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省属公办高等学校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是内蒙古大学的二级学院。2008年,在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教学系2个,开办本科专业5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有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246名,本科生850名,岗教职工66人。
历史沿革
内蒙古大学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区域定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任首任校长,原高教部综合大学司副司长于北辰任副校长,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耶鲁大学博士李继侗先生来校执教并任学术副校长。党和政府从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选派一批知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了建校初期高起点的师资队伍,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和优良的学风校风。
50多年来,学校遵循首任校长乌兰夫提出的“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践行“求真务实”的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形成了“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和“立足边疆、面向全国、育人为本、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日益成为祖国北部边疆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和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学校1962年招收研究生,1978年被确定为重点大学,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共建院校。现任校长陈国庆。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8年,前身是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汉语言文学系1957年建校之初即已成立,是内蒙古大学首批设置的七个院系之一。1987年汉语言文学系设立新闻学专业,2002年发展为新闻学系。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汉语言文学系,是1957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的院系之一。
1987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专业本科学生。
2002年,新闻学专业从汉语言文学系剥离,独立成立新闻系。
2005年,新闻系获得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内蒙古大学品牌专业;同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
2008年,在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10年,获得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授予权。
2011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领导团队
历任校长
• 第一任:乌兰夫(1957-1966)
• 空缺:(1968-1978)
• 第二任:王铎(1978)
• 第三任:于北辰(1978-1981)
• 第四任:特不信(1981-1985)
• 第五任:方天祺(1985-1990)
• 第六任:孙玉溱(1990-1993)
• 第七任:旭日干(1993-2006)
• 第八任:连辑(2006-2010)
• 第九任:陈国庆(2010至今)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由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系组成,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全国新闻与传播(MJC)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在原有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2008年新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数字方向),2011年新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并在2013年更名为国际汉语教育专业,2013年新开设播音主持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并设有大学语文教学中心和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2个教学中心。
汉语言文学系
设立于1957年建校之际,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汉语言文学系现有汉语言文学、国际汉语教育 2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2005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自1957年建系以来,汉语言文学系始终坚持“重基础、重特色”的原则,从而使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显示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如音韵学研究、汉字研究、文化语言学研究、方言研究、马克西姆·高尔基研究、陶渊明研究、《红楼梦》研究、明清小说评点研究、文学理论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文学研究、王昭君文化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摘要》收录、转载。
经教育部批准,1986年设立新闻学专业,2002年成立新闻系,现有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播音主持 3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与传播学,一个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充满朝气和特色鲜明的学科。2008年新闻学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新闻学系拥有设备技术先进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内设数码新闻摄影实验室、新闻编辑与多媒体实验室、数字出版实验室,突发事件与新闻移动采编实验室、电视演播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化实验室。其中,数字出版实验室与新闻移动采编实验室为全国仅有的几个同类实验室之一。2009年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示范中心。新闻学系在内蒙古自治区电视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内蒙古新闻网、新华网内蒙古频道等传媒机构建有实习基地,为保证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学习与实习环境。新闻学系在自治区新闻界有良好广泛的影响,新闻学系的科学研究既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又紧紧围绕内蒙古传媒实际,研究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发展中的问题,为内蒙古新闻传媒的发展提供对策和理论指导,有力提升了内蒙古自治区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师资力量
全院现有在岗教职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教授11人,副教授11人,讲师28人,助教2人。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总量 21%;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0人,占教师总量 38.5%,在读博士12人,硕士19人。硕士及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全体教师75%。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中国北方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语言与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心、信息传播与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
科研成果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2008年以来,学院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含译编)62部,科研成果获得省级政府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35项。共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3项,一般课题2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9项,自治区社科规划课题31项,另有教育厅、社科联以及各类横向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600余万元。
学术资源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资料室拥有藏书近3万册。人才培养
学院以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的多层次办学体系,截止到2011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共培养本科毕业生2052人,专科生367人,双学位366人,成人2231人。目前在校本科生585人,研究生227人。多年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立足培养文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所需要的人才,为自治区乃至全国文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各届毕业生遍及区内外教学、科研、党、政、军及企事业各条战线,其中涌现出一批专家、学者和高层管理者、领导者,为国家和自治区文化、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方向
音韵学研究(张清常)、汉字研究(梁东汉)、马克西姆·高尔基研究(陈寿朋)、方言研究(李作南、李仁孝)、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王叔磐)、《全本昆曲《红楼梦》》研究(林方直)、高尔基研究(陈寿朋)、文学理论研究(温小钰)、塞北文学研究(丁正彬)、鲁迅研究(张国栋)、古汉语研究(史震己)、史记研究(郎宝如)、少数民族作家及王昭君文化研究马冀)、宋词研究(杨新民)、明清小说评点研究(齐鲁青)、文学创作理论研究(高明霞)、内蒙古自治区散文创作研究(孙政)、文化语言学研究(李树新)、陶渊明研究(高建新)、中外文学、人文精神比较研究(王芳)、内蒙古文学研究(托娅)、清代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米彦青)。
新闻学系在新闻史研究和新闻业务研究方面处于自治区领先地位。近年来,新闻系教师的科研项目都紧紧围绕内蒙古传媒实际,研究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为内蒙古新闻传媒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了内蒙古自治区新闻事业的发展。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院 训
2007年9月8日,与内蒙古大学同龄的汉语系,在校庆50周年之际也迎来了系庆50周年。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内蒙古大学前校长连辑特别为汉语系题写了系训:“学贵心悟,大道必简”,鼓舞汉语系全体师生再接再厉共创辉煌。
社团文化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开展了“IMU剧影力”话剧季、“金河之夜”大型诗歌朗诵会、“国学风”系列活动等活动。
参考资料
本科专业简介.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1-12-0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领导团队
历任校长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师资力量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学术资源
研究方向
文化传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