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以香燃烧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现代的一个小时。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
郭守敬还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
刻度以计时,这种方式在民间流传很广。用香计时,可谓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人们把香做成各种图形,借此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长寿、贺喜祝庆的朴素心愿。
古典小说上常常写道一灶香的功夫,武侠小说中高手比武时也常以一灶香为限。一灶香古人是以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古人计时需要借用日暑、漏壶等工具,燃香计时是比较简单而常用的计时方法。那么一灶香究竟是多长,古代用于计时的香,都有一定制作标准。香若制得均匀,则燃烧时速度相对稳定,焚香计时也可达到较为稳定的时长。但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燃烧的时间长短并不完全相同。一般认为,一炷香约为半个时辰,即今天的一个小时。
古代除了用一灶香来计时,还可用一盘香、一炉香来计时。古代经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称之为香篆”。如唐宋时,就有人将香料揭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状,燃其一端,整个香篆就会循序燃尽,用以计时。人们还在香篆上刻上
刻度,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这种香又称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
计时器。汉代以后,中国计时器不断发展。
隋朝已有钟车、漏车、鼓车,都是可以移动的报时器。
唐朝制作了水力推动的“水运浑天铜仪”,其中包括计时器,每刻有一木人自动击鼓,每时辰有一木人自动敲钟。宋以后的计时仪器越来越精巧,元代科学家
郭守敬所制“大明殿灯漏”,更为复杂,自动化程度更高。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还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
刻度以计时,这种方式在民间流传很广。明末清初,西方以发条为动力的机械钟表制造法传人中国,豪门大户纷纷争赶时笔,如《
红楼梦》中的贾府里便有这种洋玩意儿。用香计时,可谓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人们把香做成各种图形,借此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长寿、贺喜祝庆的朴素心愿。
在香文化繁荣的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以香计时的有趣形式。比如百刻香。又称篆香、印香,指的是将香料做成篆文形状后,又细分为一百个
刻度。香燃尽后正好是一昼夜,以此计时常被
寺院用来作
计时器。
古时更香的使用很早,烧香知夜从六朝时就已经有了。更香又被称为香漏,通过燃烧香棒,观察剩下部分的刻度来知晓时间。清朝《
台海使槎录》中写道更也者,一日一夜,定为十更,以梵香几枝为度。一天的时间被规定为十更,用楚香几支来判断更数。《金壶七墨》中说:“大洋中以针盘定向,以更香计时。”在大海中航行的时候,确定方向用针盘,而确定时间用更香。
英国科学家
李约瑟,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的大家,他说:“香棒肯定是
中世纪中国航海者所使用的计时方式当中的一种或者是另外的一种,相当于西方的海员时计或玻璃
沙漏。它有可能是一种有划分度数的棒,或者在夜里或隐嗨天之日,用这些香棒以计算更时。
随着制香技术的不断提高,香被盘旋或压制,形成各种图案,逐渐发展成香橡和香盘。香橡和香盘有个共同的特点,即燃烧时间长,可以连续燃烧一日一夜甚至更长。17世纪的耶稣会士安文思说华人亦有夜验更筹之法,已由此发展为该国一新奇的工业。彼等将剥离座碎之木材,为粉末,调为糊状,然后制成各式
盘香。抑或以贵重物料如沉、檀等木制成,长约一指许,富家厅堂及读书人之书斋皆燃之。别有廉价者,长一、二腕尺或三腕尺不等,粗如鹅毛笔,燃于佛塔或神像之前。盘香以特制模子制成,粗细均匀,自下盘旋而上,直径逐渐缩小,成圆锥形,间距则逐圈增大,宽一掌以至三掌以上,燃烧时间与其大小成比例,长一、二日至三日不等,寺院中且有可燃至一、二旬或三旬者。以盘香似渔网,亦似绕以圆锥体上之绳,悬其中央,燃其下端,香火即宛转燃烧。其常附标记五,以辨五更。以此计时至为可靠。
一炷香对文化生活有深远的影响,
湖北省恩施大峡谷景区举办
清明节系列活动,与来各地的游客一起致敬缅怀,知习俗扬传统,迎接美好春天。
恩施大峡谷一炷香被点亮,祭祀传承,祈福千万家。