诰喻、传告。天象征朝廷,风为天帝使者、颁布号令者。君主观天下有风,遍及万物之象,知广施教化以传告四方,亦即《彖传》的“天下大行”。若卦象反之,上《巽》风,下《乾》天,则象风行天上,朝廷之号令教化尚未播及天下,是为《小畜》卦,所以,其《彖传》说“施未行”,《象传》说“君子以懿文德”。修美其德是内圣,故言“君子”;“施命诰四方”是外王,故言“后”。
爻辞
卦之初为尾,卦之上为首,阳爻为“九”,阴爻为“六”。
初六
〖原文〗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象》曰:“系于金柅”,柔道牵也。
〖译文〗初六,紧紧系结在刚坚灵敏的“刹车器”上,守持正固可获吉祥;要是急于有所前往,必然出现凶险,像羸弱的牝猪一样轻浮躁动不能安静。《象传》说:“紧紧系结在刚坚灵敏的‘刹车器’上”,说明初六应守持柔顺之道,接受阳刚者的牵制。
“柅”,塞在车轮下阻止启动的木块,即制动器,这里指九四。《王注》曰:“金者,坚刚之物。柅者,制动之主,谓九四也。”因初六与九四应,应则系缚于九四,初六失位,应而缚之,才能走正道。初六为阴,往至二则为《剥》,往则与众阳遇,有失身之嫌,故曰“凶”。羸豕,羸弱之豕,此处犹言“牝猪”,喻初六;孚,通“浮”,谓“轻浮躁动”;蹢躅,同“踯躅”,不安静而徘徊之状,《释文》:“蹢,一本作‘踯’”,“躅,本亦作‘䠱’,蹢躅,不静也。”阴为柔,初六位居阴下,上应九四,九四在乾,乾为金,初六因失位于阴柔而为“金柅”所牵,所以说“柔道牵”。
九二
〖原文〗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象》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译文〗九二,厨房里只有一条鱼,没有什么过错,只不过不利于宴请宾客。《象传》说:“厨房里只有一条鱼”,按其礼义不能食及于宾客。
包,通“庖”,即厨房。巽为鱼,九二在巽中,故辞有“鱼”字。二阳近初六,据之于己,故曰“不利宾”。义读为“宜”,初本为九四之应,因近二为比,为二所据,因为是他人之物,故不宜“利宾”。
九三
〖原文〗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译文〗九三,臀部没有肉,趑趄难行,有危险,但是并没有大的灾祸。《象传》说:“行动趑趄难进”,说明九三的行为未受到牵制。
说卦传》曰:“巽为股。”三在巽上,故为“臀”。九三上无所应,下无所据,犹如臀之“无肤”。“臀无肤”而“行趑趄”,故曰“厉”。然九三当位居正,故虽有“厉”而终“无大咎”。九三行动“次且”,未获所遇;但也因此不牵制外物,不遭邪伤,以见“无大咎”之义。乾为健行,九三在互乾,故有行走象,然上无所应,下无所据,行而未有牵扯,故曰“行未牵”。
九四
〖原文〗九四,包无鱼,起凶。《象》曰:“无鱼之凶”,远民也。
〖译文〗九四,厨房中没有鱼,就会因兴起争端而有凶险。
包,通“庖”,即厨房;鱼,阴物,喻姤卦初六;起,作也,此处犹言“争执”。这是说明九四当“遇”之时,居上卦之始,阳刚失正,所应之初六背己承二,犹如己“鱼”亡失,入于九二之“庖”;初六为阴,阴为民,“失鱼”恰似“失民”;因“失民”而争,将更孤立,故有凶险。“姤”之时必须以“正”相遇,九四居位既不正,又因失去初六而强争,故凶险难免。反之,若能静居不争,趋正自守,则九二刚中必不擅据其“鱼”,九三“次且”难进;初六于是守“贞”系结于“金柅”:四、初之遇遂能实现。可见,九四“起凶”是反面戒语,意谓不“起”即无“凶”。
九五
〖原文〗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
〖译文〗九五,用杞树枝叶蔽护树下的甜瓜;这就像内心含有华彩章美的品德,必然有理想的遇合从天而降。《象传》说:九五内心含藏章美,是由于居中守正;必然有理想的遇合从天而降,说明九五的心志不违背天命。
“杞”,杞柳,《正义》引马融曰“大木也”。“包”,包裹,犹言“蔽护”,“瓜”,巽为木,上阳刚者为木、柔下为瓜,九五与九二应,九二在田,田中之果为瓜,甜美处下,喻“贤者”。此句说明九五阳刚中正以居尊位;当“遇”之时,有屈己谦下以求遇贤者之德,犹如高大的杞树以绿叶蔽护树下的甜瓜。“含”,含藏。“章”,通“彰”,彰彩,美质。“陨”,降落。九五居尊处中,内蕴中正之德,故曰“含章”。乾为天,下应初六,至阳刚剥尽时,则果木陨落于下,故曰“有陨自天”。“舍”,违背;“命”,犹言“天命”。天陨木果之实,此天道与地道之相遇,九五有君王之尊,故知天命而不违。《程传》:“舍,违也。至诚中正,屈己求贤,存志合于天理,所以‘有陨自天’,必得之矣。”
上九
〖原文〗上九,姤其角,吝,无咎。《象》曰:“姤其角”,上穷吝也。
