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鳗
体细长尾部尖且锐利的鱼类
蛇鳗(Anguilliformes,Ophichthidae),是鳗鲡目、蛇鳗科海水鱼,共200多种,遍布全球,主要生活在热带温带水域。蛇鳗形似蛇,远比与之近缘、具有进攻性的海鳝温良得多。尾巴尖且锐利,用于在海底向后打洞,形成一个保护穴。斑蛇鳗(如图)见于南大西洋加勒比海,长达120厘米。 蛇鳗的栖息地包括沿海沙泥底质海域,将身体埋藏在沙泥中。它们主要捕食鱼类、章鱼等,有些甚至成为蛏田养殖的主要敌害。蛇鳗肉味美,可供食用,也可作为钓捕鲨鱼的饵料。
简介
中华须鳗伸长期最小体长91毫米,最大体长125.6毫米。伸长期体高而侧扁,呈柳叶形;头短而尖;唇齿发达,上下每侧各具10~15枚,吻端的几枚特别延长;鳃部透明可见,鳃丝呈半透明穗状;鳃孔小呈椭圆形,心脏呈橘黄色,沿肠道背侧具7个节状突起,突起顶部具两行色素点。收缩期最小可收缩至59.4毫米,此期体高开始缩小,体宽显著增大,体形变粗呈圆筒形,头部渐变低平,唇齿脱落但很缓慢;两颌及犁骨齿开始出现,上唇边缘开始长出乳突状唇须;肠道背侧节状突,自后而前,开始渐变低平;色素点下沉,最后全部消失。由伸长后期变态至收缩后期形成仔鱼,约需20~25天左右;同仔鱼进入稚鱼期约需20天左右。常见种类有产于东海南海尖吻蛇鳗鳄形短体鳗中华须鳗
物种分类
蛇鳗科的通称。有49属约230种,中原地区约有12属30多种。世界蛇鳗科有41属199种。中国产12属26种,常见有中华须鳗(Cirrhimuraena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和尖吻蛇鳗(Ophichthys apicalis),它们常以尾端钻挖养殖埕地,食蛏、蛤及其他底栖动物,对蛏、蛤养殖危害大;食蟹豆齿鳗鱼(Pisoodonophiscancrivorus)个体大,肉味美,含脂量高,为滋补食品,亦可作药用,也是钓捕大鲨的好钓饵。
形态特征
蛇鳗体细长似蛇状。吻尖,突出。口裂大,后端达眼下方或后方。眼小。前鼻孔位于上唇前部上方或吻端突出部分的腹面,呈短管或缘瓣;后鼻孔常位于眼下或眼后。舌附于口底,牙尖锐,锥形或颗粒状,排列成带或行。鳃孔侧位或腹位。背、臀鳍不相连;胸鳍发达或否,退化或消失;无尾鳍,尾端尖秃。栖息于暖温带及热带海洋到近岸浅水区,个别种类进入河口及淡水中。穴居于泥沙底质的低潮区或近岸处,吞食蛭、蛤及其他底栖动物,有些成为蛏田养殖中的主要敌害。肉味美,可供食用,也可作钓捕鲨鱼的饵料。
世界蛇鳗科鱼类有41属199种。中国产12属26种,以须鳗属(Cirrhimuraena)、短体鳗属(Brachysomo-phis)、豆齿鳗属(Pisoodonophis)和蛇鳗属(Ophich-thys)的种类较多。①须鳗属:上唇边缘具1行较长的流苏状唇须,犁骨牙2行以上。中原地区中华须鳗(C.黑枕黄鹂普通亚种)1种。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见于东海南海。②短体鳗属:上下颌均具1行细小不规则的唇须,犁骨牙1行。中国产2种,常见的有鳄形短体鳗(B.crocodilinus)。分布于阿拉伯海毛里求斯澳大利亚日本。中国见于东海和南海。③豆齿鳗属:上下颌牙多行,为颗粒状牙带。中国产3种,常见有食蟹豆齿鳗鱼(P.can-crivorus)。分布于印度洋东岸,东至澳大利亚,北至中国、日本。中国见于台湾海峡和南海。④蛇鳗属:上下颌牙一行或多行,尖锥形,犁骨牙1~2行。中国约产11种,常见的有尖吻蛇鳗(O.apicalis)。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东至菲律宾,北至中国,南至印度尼西亚中原地区产于东海以南海域。
物种对比
价值
蛇鳗含脂量高,肉软鲜嫩,为滋补品,亦可作药用。如鳄形短体鳗可治风湿性关节炎;食蟹豆齿鳗鱼治腰骨痛。活的尖吻蛇鳗、食蟹豆齿鳗等是钓鲨的诱饵。
食用方法
鳄梨鳗鱼五彩卷(鳗鱼5分钟创意料理
原料:
鳗鱼卷
鳗鱼一条(300克)、牛油果一个、蛙蟹籽适量、牛蒡半根、胡萝卜半根、山药半根、豌豆苗一把。
做法:
1、先将鳗鱼自然解冻,鳗鱼身横切成3-4厘米左右的段备用。
2、牛油果去皮切成细小的丁,也可以搅拌成泥状。
3、牛蒡,山药削皮,切成比鳗鱼段长一些的细条状。分别泡入盐水中片刻,
4、胡萝卜,豌豆苗也切成一样长的细条状。
5、锅中将水烧开,放入胡萝卜,牛蒡丝烫30秒取出。
6、将各种细丝分别取一些,摆放整齐,用鳗鱼片卷好。
7、最后用日式黄色腌制罗卜切成细条,扎紧。上面点缀鳄梨蛙蟹籽即可。
参考资料
Ophichthus ophis .COL.2024-08-09
Ophichthus ophis.Fish Base.2024-08-09
目录
概述
简介
物种分类
形态特征
物种对比
价值
食用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