〖译文〗译文:上九,遇到的只是空荡荡的一角,心有悔吝,但终究是没有灾祸。《象传》说:“遇到的只是空荡荡的一角”,这是因为上九居于遇合极偏远处,故有悔吝。
乾为首,上九位居首上,所以称为角。角,谓角落。此言上九当“遇”之时,居卦之终,穷高极上,犹如遇见荒远空荡的“角落”;此时虽因所遇无人而生“吝”,但能恬然不争,未遭阴邪之伤,故亦“无咎”。
名家解读
自然生化
明代哲学家王畿认为,天地间为阴阳二气所寓,乾阳坤阴,阳动阴静。复卦上坤下震,为“天根”;姤卦上乾下巽,为“月窟”。“震为长子,巽为长女”。三画卦中乾坤相索,坤最下一爻变为阳爻,即为震,故为长男;最下一爻变为阴爻,即为巽,为长女。六画卦的复、姤二卦之中,真正发挥作用、影响局势的是内卦的震、巽,此即“长子代父,长女代母”之义。乾居南,坤居北,此即先天卦位。由复、临、泰、大壮、夬至乾,变化趋势是自下而上由阳爻逐渐取代阴爻。而由姤、遁、否、观、剥至坤则呈现出与上一组变化完全相反的趋势,即自下而上由阴爻逐渐取代阳爻,最终回到先天之位。这即是所谓的“后天而沈阳市时”。两组变化一正一逆,虽是先天图式而含有后天流行之用。“天根月窟”的往来之气,展现的正是后天返诸先天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起始的复、姤二卦便可看作先天统后天的机窍。复主发散,成就万物;姤主收敛,包藏万物。阳往阴来,阴往阳来,如四季轮回般循环不已。
道德修养
明代哲学家王畿对复、姤二卦的关注,还由自然界的生化成灭延伸到人类的道德修养领域,王畿认为圣人作《易》虽然仰观俯察,品类万物,但是归宿处只在一己之身心。具体到复与姤,王畿认为“一念初萌,洪濛始判,粹然至善”为“复”,“当念摄持,翕聚保合,不动于妄”为“姤”。此处的“一念”应理解为“一念自反,即得本心” 的“一念”,它的涵义与“一念之微”“一念独知”“一念灵明”等词汇近似。此处的“一念”并非一个暂时性的、对象化的意识,而是超越是非善恶种种分别对待的心体之念。此念的初萌为复,此念的摄持为姤。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不可把捉,不可拟议,所以为“天地人之至妙者”。“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出自《系辞》。王畿特别指出的是,顺承此粹然至善之念即为复,聚敛此念成之在人即为姤。始终保持意念在善恶分别之前的至善状态,这点人人皆可做到。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转瞬之间,已离境万里。工夫所在,便应如颜回一般,既能做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的“复”,也能做到择善而守、拳拳服膺的“姤”。才动即觉,才觉即化,心体始终保持在一种明镜止水般空明清澈的境界。
政治理想
现当代学者黄寿祺张善文等认为,姤卦的主旨,是阐明事物“相遇”之理。但卦辞的“说理”方式却是“反证”:先用“女壮”,譬喻卦中初阴爻与其上五阳爻的关系是“一女遇五男”;然后戒人勿娶此“女”。作者主张“相遇”之道必须合“礼”守“正”,而对不正当的遇合深恶痛绝。司马迁《史记·佞幸列传序》云:“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这是司马迁用憎嫉的笔调鞭笞以巧言佞色求遇者流,与姤卦的象征内涵颇有可通之处。再视卦中六爻,初六一阴是全卦设诫的主要因素,就其自身而论,必须专一系应于九四,守“贞”则“吉”;若轻浮自纵,邪媚求遇必“凶”。五阳爻的处“遇”情状,则主于严守正道,避防阴邪:九二刚中不擅有阴物,获“无咎”;九三过刚而进止艰难,虽无所遇,亦“无大咎”;九四失遇阴物,不可强争,争执必有凶险;九五阳刚中正,暂未有遇合,宜含藏章美以待贤者;上九居处穷极,所遇无人,但未遭阴邪之伤故“无咎”。诸阳爻虽当“阴遇阳”、“柔遇刚”之时,却不可遇合不正之阴柔。这一点,与卦辞“勿用取女”的喻意正相呼应。
从正面意义分析,姤卦实深寓着作《易》者对理想、美好的“上下遇合”的寻求;九五爻辞所谓“有陨自天”,正是“尊者”修德求贤的典型象征,流露出“君臣际遇”将从天而降的期望与渴盼。这无疑是姤卦义理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之一端,杨万里诚斋易传》从这一角度,援史证曰:“舜遇尧,为天人之合,‘有陨自天’之象,何忧驩兜?何思敬孔壬?”姤卦与《小畜》卦是上下卦颠倒的关系,二卦可参读。于《小畜》卦,《彖》《象》说“施未行”“君子以懿文德”,于姤卦则说“天下大行”“后以施命诰四方”,可见阴阳遇合、君臣及君民遇合的意义所在。
社会治理
现当代学者金景芳、吕绍刚等认为,姤卦反映出来的思想宜从两方面看:卦辞是从宏观方面讲的意义,诸爻爻辞是从微观方面讲阳制阴即君子制小人的原则。姤的意义是柔遇刚,阴渐壮,阳渐消,所以姤之事不是美事,姤之名不是美名。但是在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姤又是美事又是美名,甚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可没有姤,例如天地是阴阳相遇,君臣是阴阳相遇,男女是阴阳相遇,阴阳相遇即是姤,有了姤才有万物的生长,社会的稳定,人类的繁衍。就是说,阳刚好,然而没有阴柔不行;阴阳相须相得才有世界。问题在于阴与阳的关系永远处在变动之中,阴长阳消,阳长阴消,盛衰消息,无有尽头。于是就产生了人类如何掌握、控制、利用阴阳消长规律的问题。人要明察阴阳变化的几微,审慎行动,尽可能使变化朝有利于自己方面发展。
怎样明察几微,审慎行动,使阴阳变化有利于自己,这个问题主要反映了六爻爻辞上。姤卦爻辞把阴阳的关系具体地落到人世间君子与小人的问题上来。在小人渐盛,君子渐衰的形势下,君子如何制小人,不是简单的事情。君子对待得势的小人,要像杞叶包瓜那样先把它包住,然后含而不露,等待“有陨自天”,瓜熟蒂落。其中含有既重规律又不放弃人事,既重人事又不违规律的义蕴。其余如九二“包有鱼”强调君子欲制小人必先善于容小人,九四“包无鱼”从反面说君子包容小人方能制服小人的道理,九三“臀无肤”讲制小人之艰难不易,初六“系于金柅”,告诫君子勿以为小人势力尚微,就不重视它,要趁它还很微弱的时候就加以制之,使不得发展,这些都深刻地表达了一种思想:阴柔小人自有它存在发展的理由和根据,阳刚君子亦当有它制服阴柔小人的适宜办法。任何简单化的态度都将引来无穷尽的凶咎。上九“姤其角”这一爻远离小人,不能及也不能制,不能与乱亦不能救乱,俨然世外君子。看来似乎与姤卦之义无涉,其实生活中恰恰不乏这等人这等事,《易》作者写进来,尤能表明他思想的细致、全面、周密。
周代婚姻制度
现当代学者陈鼓应等人认为,“姤”字本作“遘”,是行有所遇之义。卦名之“姤”则与卦辞“女壮,勿用娶女”相联系,为婚媾之“媾”。盖或本作“冓”,《归藏易》作“夜”卦。尚秉和云:“古娶必以夜,故曰‘昏’。姤阴遇阳,即女遇男,亦婚姤也,是夜与姤义同也。”帛《易》作“狗”卦。《说之解字》曰:“狗,守也。”殷周时期盛行男女郊外踏青联姻习俗,中春时节,如果家中没有重大事故如丧事、礼事等的青年男女,不到郊外踏青寻偶就会受到处罚,鳏寡无婚之人也要参加。这种群体性、随意性的求偶、联姻、媾合方式,难免会发生违背纲常伦理的原始淫乱之事,这是当时具有一定理性、进步思想的周代制度所不能容忍的。于是《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君王要颁教命天下,昭告四方。提出女性要守贞操,以及婚姻家庭的改革措施。此外,姤为五月之卦,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尚有五月不婚娶之遗俗。据说五月份结婚,娶一个就会死一个。由此衍伸,古尚有讳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生子则弃而不养。《燕京岁时记》:“端午节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黏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与姤卦九五“以杞包瓜,含章可贞,有陨自天”当有联系,源于古人的植物崇拜。
争议
姤初六
《姤卦》初六爻辞中有“金柅”一词,对于“柅”究竟是何物,前人主要有两种说法:王肃等人认为是织绩器;马融认为是车马器,是在车下阻止车轮转动的“止车木” 。 现代学者通过对《周易》 经文的考察,认为“柅”虽然属于车马器,但并非是“止车木” ,再结合考古材料的研究成果,认为《周易·姤卦》中的“柅”就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弭” , 也就是考古中发现的青铜弓形器。并且认为王肃等人以“柅”为织绩器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作为织绩器的“柅”与作为车马器的“柅”在语源上有相通之处。
对于《姤卦》初六爻辞中的“羸”一字,历来易学家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将“羸”解释为瘦弱、羸弱之意,“羸豕”即“牝豕”。如王弼,“羸豕,谓牝豕也。群豕之中,豭强而牝弱,故谓之‘羸豕’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羸”通“累”,“累豕”,即被系缚之豕。初六在最下,故此“豕”当指小猪、猪仔。如郑玄虞翻马融李道平等,《周易纂疏》云:“陆绩云:羸读为累,即缧绁之缧,古字通也……《释文》:羸,郑、虞作累,马君以为大索,是也,系缚。”
姤九二
《姤卦》九二和九四爻辞中都有“包”一字,历来易学家对“包”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认为“包”为包物、容纳之意。如虞翻“巽为白茅,在中称包。《诗》云:白茅包之。鱼谓初阴,巽为鱼;二虽失位,阴阳相承。故‘包有鱼,无咎。’”古人见面送礼,用布包裹,鱼与豚为薄礼,但亦表示诚意。九二在下卦巽中,巽为木,为白,引申为白茅,可以垫在地上,也可以包物。此外,全卦中间各爻亦可称“包”。对九二来说,“鱼”指初六,所以说“包有鱼”。第二种,认为“包”通“庖”,为厨房之意。如王弼,“初自乐来,应己之厨,非为犯应,故‘无咎’也。”
出处
姤卦出自通行本《周易》第44卦,帛书本《周易》第8卦。《周易》是中原地区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周礼·春官》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即《周易》和《连山》、《归藏》合称为《三易》,儒家尊《周易》为“群经之首”,道家推崇《周易》为“三玄之一”。《周易》内容宏富,包括卜筮、哲学、科学、历史学各种复杂成份,具有多层结构和多重性质。其精髓则表现在独特的理论思维模式上。其思维模式是以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筮法的象数关系为表现形式,而以阴阳哲学为内容构建起来的。其卦爻系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思维借助于人创设的符号而“外化”于物质载体上的表现,是两种不同层次的信息形式。在思维模式的结构中有不同的功能侧重,并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周易》分《易经》(狭义)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大约于商朝之际编纂而成,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符号系统和卦辞、爻辞的文字系统组成。其卦爻符号系统是在长期的原始卜筮中逐渐把数与形整齐化、有序化、抽象化的结果,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其文字表意系统将筮占记录的素材整理改造,系附于卦爻之下,赋予卦爻符号以丰富的容量和广泛的信息。《易经》继承了原始的巫术文化传统,反映了殷周之际宗教思想的变革,将当时以德配天的天命神学观念与卜筮相结合,构成一个以天人整体观为理论基础的巫术操作体系,其迷信成分有所减少,理性成分有所增加,扬弃了原始筮占那种单纯根据蓍草排列以定吉凶的低层思维模式,在著与卦的外壳下蕴藏一定的哲理。《易经》还反映了殷周之际人们的精神风貌,以及当时所具备的历史、科学、政治、伦理等知识。体现了初民以卜问形式、卦爻结构解释客观事物变易规律的企图和寻找宇宙因果联系的努力。
易传》即“十翼”,即《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序卦传》、《说卦传》和《杂卦传》,是对《易经》的解释性著作,大约于战国末期经多人之手陆续写成。它使《周易风水》从巫术转变为哲学,从迷信转变为学术。作这一部解经之作,《易传》不能破坏卦爻符号和卦爻辞的神圣,不能不从象数、义理两方面来阐发其意蕴;而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它又必须突破其巫术迷信因素。因而可称之为哲学化的卜筮,或穿卜筮外衣的哲学。它以《易经》框架结构为表现形式,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和人道在内的、关于自然和社会普遍规律的哲学思想体系。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卦名
卦辞
卦辞原文及译文
哲学解读
彖传原文及译文
象传原文及译文
爻辞
初六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九
名家解读
自然生化
道德修养
政治理想
社会治理
周代婚姻制度
争议
姤初六
姤九二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